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英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固定
  • 4篇关节
  • 3篇术后
  • 3篇椎管
  • 3篇螺钉
  • 3篇骨折
  • 3篇股骨
  • 2篇珊瑚羟基磷灰...
  • 2篇切除
  • 2篇椎管扩大
  • 2篇椎管扩大成形
  • 2篇椎管扩大成形...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切除
  • 2篇寰枢
  • 2篇寰枢关节
  • 2篇羟基磷灰石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颈椎

机构

  • 13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14篇张英
  • 9篇孟志斌
  • 6篇付昆
  • 6篇李洪潮
  • 5篇纪志华
  • 5篇李俊
  • 4篇周建强
  • 3篇贾丙申
  • 3篇李德豪
  • 2篇周健强
  • 2篇王挺瑞
  • 2篇黎坚
  • 2篇姜国祥
  • 2篇谭海涛
  • 2篇黄涛
  • 1篇王晟
  • 1篇吕国华
  • 1篇王挺锐
  • 1篇符国良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应用(附26例报告)
目的评价保留脊柱后部结构用于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 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间应用保留脊柱后部结构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26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35-72岁,平均56....
纪志华孟志斌付昆李洪潮张英
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在儿童可行性的三维CT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影响儿童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安全置入的相关因素,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80名儿童的寰枢椎CT影像学资料,按年龄(Y)分为Y〈2岁组、2≤Y≤4岁组、4〈Y≤8岁组、8〈Y≤12岁组,每组各20名。三维重建后选取合适的轴性斜平面和双侧旁矢状斜平面,测量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的相关指标。结果(1)观察160侧所选取的旁矢状位斜平面CT影像,发现Ⅰ型椎动脉沟占76.25%、Ⅱ/型占6.25%、Ⅲ型占12.5%、Ⅳ型占5%。(2)不同年龄组间椎弓峡部宽度和高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想螺钉路径到椎动脉的距离和置钉角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设定标准1:椎弓峡部宽度、高度〉5mm,理想螺钉路径到椎动脉沟的距离〉2.5mm;标准2:椎弓峡部宽度、高度〉4.5mm,理想螺钉路径到椎动脉沟的距离〉2.5mm。Y〈2组儿童对于3.5mm螺钉一侧可置钉率分别为15%与40%;2≤Y≤4组为55%与85%;4〈Y≤8组为85%与95%;8〈Y≤12组为90%与90%。结论理想螺钉路径到椎动脉沟的距离能够更好地评估椎动脉沟变异对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影响。儿童进钉的合适内倾角和上倾角平均约为10°和40°。
黄涛吕国华孟志斌李俊付昆王挺锐李德豪张英王晟
关键词:儿童寰枢关节骨螺丝螺旋计算机
高龄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疗效分析
2004年
目的了解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从1995年6月~2004年2月对53例63岁以上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行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结果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9%。结论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小,风险小,疗效显著;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主要为骨质疏松、不明原因疼痛、过早功能锻炼等。
张英孟志斌
关键词:高龄加压螺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股骨骨折
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对椎间盘切除术后的生物力学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髓核切除前后腰椎间盘承受轴向载荷的形变与植入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后对形变的影响。方法采用20个猪的L3,4、L4,5椎体及所属的椎间盘作为力学实验模型,轴向加压分别测试不同载荷下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椎间盘髓核摘除前、后及植入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后分别测试3组数据,资料采用Paired-Samplesttest统计分析。结果椎间盘切除术后椎体前柱的稳定性破坏,较小的压力引起较大的椎间隙高度变化(P<0.001),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脊柱前柱的稳定性获得恢复,由轴向压力引起的前柱不稳定现象消失,椎体间隙的高度变化小(P>0.1)。结论初步结果表明,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植入摘除髓核的椎间隙,将有效地防止术后椎间隙狭窄,改善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但仍需做更大规模实验进一步研究。
孟志斌张英付昆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器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力学
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式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评价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式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应用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式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26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35—72岁,平均56.5岁。术前JOA评分:3—13分,平均8.3分,椎管矢状径为(6.9±2.0)mm(5—11mm)。结果开门减压成形:C3—C722例,C3—C64例,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5.2分,优良率为82.3%,椎管矢状径为(12.7±2.1)mm(10—17mm),所有棘突与植骨块愈合。结论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式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术后保持颈椎后部稳定性,防止术后颈部僵硬、后伸受限、颈椎后凸畸形有重要的意义。
纪志华孟志斌付昆李洪潮张英
关键词: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病
医源性颈部过度旋转性损伤被引量:15
1999年
目的:报道13例颈部推拿治疗患者,因采用“拧头”手法操作,旋转暴力过大而致寰齿关节脱位及神经功能障碍属医源性损害。方法:通过对13例患者系统神经检查、CT和MRI的比较和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结果:根据寰齿关节变位情况不同区分为:1寰齿关节旋转性半脱位,(1)齿突尖移位型;(2)齿突基底部移位型;(3)全齿突移位型。2寰椎前脱位。根据临床特征又区分为:1神经根型;2神经根—脊髓型;3神经根—脊髓—延髓型的临床分型。结论:对于环齿关节因旋转暴力过大而引起医源性损害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分型,提供了对该类医源性损害的依据,提出在颈椎病推拿中应避免“拧头”这一手法操作。
姜国祥李洪潮张英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脱位医源性损害颈部损伤
锁定钛板治疗股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19例临床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钛板治疗股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的临床实用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股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患者19例,即AO分类的C2、C3型骨折,采用髁锁定钛板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满意效果,4~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根据Merchan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16/19)。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骨折畸形愈合1例,关节功能障碍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结论股骨髁锁定钛板治疗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具有创伤小、易于掌握、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内固定坚强牢靠及疗效突出等实用的优点,为临床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治疗手段。
张英周建强贾丙申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粉碎性内固定术锁定钛板
L型人工椎体在椎体置换中的优势──附5例报告
1996年
L型人工椎体在椎体置换中的优势──附5例报告张英,姜国祥(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海口5701021994年4月至1995年9月间,我科共使用了L型人工椎体行置换术5例,其中颈椎4例,腰椎1例,使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例1,男,42岁,进行性四肢对...
张英姜国祥
关键词:人工椎体
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观察
2004年
采用Smith Peterson手术切口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表明:43例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脂肪液化,其中1例并发严重浅层感染、皮肤坏死,愈后并发严重的瘢痕挛缩,其他9例经处理后切口延期愈合.术中使用高频电刀、过多的机械损伤及术后并发感染为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张英孟志斌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脂肪液化手术切口术后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措施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术后经彩色超声波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6例患者,应用中药处方五味消肿汤,并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下肢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结果本组16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征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肺栓塞。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安全、实用、有效等特点,不失为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张英贾丙申周建强谭海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