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真珍
- 作品数:17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后汉书》中核心词“我”初探
- 2008年
- 本文从核心词的角度讨论了《后汉书》中的"我"的早期形式,比较了表示"我"义的这组词的异同,并简单勾勒了其发展演变。
- 施真珍
- 关键词:后汉书核心词
- 《后汉书》“羽”语义场及“羽、毛”的历时演变被引量:6
- 2009年
- 《后汉书》中"羽"语义场成员基本源自先秦,包括羽、毛、翮、翟、髾,其中"羽"是所有表示这一概念的代表词。先秦时期,"羽"、"毛"二者分工明确,南北朝以后,"毛"进一步发展,开始进入"羽"语义场的核心。在经历了中古的发展壮大、宋元时期的白热化竞争之后,到明清时期"毛"逐渐排挤了"羽"而成为"羽"语义场的代表词。
- 施真珍
- 关键词:《后汉书》核心词语义场
- 《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树”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的构成及使用。《后汉书》中“树”语义场包括“树木、树林、薪柴”三个类别,我们着重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认为《后汉书》中“树”占据优势,同时对“树、木”表“树木”义时是否存在不同的表义倾向性作了一定的探讨。
- 施真珍赖成彬
- 关键词:《后汉书》核心词语义场
- 对汉语核心词“游”的再认识
- 2012年
- “游”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汉语核心词“游”的语源及使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 施真珍
- 关键词:核心词
- 词义的文化观照
- 2013年
-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从文化角度,运用对照比较法分析英汉语言部分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阐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所承载的不同的词汇意义,旨在说明只有把语言放在其相应的文化系统中加以审视,才能正确把握词义,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
- 施真珍
- 关键词:文化内涵词义
- 生态美学视野下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作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
- 贾秀秀施真珍
- 文献传递
- 浅谈修辞中的反常合道被引量:1
- 2007年
- 索绪尔说过:“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词语必须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清晰的意思,才能交流思想并相互了解;但有的时候,人们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住往故意采用一些超常规的组合,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苏东坡曾提出诗应“以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 施真珍
- 关键词:修辞效果语言状态表现力
- 《后汉书》中核心词“不”研究
- 2015年
- "不"是汉语中的核心词之一。本文考查了《后汉书》中"不"语义场的构成和使用,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施真珍
- 关键词:《后汉书》核心词
- 云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调查云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途径和形式,全面展示目前云南省汉语推广的现状,目的在于从云南省的实际出发,为更好地推广汉语提供参考。
- 施真珍柳戟
-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
- 《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 汉魏六朝时期是汉语发展变化的转折时期,语言正经历着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过渡过程中新旧交替的变化。《后汉书》作为该时期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广泛,含有大量体现该时期时代特征的语言信息,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词汇面貌。我们对《后...
- 施真珍
- 关键词:后汉书汉语词汇中古汉语词汇语法演变语义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