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雁
- 作品数:14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海洋馆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家庭观赏鱼类养殖(海水篇)
- 2004年
- 海洋的浩瀚、海洋生物的奇特、珊瑚礁以及鱼类的美丽越来越赢得大众的认同,将海洋的生命“搬进”家庭就不足为奇了。家庭中放置一个海水水族箱,使你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站在水族箱前,仿佛进入一个绚丽的海底世界,更会让你有全身心的放松。现在在家中设置海水水族箱已并非难事,一般有专业公司可依您的喜好订做设计。但是如果将鱼及生物养活、养好,却并非易事,本文将就此作一些简单介绍。
- 张晓雁
- 关键词:水族箱观赏鱼类养殖海底世界全身
- 水族馆不同年龄与发育状况的中华鲟呼吸频率及自发游速的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对北京海洋馆长期驯养的40尾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自发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逐尾监测,比较性腺发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发育至Ⅱ期末至Ⅲ期)9尾的行为变化,为中华鲟安全驯养和健康评价建立依据。40尾个体均≥3龄,其中,3龄个体全长(122±12)cm,体重(8±2)kg(n=8),30龄以上的个体全长(335±8)cm,体重(220±15)kg(n=4)。所有40尾被测中华鲟的平均游泳速度(44.46±5.62)cm/s(范围30~60 cm/s),不同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频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P<0.05),接近性成熟年龄(17龄)后多处于10~20次/min,低龄组(3~7龄)多处于30~40次/min。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个体的游泳速度与呼吸频率显著升高,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0%和60%。结果表明,可以按照年龄及发育阶段对中华鲟的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分别制定参数值,为健康判断提供评价基础。
- 张艳珍张晓雁杜浩王彦鹏王成友危起伟
- 关键词:中华鲟性腺发育游泳速度
- 野生中华鲟水族馆驯养观察被引量:4
- 2006年
- 2005年4月3日~7月31日期间以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野生中华鲟的生存.
- 刘鉴毅张晓雁危起伟张辉杨道明朱永久陈细华杨德国
- 关键词:中华鲟驯养水族馆
-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被引量:55
- 2013年
-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 危起伟李罗新杜浩张晓雁熊伟张辉沈丽吴金明张书环王成友李创举柴毅李奕慰乔新美刘志刚高宇鹏甘芳
- 关键词:中华鲟饵料生态调控人工繁殖性腺
- 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胆碱酯酶(CHE)的含量。结果显示,注射雌二醇后,Ca2+和VTG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E2和ALP含量不断上升,T和CHE则含量不断下降。ALT和ALB含量上下波动。此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会对其肝脏造成损伤,0.1 mg/kg·BW是较为适宜的浓度。
- 姚德冬张晓雁罗静波柴毅
- 关键词:血液生化指标
- 性腺发育及年龄对养殖中华鲟抗氧化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以养殖的子一代(n=21)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性腺发育及年龄对其抗氧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年生子一代雌性(未达性成熟,性腺处于慢速发育阶段)和雄性(接近性成熟,性腺处于开始快速发育阶段)的睾酮和雌二醇/睾酮差异显著,雌性血清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雄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虽高于雄性,但二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和雄性的丙二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15,-0.818,P<0.01);(2)雌二醇/睾酮值与丙二醛显著负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显著正相关(r=-0.635,r=0.709,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无显著相关性;(3)4个年龄组(4、8、11、12龄,未达性成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无显著性差异,12龄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显著低于其余3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余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丙二醛与年龄呈负相关(r=-0.547,P<0.01;r=-0.519,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与年龄呈正相关(r=0.569,P<0.01)。这表明进入性腺快速发育阶段的雄性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高于处于性腺慢速发育阶段的同龄雌性;随着年龄增长,未达性成熟中华鲟的抗氧化力水平逐渐增强;使用以上指标作为亚健康群体的筛选指标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时,应充分考虑监测群体性腺发育和年龄因素,以使参考指标更准确。
- 张晓雁李罗新张燕珍危起伟张先锋刘建伟
- 关键词:性腺发育年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 不同光照强度下鹦鹉螺的行为观察
- 2017年
- 由于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物种及构造的特殊性,在动物进化及科普教育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鹦鹉螺对不同光照度的行为适应性进行研究。实验设定4个光照梯度(Ⅰ~Ⅳ),各梯度光照分别为:50 lx、200 lx、350 lx和450 lx,各梯度实验时间分别为1个月,并测定缸体25个不同位点照度,通过观察鹦鹉螺体态与行为变化,了解照度对鹦鹉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各照度下鹦鹉螺体态、吸附、游动及进食行为正常;2)各照度梯度未连续出现不吸附现象及灯光反应现象,第Ⅲ和第Ⅳ光照梯度两类现象出现频次增加,灯光反应现象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照度增加,生长速度呈加快趋势;4)各照度梯度鹦鹉螺在缸体内各泳层及位点均有分布,分布最适照度范围依次为4.70~12.18 lx、15.39~58.90 lx、31.90~125.00 lx和42.35~75.00 lx。结果表明,实验各光照度对鹦鹉螺体态行为无明显影响,鹦鹉螺的最适光照上限为125 lx。
- 张艳珍王彦鹏栾刚张晓雁蔡经江
- 关键词:鹦鹉螺光照度
-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g逐渐增加至2000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 刘鉴毅张晓雁危起伟张辉杨道明朱永久陈细华杨德国郑跃平
- 关键词:中华鲟驯养水族馆
- 水族馆常见观赏鳗类及养殖
- 2005年
- 鳗类是对硬骨鱼纲,鳗鲡目鱼类的统称,共分2 3科,700多种,他们以体形怪异,体色美丽鲜艳,在水族馆的鱼类展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鳗类的体形、体色在同种的不同发育阶段,或是同种的不同个体间表现不同,给参观者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他们生活习性特殊,给室内人工养殖也带来一定困难,笔者通过在北京海洋馆中几年的饲养研究,在一般观赏鳗类的分类及饲养上取得一些经验,总结如下,供参考.
- 张晓雁张世义
- 关键词:鳗鲡目水族馆观赏硬骨鱼纲发育阶段体形
- 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1年
- 以北京海洋馆驯养的野生和子一代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2.7、2.4、2.0kg/m3的循环水环境中,中华鲟的泳层分布改变,体型小的中华鲟变化最大。3种密度环境对中华鲟食欲未有明显影响,对野生中华鲟和F1-1998的泳速和呼吸频率也未有明显影响。2.7kg/m3的密度下,F1-1998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下降,而丙二醛水平上升。在养殖密度为2.7和2.4kg/m3的水环境时,水体悬浮总细菌数量持续大于8 000cfu/100mL,年龄大的中华鲟,包括野生中华鲟和F1-1998中华鲟细菌感染。同期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氨/铵、亚硝酸盐和浊度稳定,硝酸盐、磷酸盐和总细菌随养殖密度下降而降低,溶解氧、酸碱度上升,各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硝酸盐、磷酸盐、总细菌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实验表明,使用循环水养殖中华鲟,环境负荷对水体微生物和养殖鱼免疫力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推荐最佳养殖密度为2.0kg/m3。
- 张晓雁李罗新危起伟张先锋沈丽张艳珍杨道明栾钢刘健伟
- 关键词:中华鲟养殖密度循环水人工饲养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