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志刚

作品数:70 被引量:376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3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3篇土壤
  • 13篇通量
  • 10篇氮沉降
  • 10篇六六六和滴滴...
  • 9篇茶园
  • 8篇茶叶
  • 7篇土壤微生物
  • 7篇微生物
  • 6篇单萜烯
  • 6篇气中
  • 6篇挥发
  • 6篇挥发性有机
  • 5篇亚热带
  • 5篇羰基硫
  • 5篇物量
  • 5篇茶园土壤
  • 4篇异戊二烯
  • 4篇有机碳
  • 4篇原位
  • 4篇植被

机构

  • 57篇福建农林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华...
  • 5篇福建省农业科...
  • 3篇加利福尼亚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闽江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0篇易志刚
  • 17篇黄幸然
  • 14篇王新明
  • 11篇郑丽丽
  • 7篇毕峻奇
  • 7篇郭萍萍
  • 5篇盛国英
  • 4篇蚁伟民
  • 4篇傅家谟
  • 4篇周丽霞
  • 4篇杨雯清
  • 4篇杜志伟
  • 4篇张丽丽
  • 3篇丁明懋
  • 3篇李龙凤
  • 3篇张芳
  • 3篇陈鹭
  • 2篇陈进生
  • 2篇张德强
  • 2篇李清华

