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水排尿再充盈延迟显像在膀胱病灶PET/CT检查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提高SUVmax显示阈值结合大量饮水排尿后充盈膀胱延迟显像在^18F—FDGPET/CT诊断膀胱病灶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10月因可疑膀胱占位和膀胱肿瘤治疗后(保留膀胱)行^18F—FDGPET/CT显像的患者63例[男55例,女8例,平均年龄69.1岁],常规显像后患者饮水1500~2000ml,觉憋尿时排尿,重复3次后再次充盈膀胱行盆腔延迟显像。对常规显像图进行2次阅片分析,第2次是对提高SUVmax显示阈值(从6—8至8~20)后的显像图再分析。所有患者经病理活组织检查或随访(〉6个月)确诊。观察常规显像与延迟显像尿液SUVmax及膀胱病灶^18F—FDG代谢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常规显像和延迟显像尿液的SUVmax分别为15.11±11.11和4.7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1)。经病理及临床随访,63例患者中,发现膀胱病变18例(恶性15例,良性3例),均为PET/CT检出,3例PET/CT假阳性中,2例无^18F—FDG代谢增高(良性),1例为炎性反应。余45例PET/CT显像膀胱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经临床影像学随访6个月以上均未发现病变。16个病灶(16例患者)表现为^18F—FDG代谢增高,其中15例为膀胱癌原发或复发病灶,1例为炎性反应。16例PET显像高代谢病灶中,常规显像SUVmax显示阈值范围下分析,有18.8%(3/16)为阳性;提高SUVmax显示阈值范围后43.8%(7/16)为阳性。结论提高SUVmax显示阈值结合大量饮水排尿后再次充盈膀胱行延迟显像用于可疑膀胱肿瘤及膀胱肿瘤治疗后的^18F—FDGPET/CT显像,可有效提高膀胱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 房娜王艳丽曾磊赵伟王清高山崔新建
- 关键词:膀胱疾病脱氧葡萄糖
- ^(18)F-FDG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ProGRP与NSE在ⅠA期小细胞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ⅠA期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间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经临床证实为ⅠA期的肺癌患者113例[男75例、女38例,年龄32~79岁;70例腺癌、25例鳞状细胞癌、18例SCLC;将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合并为非SCLC(NSCLC)]和肺内孤立性良性结节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7~77岁)。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在检查前后2周内行肺癌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LC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在SCLC诊断中的价值。结果SCLC、NSCLC及良性结节3组患者的SUV_(max)、分叶征、毛刺征、钙化、胸膜牵拉征、ProGRP、NSE和癌胚抗原(CE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14.06~20.54,χ^(2)值:8.16~14.95,均P<0.05)。SCLC组的分叶征多于良性结节组[12/18和26.7%(8/30);χ^(2)=7.41,P=0.007],毛刺征[2/18和51.6%(49/95);χ^(2)=10.01,P=0.002]及胸膜牵拉征[1/18和35.8%(34/95);χ^(2)=6.47,P=0.011]少于NSCLC组,SUV_(max)高于良性结节组[7.4(5.8,9.0)和2.3(1.4,5.1);H=51.82,P<0.001],ProGRP水平高于NSCLC组、良性结节组[64.0(40.1,84.8)和38.7(26.9,47.6)、36.7(29.1,40.5)ng/L;H值:36.13、43.96,P值:0.002、0.001],NSE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12.4(10.9,14.5)和7.4(5.4,11.8)μg/L;H=40.53,P=0.001]。与NSCLC鉴别时,毛刺征[比值比(OR)=0.043,95%CI:0.004~0.450,P=0.009]与ProGRP(OR=1.083,95%CI:1.035~1.133,P<0.001)是预测SCLC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诊断SCLC的AUC为0.875,灵敏度和特异性为14/18和84.2%(80/95);与良性结节鉴别时,SUV_(max)(OR=2.706,95%CI:1.099~6.662,P=0.030)、ProGRP(OR=1.165,95%CI:1.009~1.344,P=0.038)、NSE(OR=1.639,95%CI:1.016~2.645,P=0.043)是预测SCLC的独
- 林帅房娜姜雯雯李超伟靳飞刘翠玉曾磊张静王艳丽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肽碎片磷酸丙酮酸水合酶氟脱氧葡萄糖F18
- 肺肝样腺癌^(18)F-FDG PET/CT显像1例
- 2023年
- 患者男,5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间断痰中带血5个月余,自觉症状加重半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CT平扫示双肺多发最大径在5.0 cm以内的软组织结节及肿块。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000.0(正常参考值范围:0~7.0)μg/L。既往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20年。临床疑诊肝癌肺转移,行CT引导下左肺占位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腺癌(图1),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考虑为肝细胞肝癌肺转移。后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结果示双肺病灶^(18)F-FDG摄取明显增高,其余部位未见异常代谢增高区(图2)。外院肝脏增强CT检查未见异常。经多学科会诊后,临床诊断为肺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随访患者生存期为6个月。HAC是1种罕见的原发于肝外、同时具备肝样分化征象和腺癌成分的特殊类型癌,其在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着类似于肝细胞肝癌的组分。患者无肝脏病变时,明确诊断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结果,血清AFP升高具有重要的诊断提示意义。如患者AFP明显升高,而肝脏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病灶,应行18F-FDG PET/CT检查,以明确原发灶部位并进行分期。
