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百平

作品数:111 被引量:1,59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生物学
  • 14篇农业科学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经济管理
  • 4篇医药卫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垂直带
  • 15篇山地
  • 11篇生态
  • 10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10篇林线
  • 9篇秦巴山地
  • 8篇垂直带谱
  • 7篇植被
  • 7篇气候
  • 6篇信息系统
  • 6篇干旱
  • 6篇干旱区
  • 5篇信息图谱
  • 5篇土地利用
  • 5篇欧亚
  • 5篇欧亚大陆
  • 5篇自然保护
  • 5篇自然带
  • 5篇MODIS

机构

  • 100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广州医科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河南大学
  • 3篇滁州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测绘科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四川省自然资...
  • 2篇中国科学院精...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110篇张百平
  • 38篇姚永慧
  • 12篇孙然好
  • 11篇肖飞
  • 11篇韩芳
  • 10篇周成虎
  • 10篇莫申国
  • 9篇程维明
  • 9篇谭靖
  • 8篇朱运海
  • 8篇武红智
  • 8篇庞宇
  • 7篇许娟
  • 7篇赵芳
  • 7篇张朔
  • 6篇齐文文
  • 6篇王晶
  • 5篇谭娅
  • 4篇张雪芹
  • 4篇赵芳

传媒

  • 16篇山地学报
  • 15篇地理学报
  • 12篇地理研究
  • 8篇地球信息科学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干旱区研究
  • 4篇地理科学
  • 4篇自然保护地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AMBIO-...
  • 2篇遥感学报
  • 2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森林与人类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计算机光盘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12篇2006
  • 4篇2005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DEM的地貌实体单元自动提取方法被引量:58
2008年
我国传统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分类强调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界线划分沿地貌实体边界而非规则统计单元,目前尚缺乏地貌实体单元的有效自动提取方法。针对这一难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EM的地貌实体单元数字提取方法。利用坡度分级,并搜索相邻栅格单元、计算坡度级别内相互连通栅格的面积,建立坡度、面积阈值综合判别规则进行山地平原的自动划分;利用地形倒置、水文淹没分析,将山体划分的二维判别规则扩展到实际三维地形中,并结合地形结构线提取算法进行山体界线自动提取、确定山地地貌实体单元。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我国传统地貌分类体系,能够较好实现山地/平原的自动划分和山体界线的数字提取。
肖飞张百平凌峰薛怀平杜耘武红智
关键词:DEM地貌单元
神农架林区植被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神农架林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地貌复杂,对植被分布影响巨大。本文利用该地区2007年数字高程数据、2007年植被分布图以及2017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最大熵模型和空间分析理论,从植被类型和种群两个角度研究该地区不同尺度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分别量化植被类型和种群空间分布的地形范围,得到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植被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神农架林区影响植被空间分布的地形因子不同,其中影响针叶林分布的最重要的地形因子是高程和高程变异系数,影响阔叶林分布的是高程和坡向,影响灌丛分布的是坡向变率和坡向,影响草丛分布的较为分散;②典型植被种群分布的地形范围和植被类型的基本一致,其中90%针叶林分布在高程1600~2600 m间,典型种群巴山冷杉和华山松主要分布在高程1700~3200 m和1700~2200 m;85%的阔叶林分布在高程1000~2000 m间,典型种群青冈类和鹅耳枥主要分布在高程1200~2200 m间;95%的灌丛分布在坡向变率0~40°间,典型种群杜鹃和蔷薇主要分布在坡向变率小于40°的范围,但相应的关系模型存在差异,植被类型与地形因子为高斯模型,典型种群与地形因子关系模型相对复杂,不同种群的分布模式不同;③虽然坡度常作为数字地形的重要因子,但本文研究发现该地区坡度对植被类型和种群分布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架林区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及植被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张兴航张百平王晶姚永慧姚永慧
关键词:植被分布地形因子最大熵模型高斯分布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环境和自然保护问题被引量:26
1989年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属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寒冷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带,是连结高山荒漠和山地荒漠的关键区域。根据垂直自然带谱的基带及各分带的组合配置形式,可区分出干旱、极干旱、高寒干旱及高寒半干旱四种结构类型组。垂直自然带的区域变化明显,喀喇昆仑山与西昆仑山育显著不同,不仅南北翼有别,东西方向的递变也很突出,反映出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全新世以来,干旱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突出,建议对雪岭云杉和昆仑圆柏等采取保护措施,并在羌塘高原腹地建立高原自然景观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郑度张百平
关键词:垂直自然带自然保护
祁连山北麓地貌信息熵与山体演化阶段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利用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地貌演化的阶段和趋势,是地貌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ArcView的支持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祁连山北麓的河网和流域。利用Strahler积分计算了各个流域的地貌信息熵,按照主夷平面的高度将祁连山北麓的各个流域分为不同的部分,它们具有不同的地貌信息熵值。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正在进入戴维斯侵蚀旋回的幼年期阶段。
孙然好张百平潘保田王义祥
关键词:地貌演化侵蚀旋回
干旱区山地森林的可持续管理:西昆仑奥依塔克地区被引量:1
2002年
奥依塔克地区位于喀什以西100km,是昆仑山少数几个森林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遭受了严重的森林破坏,只有1/4的原始林地得到保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奥依塔克地区实施了森林保护和人工森林的更新。
