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徐良韬

徐良韬

作品数:24 被引量:12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闪电
  • 7篇中尺度
  • 6篇电荷结构
  • 6篇WRF模式
  • 5篇中尺度模式
  • 3篇电荷
  • 3篇闪电活动
  • 3篇台风
  • 3篇雷暴
  • 3篇雷电
  • 3篇雷电预警
  • 3篇WRF
  • 2篇气象
  • 2篇气象观测
  • 2篇气象观测数据
  • 2篇气旋
  • 2篇强风
  • 2篇强风暴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气旋

机构

  • 2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广东省防雷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4篇徐良韬
  • 16篇张义军
  • 13篇郑栋
  • 9篇王飞
  • 6篇姚雯
  • 3篇吕伟涛
  • 3篇张文娟
  • 2篇李清勇
  • 2篇刘恒毅
  • 2篇林文实
  • 1篇张荣
  • 1篇张阳
  • 1篇陈绍东
  • 1篇陈绿文
  • 1篇颜旭
  • 1篇孟青
  • 1篇董万胜
  • 1篇李超
  • 1篇钱勇
  • 1篇朱铁才

传媒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雷暴中的起电放电物理过程在WRF模式中的耦合及检验
本文将雷暴云的起电、放电物理过程引入中尺度的WRF (Weather Research andForecasting)模式,并对超级单体、飑线和台风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起电过程在Milbrandt双参数微物理方案中写入,...
徐良韬
关键词:中尺度模式电荷结构
文献传递
闪电资料在WRF模式中的同化应用
<正>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等特点,经常伴有雷雨、大风等剧烈天气现象,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失。到目前为止,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仍然较低。由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性、局地性等特点,加之驱动数值模...
张荣张义军徐良韬
文献传递
台风莫拉菲(2009)登陆前后电荷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以及卫星和闪电定位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莫拉菲(2009)在登陆前后以及衰亡阶段的电荷结构及形成。结果表明:莫拉菲在登陆前存在近海加强过程,加强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台风眼并伴随眼壁区闪电活动的多发。眼壁区对流在近海加强阶段呈现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主负电荷区位于-25℃—-10℃层,其上下各有一个正电荷区。而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后呈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仅存在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和下部的正电荷区。眼壁区对流的电荷结构同台风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登陆直接影响。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螺旋雨带对流主要表现为正的三极性或正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之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外雨带对流只能呈现正的偶极性电结构。外雨带三极性电结构的形成可以类似于眼壁区三极性结构的形成,也存在其他形成机制,即在霰粒子与冰晶组成的正偶极性电荷结构下存在一个由雹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从而形成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台风衰亡阶段对流主要表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活动较弱,类似于陆地雷暴消散阶段的特性。不同类型的电荷结构所对应对流的相对强度也在文内进行了讨论。
徐良韬张义军张文娟王飞郑栋
关键词:登陆台风闪电特征电荷结构
暴雨和雹暴个例中闪电特征对比被引量:22
2017年
暴雨与雹暴过程中对应的闪电活动特征显著不同,为了对比这两类对流过程中的闪电活动特征差异,该文选取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雷暴个例——暴雨过程和雹暴过程,利用全闪(包括云闪与地闪)定位数据,分析了两者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对流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暴雨过程中地闪频次和正地闪比例均低于雹暴过程;相对于暴雨过程,雹暴过程的主正电荷区放电高度更高,主正电荷区所处的温度偏低;暴雨过程中,总闪频次与对流降水量、总闪频次与对流降水强度的相关性均优于雹暴过程。总体而言,雹暴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更为复杂,这可能与雹暴过程具有更为复杂的动力和冰相过程有关。
王婷波郑栋周康辉张义军徐良韬
关键词:闪电降水暴雨雹暴
雷电预警预报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雷电预警预报方法,包括:S1、确定预报启动时刻,获取预报启动时刻后待预测时段的雷电模式产品数据、雷电观测数据、预报启动时刻前的气象观测数据;S2、重复步骤S1,分别形成雷电模式产品数据样本集、雷电活动数据...
郑栋姚雯张义军李清勇徐良韬耿阳李敖
文献传递
闪电起始过程时空特征的宽带干涉仪三维观测被引量:13
2016年
闪电的起始位置和起始阶段发展速度是闪电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10年夏季,使用架设在广州市从化区的两套甚高频(VHF)宽带干涉仪对闪电的起始阶段放电过程进行三维定位观测。对观测数据给出的地闪和云闪的起始高度分布特征以及起始阶段击穿过程的时空发展特征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闪电的起始高度分布呈双峰值特征,分别在5.0 km和8.8 km有两个明显的分布峰值,符合雷暴云三极性总体电荷结构的描述。对起始阶段闪电放电发展速度的计算表明,云闪和地闪在起始阶段的前15 ms内的平均发展速度均在10~4~10~5m·s^(-1)量级之间;多数云闪、地闪起始阶段前15 ms内的平均发展速度表现出减速趋势,但云闪个例中起始阶段前10 ms存在减速趋势的比例更高,且其中在前15 ms一直保持减速趋势个例所占比例也大于地闪。云闪和地闪的起始阶段放电过程的发展方向有向上、向下和水平发展3种情形,可用于指示闪电始发位置的环境电场方向。
刘恒毅董万胜徐良韬张义军
关键词:宽带干涉仪闪电定位闪电
利用WRF模式进行闪电活动的直接预报
目前的闪电活动预报主要有两类形式,一类是利用雷达、卫星以及闪电定位等资料基于风暴追踪等算法所进行的雷电预警,这类方法在短时内具有较高准确率,但是在2 小时以后的预报中预报评分等都会迅速下降。另一类闪电预报方法则主要基于数...
徐良韬张义军王飞郑栋
关键词:中尺度模式WRF
雷电预警预报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雷电预警预报方法,包括:S1、确定预报启动时刻,获取预报启动时刻后待预测时段的雷电模式产品数据、雷电观测数据、预报启动时刻前的气象观测数据;S2、重复步骤S1,分别形成雷电模式产品数据样本集、雷电活动数据...
郑栋姚雯张义军李清勇徐良韬耿阳李敖
文献传递
利用起放电模式开展闪电活动的直接预报试验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耦合有起电和放电物理过程的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WRF-Electric,开展了华北地区连续3年(2015—2017年)的闪电活动预报试验。结合全国地闪定位观测资料,针对不同影响范围雷暴类型和预报时间,对数值预报结果开展点对点的定量检验,评估模式对闪电活动的预报能力及特点。结果表明:WRF-Electric中尺度模式具备一定的区域闪电活动预报能力,在起报后的6~12 h对闪电活动区域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雷暴落区预报的点对点定量检验中,模式和业务预报在华北主汛期(6—8月)的预报临界成功指数(CSI)均为0.1,模式对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局地性雷暴过程的预报更具参考价值。模式预报的闪电活动范围相对集中,闪电活动密度偏高,预报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放电参数化方案的设计。应当考虑到模式空间分辨率对云内电场强度的影响,合理降低闪电参数化中的放电阈值以扩大预报的闪电活动范围。模式在闪电密度的定量预报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单次放电中和电荷量应当更符合观测事实。
徐良韬陈双姚雯谌芸张荣
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学术交流总结
2017年
1概况 2017年3月17日至5月17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良韬助理研究员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研究应用实验室(RAL)进行学术交流。NCAR是由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大气科学研究机构,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
徐良韬
关键词:NCAR实验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