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宁 作品数:6 被引量:50 H指数:4 供职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更多>>
植物质量、模拟增温及生境对凋落物分解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16 2018年 采用凋落物袋法对比研究了茭草和杉叶藻两种初始质量差异显著的湿地植物凋落物,在模拟增温(1.5~2.0℃)及不同生境(大气、大气-水界面与水-土界面)下的质量残留率和不同化学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年的分解周期内,凋落物残留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各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大小不同,植物质量解释了28.8%的变异,模拟增温解释了6.3%的变异,而生境解释了34.9%的变异.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凋落物中不同组分(难、易分解)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杉叶藻中氮含量在分解后期显著降低了53.1%,而木质素含量显著增加了45.4%.生境是影响凋落物分解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植物质量,而模拟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程度较小. 王行 闫鹏飞 展鹏飞 张晓宁 刘振亚 郭玉静 肖德荣关键词:凋落物 分解速率 增温 生境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2利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7年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刘振亚 张晓宁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关键词:光合作用 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种子繁殖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增温技术,以不增温为对照,研究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水葱和黑三棱在大气增温2.0和3.5℃处理下种子的繁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增温对植物结实率影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其中,增温对水葱的结实率有促进作用;黑三棱结实率在增温2.0℃处理下显著下降,但在增温3.5℃处理下又恢复到对照水平.增温促进了2种植物穗的生长,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的穗长分别增加82.9%、89.0%,小穗数分别增加133.3%、150.0%,每株穗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1%、89.6%,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79.5%、409.3%;在增温2.0、3.5℃处理下,黑三棱穗长分别增加66.1%、95.2%,每株穗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增加878.8%、1052.6%.增温显著增加了水葱和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增加33.7%、58.3%,黑三棱每穗种子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4%、69.5%.在增温2.0、3.5℃处理下水葱种子长分别增加5.4%、6.9%,种子长宽比分别增大9.1%、5.3%;而增温对黑三棱的种子形态无显著影响.最高温和最低温是影响2种植物种子繁殖的主要温度因子.温度增高引起的生长季提前、营养生长期延长以及有机物积累量增加,为植物繁殖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能量积累,可能是2种植物在增温条件下繁殖能力提高的原因. 王志保 孙梅 刘振亚 张晓宁 王行 张贇 肖德荣关键词:种子繁殖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7年 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大气增温对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是掌握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通过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和(3.5±0.5)℃,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土-水界面的质量衰减对大气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大气增温促进了4种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但其质量衰减率在不同分解界面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增温对水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大,并随着增温的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土-水界面,增温对大气界面植物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作用最小。(2)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与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率呈负相关,大气增温对低初始C/N值物种凋落物质量衰减的促进更为显著。(3)相对于大气增温,植物凋落物初始C/N值对其凋落物质量衰减的影响高于大气增温对其质量衰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促进湿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湿地植物物种有关,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晓宁 刘振亚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关键词:凋落物分解 云南食植瓢虫亚科部分种类区系研究(鞘翅目:瓢虫科) 瓢虫亚科 Epilachninae 隶属鞘翅目 Coleoptera、瓢虫科 Coccinellidae,云南记载75种,以东洋区分布为主.本次调查共鉴定29种,其中东洋区种类20种,占69%;跨古北区-东洋区种类8种,... 张晓宁 欧晓红关键词:鞘翅目 瓢虫科 区系分布 寄主植物 云南食植瓢虫亚科部分种类区系研究(鞘翅目:瓢虫科) 被引量:1 2010年 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云南记载75种,以东洋区分布为主。本次调查共鉴定29种,其中东洋区种类20种,占69%;跨古北区-东洋区种类8种,占27.6%;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种类1种,占3.4%。包括食植瓢虫属Epilachna15种,裂臀瓢虫属Henosepilachna7种,崎齿瓢虫属Afidenta1种,长崎齿瓢虫属Afissula4种,小崎齿瓢虫属Afidentula2种。海拔1200~2000m之间是物种分布最丰富的区域,有20种;海拔2000m以上15种;海拔1200m以下12种。云南特有种3种,即木通食植瓢虫E.clematicola Cao et Xiao、横带食植瓢虫E.parainsignis Pang et Mao和剑川食植瓢虫E.jianchuanensis Cao et Xiao;广布种3种:马铃薯瓢虫H.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茄二十八星瓢虫H.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和大豆瓢虫Afissula misera(Weise)。明确寄主植物11科40种,增补19种。 张晓宁 欧晓红关键词:鞘翅目 瓢虫科 区系 寄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