张百平陈晓东陆洲邵雪梅张镱锂姜逢清排孜拉孔亮
关键词:森林管理干旱区山地森林可持续管理
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被引量:26
2009年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干湿指数、干燥度(Idm)等水热指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青藏高原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形势,探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与制约因子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高原的东北部、西北边缘,以荒漠、荒漠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原、灌丛、草甸为组合的半干旱、干旱结构向高原腹地以高寒草原、高山草甸、荒漠带组合的高寒干旱带谱结构的变化;东南、南部边缘,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以森林带为优势带谱组合结构逐渐向寒冷的高原中心变化;高原的地势效应,致使的水热形势呈现从中央向边缘变化的趋势是致使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的重要原因。
许娟张百平谭靖孙然好姚永慧
关键词:青藏高原垂直带谱气候
基于商业智能系统的数据存储架构与规划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商业智能业务特点以及存储系统的技术发展,文章建立基于商业智能系统的数据存储架构,并从处理器性能、内存量大小、存储容量几个方面对数据量进行评估,为商业智能系统提供数据存储规划及存储策略依据。
李文祯张百平
关键词:数据存储存储架构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
2024年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综合考察,新石器遗址文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先秦及秦汉文献的解读,得到如下结论:(1)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最先在西汉水流域与渭河上游地区出现,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演进的趋势;(2)青藏高原与嘉陵江之间的西秦岭地区,尤其是内部的成徽盆地和西礼盆地,气候适度、资源丰厚和安全稳定,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应该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关键地区;(3)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氐羌民族的核心区域、古昆仑原型山以及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等与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关系的三大谜团,都与西秦岭有密切的关系;(4)秦人从大禹治水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在多次起落和兴衰中,积累了先进的治水方法,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开启了“书同文”和“郡县制”,促进了华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的主体脉络;(5)西秦岭地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偏弱地区,建议今后对西秦岭地区进行系统、深刻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日实现突破。
张百平姚永慧刘俊杰李佳宇蒋娅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西秦岭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被引量:15
2020年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论。为了进一步揭示秦巴山区过渡带的特征,明确中国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位置,本文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这两类分别代表中国南方亚热带针叶林和北方温带针叶林的植被,结合研究区SRTM地形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等,以年降水、最冷月(1月)气温、最热月(7月)气温和年均温为气候指标,详细分析了这两类植被在秦巴山区的空间分布及二者分界线处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分界线及相应位置的气候指标可以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的植被—气候指标之一。秦巴山区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与温带针叶林(油松林)的分界线位于伏牛山南坡至汉中盆地北缘一线(秦岭南坡)海拔1000~1200 m处;分界线处气候指标稳定:年降水750~1000 mm,年均温12~14℃,最冷月气温0~4℃,最热月气温22~26℃。②通过综合的植被—气候指标来划分秦巴山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能更科学地确定气候带分界线的位置及过渡带的特征,更全面地反映地表植被—气候格局的变化。此外,秦巴山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应该是由亚热带与暖温带针叶林分界线、阔叶林分界线、灌丛分界线等组成的一个过渡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划分指标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姚永慧寇志翔胡宇凡张百平
关键词:秦巴山地马尾松林油松林气候亚热带暖温带
欧亚大陆高山林线温度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尽管全球高山林线的形成在理论上具有相似的温度条件,但是由于不同气候区林线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林线位置的热量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探索林线温度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欧亚大陆410个林线数据,基于公用的World Clim气候数据集计算了与林线存在有关的7个热量指标。结果表明:(1)欧亚大陆高山林线生长季温度变化较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不同气候区影响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变化较大,热带湿润气候区为年生物温度4.63℃、温暖指数21.72℃·月、年均温3.56℃,但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分别为年生物温度5.25℃、温暖指数29.37℃·月、年均温4.46℃;(3)通常认为的林线指示温度—最热月温度10℃仅存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寒带海洋性气候区和高原温带地区,年生物温度3℃仅存在亚寒带气候区,温暖指数15℃·月仅存在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这揭示了欧亚大陆及不同气候区林线温度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有助于人们全面的认识林线的生态环境特征,深入探索复杂环境条件下林线高度变化的生态机理。
赵芳朱连奇张百平韩芳姚永慧姚永慧
关键词:欧亚大陆气候因子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