李姝娜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雄兔心脏功能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评估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于兔的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方法:采用结扎日本大耳雄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存活兔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移植组于术后第7天在梗死区及周边区注射0.7mL含3.41×107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移植,而对照组仅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心梗前后以及细胞移植后6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然后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心肌梗死前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功能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移植组的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运动幅度、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及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98~6.50,P<0.01),心室率犤(249.08±28.52)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犤(269.75±5.21)次/min犦(t=2.24,P<0.05)。移植组梗死心肌及周边区内可以观察到移植细胞的存活。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发生了急性梗死的心脏功能并在心肌的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
- 于玲范张瑶姜雪松刘文华王晓旭秦燕李姝娜吕勃
- 关键词:骨髓移植心肌梗塞
- DOSE结合QTVI技术检测冠心病人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被称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科学家们发现梗死区内不但存在梗死心肌,还...
- 田家玮李姝娜
- 文献传递
- QTVI位移图在冠心病人CABG术前、后的对比研究
- 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的位移图对冠心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前、术后进行监测及追踪随访,分析不同节段室壁运动手术前、后的变化,进而探讨其在CABG术后近、中、远期疗效判定及检出再狭窄中的...
- 田家玮李姝娜孙立涛
- 文献传递
-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
- 2005年
-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分化状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梗死后第6天于自体髂骨处抽取骨髓,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后,以Brdu标记,经心外膜注射到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移植6周后,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的心功能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Brdu标记示移植组梗死区内存在阳性染色的移植细胞,而周边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梗死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阴性,而周边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阳性。对照组未发现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移植组梗死周边区及远离梗死区的毛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梗死区内的毛细血管密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BM-MNCs移植至急性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内及周边区存活,并可在周边区分化为具有心肌功能的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 姜雪松于玲范刘文华王晓旭秦燕李姝娜吕勃
- 关键词: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细胞移植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