- 韩鑫赵秀妹丁彬杨晓楠于振鹏王康宁房娜王艳丽
- 关键词:PET/CT显像血清甲胎蛋白肝样腺癌病理结果
- PET/CT联合炎症指标在评估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中的价值
- 2024年
- 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其治疗主要根据疾病的分期确定,对于早期宫颈癌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晚期宫颈癌则多采用同步放化疗。^(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18)F-FDG PET)/CT是一种利用肿瘤糖代谢特点诊断肿瘤的有效方法,在宫颈癌的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炎症反应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均可作为炎症性疾病进展的指标。^(18)F-FDG PET/CT代谢体积参数与外周血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未来进一步探索^(18)F-FDG PET/CT联合炎症指标在宫颈癌病理特征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可以为宫颈癌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许傲迪房娜
- 关键词:宫颈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炎症指标病理特征
- ^(18)F-FDG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非ⅠA期局限性小细胞肺癌
- 2023年
-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非ⅠA期局限性小细胞肺癌(LS-SCLC)的价值。方法纳入非ⅠA期LS-SCLC 87例(LS-SCLC组)、非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137例(NSCLC组)及48例肺炎性病变(炎性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肿瘤标志物水平及PET/CT表现;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参数诊断非ⅠA期LS-SCLC的效能。结果3组患者年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以及病变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形态、毛刺征、长轴与支气管关系、淋巴结融合及淋巴结SUV_(max)高于原发灶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毛刺征、NSE>23.5μg/L、ProGRP>111.8 ng/L、SCCA≤2.5μg/L及CYFRA21-1≤7.4μg/L鉴别LS-SCLC与NSCL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均高于各单一参数(P均<0.05);联合SUV_(max)>8.1、NSE>19.4μg/L、ProGRP>72.5 ng/L和淋巴结融合鉴别LS-SCLC与肺内炎性病变的AUC为0.99,均高于单一参数(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NSE和ProGRP有助于诊断非ⅠA期LS-SCLC。
- 林帅姜雨萌王琦姜雯雯李超伟靳飞曾磊刘翠玉张海英房娜王艳丽
- 关键词:肺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18)F-FDG PET/CT意外发现活动性脊椎结核及其对临床意义的价值探讨
- 2022年
- 目的探讨意外发现的活动性脊椎结核的^(18)F-FDG PET/CT表现并分析其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2例^(18)F-FDG PET/CT检查意外发现活动性脊椎结核的影像表现。结果经病理证实为脊椎结核的患者12例,共累及25个椎体,其中胸椎17个,腰椎6个,颈椎2个;同机CT图像可见19个椎体骨质破坏,1例可见椎旁脓肿,所有病例不能明确椎间盘受累;^(18)F-FDG代谢显示12例均呈^(18)F-FDG代谢增高,SUVmax为6.0~10.6,2例可见椎旁脓肿,从代谢情况显示所有病例均累及椎间盘。结论^(18)F-FDG PET/CT偶然发现脊椎高代谢病灶,需明确病灶是否累及椎间盘,如病灶累及椎间盘提示有活动性脊椎结核的可能性。
- 苏振房娜靳飞林帅李超伟曾磊姜雯雯刘翠玉王艳丽
- 关键词:脊椎结核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 ^18F-FDGPET/CT对软脑膜转移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恶性肿瘤患者的脑膜转移癌发病率为4%-7%。MRI是临床进行脑膜转移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18F—FDGPET/CT作为一种分子影像检查设备,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评价中也逐渐被临床所认可。笔者收集本院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间经临床确诊为软脑膜转移癌的15例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及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王艳丽房娜张正福曾磊吴增杰崔新建王喜功
- 关键词:^18F-FDGPET/CT影像检查设备MRI图像神经系统肿瘤
- 黄色肉芽肿性骨髓炎影像表现及相关病理分析
- 2019年
- 回顾性对比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骨髓炎的影像表现.2例行CT及PET-CT扫描,1例行CT平扫+MRI平扫+PET-CT扫描.2例病变位于肋骨,1例病变位于胸椎体.影像上均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部分边缘残留骨壳;PET-CT扫描 18氟-脱葡萄糖(18F-FDG)代谢明显增高;病理上均见大量组织细胞、泡沫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68、CD163、细胞膜增殖抗原阳性(Ki67+).黄色肉芽肿性骨髓炎的典型影像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并残留骨壳、软组织肿块及病变区18F-FDG代谢明显增高,结合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利于最终确诊.