传媒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农业环境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地球与环境
  • 3篇生态环境
  • 3篇亚热带农业研...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森林与环境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闽楠异戊二烯和单萜烯释放的影响
2023年
大气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异戊二烯(ISO)和单萜烯(MTs)作为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中间产物,其合成与释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2年龄盆栽闽楠(Phoebe bournei)为对象,设置对照(CK)、CO_(2)浓度增加(EC)、O_(3)浓度增加(EO)及CO_(2)和O_(3)浓度同时增加(EC+EO)4个处理,进行4个月的熏蒸实验,分析大气CO_(2)和O_(3)对闽楠ISO和MTs释放、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熏蒸1个月后,与CK相比,EC处理导致MTs通量显著增加(P<0.05),ISO通量降低5.6%;熏蒸4个月后,与CK相比,EC、EO和EC+EO处理下ISO和MTs通量均降低,其中,EC+EO处理下效果更显著,ISO和MTs通量分别降低了76.4%和89.6%。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处理通过改变光合色素含量、调节植物气孔导度,进而引起净光合速率发生变化,净光合速率变化直接影响ISO和MTs代谢的碳源,最终影响ISO和MTs代谢。MTs组分以α-蒎烯和柠檬烯为主。CO_(2)和O_(3)浓度增加导致净光合速率随熏蒸时间逐渐降低。CO_(2)和O_(3)浓度独立和同时增加对ISO和MTs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开展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时,建议考虑复合因子交互试验,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马方园张莉翁子珊赖金美刘桂珍郭豪易志刚
关键词:异戊二烯单萜烯光合参数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引起的氮沉降增加会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最终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于2012年5月起每月月初添加硝酸铵模拟不同梯度氮沉降(5.6、15.6、20.6 g N·m^(-2)·a-1),2013年4月中旬(雨季)和10月中旬(旱季)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研究氮沉降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荷木(Schima superba)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4个树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PLFAs降低,但细菌仍然是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旱季土壤微生物PLFAs高于雨季。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含水率、p H和总氮具有显著相关性。雨季土壤微生物主要受p H和含水率影响,而旱季土壤微生物主要受养分的影响。氮沉降胁迫下,固氮树种海南红豆和马占相思土壤微生物PLFAs高于其他树种。采样时间、氮水平和树种对土壤微生物(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PLFAs有显著影响,但没有显著改变土壤F/B值。因此,在研究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时,需综合考虑氮沉降时间效应、氮沉降水平和不同树种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为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黄幸然郭萍萍吴旺旺胡宝叶易志刚
关键词:磷脂脂肪酸放线菌树种
生物炭和镁肥对酸性茶园土壤气态碳释放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生物炭和镁肥添加对土壤气态碳通量的影响,深入理解土壤碳去向,本研究以连续两年施肥的酸性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施肥(CK)、施加生物炭(BC)、施加镁肥(MG)、生物炭和镁肥混施(MGBC)4个处理,采集土壤和凋落叶进行6个月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和镁肥对酸性茶园土壤气态碳释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凋落叶时,生物炭可增加土壤CO_(2)和CH_(4)的释放量,试验结束时CO_(2)-C和CH_(4)-C累积排放量分别为(484.80±58.74)g·m^(-2)和(135.76±12.05)mg·m^(-2);施加镁肥降低了土壤CO_(2)和CH_(4)的释放量,CO_(2)-C和CH_(4)-C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5.80±4.55)g·m^(-2)和(76.63±4.11)mg·m^(-2)。无凋落叶时,MGBC处理对土壤CO_(2)释放的促进作用最大,CO_(2)-C累积排放量为(136.74±5.03)g·m^(-2);生物炭和镁肥均促进了土壤挥发性有机物形态的碳(VOCs-C)的释放,其中镁肥的促进作用最大,VOCs-C累积排放量增幅23.82%。整体而言,生物炭促进而镁肥抑制了酸性茶园土壤碳释放,生物炭镁肥混施对无凋落叶土壤气态碳的释放促进最大。VOCs-C在气态碳中占比虽然小,但较CH_(4)-C的通量略高,故不可忽略。
张峻川李强刘越刘学梅罗欣悦王义祥易志刚
关键词:生物炭
复合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研究了由不同植物配置(驯化和未驯化)的两组下行和上行植物床组成的复合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CODCr和BOD5的去除率达67.3%,68.1%,总氮(TN)的去除率为26.9%,总磷(TP)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行床,去除率为81.6%。环芳烃(PAHs)中苊(Ace)、荧蒽(Flu)、芘(Py)、苯并[a]蒽(BaA)、屈(Chr)、苯并[b]荧蒽(Bb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nP)和苯并[g,h,i](BPR)经下行床后,去除率超过80%,上行床去除较少。驯化床和未驯化床对PAHs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邻苯二甲酸酯(PAEs)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经驯化床后,质量浓度显著升高,经未驯化床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含量显著降低。蚕豆根尖微核实验表明,不同植物配置对微核率影响差异并不显著,毒害物质经下行床后大部分被去除。
易志刚刘春常张倩媚张太平任海王新明
关键词:复合人工湿地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微核实验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COS和CO_2通量研究
2009年
运用静态箱-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静态箱-色谱法分别测量了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大气COS和CO2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吸收COS,凋落物保留样地COS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凋落物去除样地,3月土壤COS吸收速率最高。土壤COS吸收速率与大气COS浓度正相关。土壤COS吸收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单独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但凋落物保留样地COS吸收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两者共同呈二次多项式相关。凋落物保留样地CO2释放速率高于凋落物去除样地。与土壤COS吸收速率相反,土壤CO2释放速率3月最低,7月最高,主要受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CO2释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与土壤含水量直线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CO2释放受温度和含水量的共同影响。土壤COS吸收速率随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两者可能受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
易志刚王新明张德强盛国英傅家谟
关键词:土壤羰基硫通量
福建茶园土壤和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水平及来源分析
1.引言有机氯农药(OCPs)是环境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等特点,可长距离迁移并长期积累于环境中,并重新分配进入环境不同组分,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污染。茶叶是福...
毕峻奇易志刚
不同环境因子对南方典型蔗田土壤羰基硫通量的影响
2017年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羰基硫(COS)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蔗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不同环境因子(温度、含水率和大气CO_2浓度),利用动态箱/GC-MS分析了原位和异位土壤COS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原位土和异位土COS通量差异较大,原位土COS吸收速率小于异位土,而释放速率大于异位土。土壤灭菌后COS的吸收显著降低,表明土壤COS吸收是一个生物过程。温度对异位土壤COS吸收影响较大,25℃异位土壤COS吸收最小,为100.4 pmol·m^(-2)·s^(-1);土壤含水量对原位土壤COS吸收影响最大,50%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条件COS吸收最小,为0.9 pmol·m^(-2)·s^(-1);大气CO_2浓度增加抑制原位土释放COS。因此,在研究土壤COS通量时,需综合考虑土壤结构、土壤温湿度和大气CO2浓度的影响。
印亮张丽丽陈鹭王贤凤黄幸然方熊易志刚
关键词:羰基硫环境因子
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不同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红壤侵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互代法,选取5个典型植被恢复阶段样地(裸地、恢复10、20、30年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样品采集后,测定不同土壤氮组分,并探讨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溶解性有机氮、颗粒有机氮和粘粒有机氮)均为天然林>马尾松恢复20年人工林>裸地。天然林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阶段样地,植被恢复10年后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2)天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粘粒有机氮与全氮的比例分别是裸地的5.37倍和2.81倍,并且其两种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全氮的比例也分别是裸地的3.23倍和5.67倍。(3)土壤全氮、有机氮组分和矿质氮与土壤其他养分(全碳、全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也逐渐改善。
刘俊第刘骏胡亚林方熊易志刚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养分
鼎湖山典型森林地表卤代烃通量对氮沉降的响应被引量:1
2016年
卤代烃(volatile halogenated organic compounds,VOX)是一类已被公认的大气环境污染物,能导致臭氧层空洞和温室效应。虽然海洋是卤代烃主要的源汇区,但是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卤代烃通量对全球卤代烃循环也存在着重要贡献。全球氮沉降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导致地表卤代烃源汇发生改变。本研究运用静态箱及大气预浓缩仪-GC-MS系统分析了鼎湖山马尾松林(P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BF)地表卤代烃通量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自然氮沉降下,马尾松林地表为卤代烃的汇,吸收速率最大的化合物为1,1,2-三氯乙烷,达-428.32 pmol·m-2·s-1;施氮促进卤代烃排放,且中氮效果显著,地表由"汇"变成"源";阔叶林地表为卤代烃的源,氮增加抑制其排放,部分卤代烃由"源"变为"汇",对照样地与氮处理样地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氮沉降下,林型间卤代烃通量存在显著差异,加氮后差异减弱甚至消失。加氮处理样地,马尾松林中氯乙烯与1,2-二氯丙烷、1,1,2-三氯乙烷显著相关,阔叶林中氯甲烷与氯乙烯、氯乙烷及氯苯显著相关,而氯苯与大部分被测卤代烃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部分卤代烃对氮沉降可能有相同的响应机制。自然氮沉降下,阔叶林卤代烃通量日变化无明显规律,但高氮处理样地,各化合物表现基本一致,在07:00出现释放小高峰,最大吸收则主要出现在13:00。
吴旺旺郑丽丽黄幸然胡宝叶易志刚
关键词:卤代烃氮沉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水平及来源分析
运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等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OCPs浓度为0.764~10.561 ng&#183;g-...
易志刚杨雯清吴燕华杜志伟毕峻奇
关键词:茶叶农药残留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