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血清sTNF-R、IFN-γ、IL-6、IL-8、NO、NOS水平与其严重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P)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 R)、γ 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为三组 ,轻症AP(MAP)组 ,重症AP(SAP)组和对照组。在发病 3天内取外周静脉血检测 ,同期测定对照组。结果 MAP组sTNF R、IFN γ、IL 6及IL 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NO及NOS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SAP组所有因子均高于MAP组 (P <0 0 1,P <0 0 5 )。结论上述血清因子有助于判断AP严重程度和预后 。 徐娴 孙士其 张军 张予蜀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血清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白细胞介素8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幽门螺杆菌根除前及根除失败后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研究根除前及根除失败后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ylori)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H.pylori经验性治疗特别是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行H.pylori培养的1519例患者,采用Kirby-Baner(KB)药敏纸片法行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甲硝唑、四环素药敏试验。结果既往未曾行H.pylori根除者中,克拉霉素耐药率为38.81%,左氧氟沙星为29.72%,阿莫西林为0.68%,呋喃唑酮为0.81%,四环素为0.27%,甲硝唑为82.09%。经过1次根除失败者中,克拉霉素耐药率为73.60%,左氧氟沙星为45.51%,阿莫西林为1.69%,呋喃唑酮为0.56%,四环素为0,甲硝唑为89.33%。经过2次根除失败者中,克拉霉素耐药率为79.57%,左氧氟沙星为63.44%,阿莫西林为2.15%,呋喃唑酮为0,四环素为0,甲硝唑为87.10%。经过3次及以上根除失败者中,克拉霉素耐药率为88.52%,左氧氟沙星为78.69%,阿莫西林为3.28%,呋喃唑酮为0.82%,四环素为0,甲硝唑为95.90%。结论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的耐药率总体上随着根除次数增多而升高;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耐药率无明显变化。在临床补救治疗中,优先选择培养+药敏试验后的精准化治疗,若无条件行药敏试验,配合强效抑酸治疗,可以选择使用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组合的四联方案,甚至可以重复应用。 李超 徐晓军 孔超美 林惠华 王维红 徐娴 张喜梅 张振玉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培养及药敏 耐药 食管颗粒细胞瘤27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2例食管颗粒细胞瘤(G C T )患者,均系内镜下发现食管隆起,经超声内镜证实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后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凝电切并病理证实。消化道GCT 较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及治疗的进步,国内外关于本病报道日渐增多,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现已报道GCT病例25例[1‐11],多为个案报道。分析我院发现2例食管GC T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食管GC T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 徐娴 杨小斌 黄文斌 张振玉 邵耘关键词:食管颗粒细胞瘤 病理特征 期刊数据库 超声内镜 高频电凝电切 内镜常见附件在复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配合作用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内镜常见附件在复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配合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杂上消化道异物患者48例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食管异物32例,以食管上段多见。9例患者伴有上消化道疾病。异物取出成功率达93.8%。结论内镜附件合理使用有助于异物顺利取出。 徐娴 张振玉 邵耘关键词: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 胶原性结肠炎1例报道 2016年 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是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非血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无明显异常,病理则成特殊改变。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炎症性肠病的CC患者,并针对CC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关月 张予蜀 徐娴 徐兆军 黄文斌 张振玉关键词:胶原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熊果酸联合紫杉醇对胃癌细胞COX-2表达与凋亡的影响 背景:胃癌病死率位居世界癌症第二,每年约有新发病例670 000例,其中中国占42%。胃癌预后较差,在美国5年生存率尚不到20%,化疗仍是胃癌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紫杉醇(paclitaxel,PTX)是一种生物碱类物质... 徐娴关键词:熊果酸 紫杉醇 环氧化酶-2 凋亡 文献传递 熊果酸通过AMPK/STAT3/COX-2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8 2017年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熊果酸通过下调环氧合酶2(COX-2)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但熊果酸抑制COX-2表达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COX-2信号通路在熊果酸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构建AMPK-pLVX、AMPK-shRNA、STAT3-pLVX、STAT3-shRNA质粒,分别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MKN-45,并给予不同浓度或不同培养时间的熊果酸进行培养。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MPK、磷酸化STAT3和COX-2表达,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结果:在SGC-7901和MKN-45细胞中,熊果酸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AMPK磷酸化、抑制STAT3磷酸化和COX-2表达。敲除AMPK基因能阻断熊果酸抑制STAT3磷酸化和COX-2表达的作用,过表达STAT3基因能逆转熊果酸抑制COX-2表达的作用。敲除AMPK基因和过表达STAT3基因均可逆转熊果酸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熊果酸可能通过AMPK/STAT3通路下调COX-2表达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焦政 朱国琴 周逸婵 徐娴 李晓林 李剑萍 何晓璞 徐伟 邵耘 孙为豪关键词:熊果酸 STAT3转录因子 环氧化酶2 细胞增殖 基于高通量测序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的干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NAFLD的患者20例作为NAFLD组,同期来院健康检查的受试者2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NAFLD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4周,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并进行粪便样本采集。对NAFLD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结果在双歧杆菌治疗后,NAFLD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及ALP,血脂指标TC及HDL显著改善。双歧杆菌未改变NAFLD组患者菌群的Alpha多样性,但Beta多样性发生显著改变。在双歧杆菌治疗后,NAFLD患者肠道中放线菌显著增加,而厚壁菌显著降低。Bifidobacterium、Bacteroides显著增加,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显著降低。LEfSe分析识别出双歧杆菌治疗后的生物标志物Bifidobacteriaceae、Actinobacteria、Coriobacteriaceae及Enterobacteriaceae。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以调节NAFLD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代谢并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魏文娟 李超 徐娴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分型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01收治的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根据CTA及DSA进行分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腹痛消失。结论:CTA能直观显示SISMAD的位置,长度及病变程度,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准确及快速的检查方法。血管介入技术能够迅速解除夹层对动脉血流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 徐娴 彭明洋 陈亮 苏浩波 张振玉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血管成像 支架置入 阶段性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5)和肠内营养加肠外阶段性营养组(PN+EN组,n=2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淀粉酶均有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PN+EN组在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较TPN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血清白蛋白及血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糖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住院天数、腹胀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优于完全胃肠外营养。 徐娴 张予蜀 袁捷 张振玉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完全胃肠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