- 李超伟房娜刘翠玉曾磊姜雯雯王艳丽
- 关键词:骨髓炎诊断显像
- ^(18)F-FDG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肺癌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并发第二原发肺癌(SPL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乳腺癌患者664例,选取最终经病理或随访证实为SPLC 61例[肺腺癌(ADC)55例、肺鳞癌(SCC)4例、小细胞肺癌(SCLC)2例]、乳腺癌肺转移(MBC)30例、炎性病灶23例;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并于检查期间未进行任何治疗。SCC及SCLC病例数较少,不做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ADC组、MBC组及炎性组的一般资料、^(18)F-FDG PET/CT表现和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ADC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55例ADC患者中,微浸润性腺癌(MIA)12例、浸润性非黏液腺癌低危组31例、浸润性非黏液腺癌高危组8例、浸润性黏液腺癌4例。ADC组肺部病灶确诊时患者年龄大于MBC组。ADC组随访患者肺部病灶变化间隔时间大于MBC组及炎性组。ADC组磨玻璃、空泡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多于MBC组,类圆形较MBC组少见。ADC组肺部病灶磨玻璃多于炎性组,尖角征及刀切征较炎性组少见。ADC组肺部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_(mean))、最大瘦体标准摄取值(SUL_(max))、平均瘦体标准摄取值(SUL_(mean))均小于MBC组及炎性组。4例SCC多表现为体积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支气管截断征(3/4)多见,SUV_(max)、SUV_(mean)、SUL_(max)、SUL_(mean)的中位水平分别为9.4、5.6、6.9、4.2;2例SCLC多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结节(2/2),SUV_(max)、SUV_(mean)、SUL_(max)、SUL_(mean)的中位水平分别为8.0、5.1、5.5、3.5。ADC组及炎性组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低于MBC�
- 张静姜雨萌许傲迪林帅房娜王艳丽
- 关键词:乳腺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肿瘤标志物
- 宫颈癌放疗后骶骨衰竭骨折的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骶骨衰竭骨折(sac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SIF)的18F-FDG PET/CT图像特征。方法选取行18F-FDG PET/CT检查诊断为SIF并经随访证实的10例宫颈癌放疗后患者的图像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SIF发生于骶骨左侧6例、骶骨右侧2例,骶骨双侧2例。骶骨受累范围为S1-3椎体。病灶均位于骶髂关节面下,与骶髂关节平行分布,呈不均匀斑片样或片条样18F-FDG摄取增高,边界不清,一般不超越骶髂关节,SUVmax为2.5~5.5,相应CT显示局部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部分骨皮质局部骨质不连续,见低密度骨折线。10例患者均未经任何肿瘤相关治疗,在12~36个月的临床随访过程中疼痛情况明显缓解。结论宫颈癌放疗后SIF在PET/CT图像上也表现为18F-FDG摄取增加,可能会被误诊为转移性疾病,熟悉病变的位置、形态和代谢特征,有助于防止误诊导致的不适当的治疗以及不必要的骨活检。
- 房娜靳飞曾磊李超伟刘翠玉姜雯雯张海英王艳丽
- 关键词:骶骨宫颈癌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