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婷

作品数:32 被引量:9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甲状腺
  • 8篇乳头
  • 8篇乳头状
  • 8篇乳头状癌
  • 8篇甲状腺乳头状...
  • 7篇糖尿
  • 7篇糖尿病
  • 5篇2型糖尿
  • 5篇2型糖尿病
  • 4篇糖尿病患者
  • 4篇细胞
  • 4篇疗效
  • 4篇表达及意义
  • 4篇病患
  • 3篇血糖
  • 3篇肿瘤
  • 3篇瘢痕
  • 3篇瘢痕组织
  • 3篇疗效观察
  • 3篇病理

机构

  • 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0篇解放军第一八...
  • 6篇解放军第18...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2篇张丽婷
  • 17篇吴文艺
  • 13篇王朝阳
  • 8篇朱世泽
  • 6篇黄种心
  • 5篇邱建龙
  • 5篇胡团敏
  • 3篇何志杰
  • 3篇黄永德
  • 3篇傅德强
  • 3篇卓凤婷
  • 2篇王苗苗
  • 2篇郑志芳
  • 1篇叶迎安
  • 1篇吴春林
  • 1篇王小影
  • 1篇郑学聪
  • 1篇黄思付
  • 1篇张少波
  • 1篇李拾林

传媒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世界今日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锌指蛋白2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217(ZNF217)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ZNF21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ZNF217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96.72±44.19对4.86±3.55,0.994±0.172对0.195±0.061,均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包膜侵犯组高于无包膜侵犯组(P〈0.01)。ZNF217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结论ZNF217的过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包膜侵犯有关,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和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张丽婷吴文艺王朝阳黄种心朱世泽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邻接锌指基因1、C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邻接锌指基因1(JAZF1)、C肽(CP)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及其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T2DM组(单纯T2DM患者,67例)和合并组(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51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1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JAZF1、空腹C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析血清JAZF1、空腹CP与FBG、TG、TC、HDL-C、LDL-C、HbA1C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JAZF1、空腹CP联合检测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合并组血清JAZF1、空腹CP水平低于T2DM组,T2DM组低于对照组(P<0. 05);合并组FBG水平高于T2DM组,T2DM组高于对照组(P<0. 05);合并组、T2DM组TG、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0. 05);合并组病程长于T2DM组(P<0. 05)。血清JAZF1、空腹CP与FBG、TG、HbA1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空腹CP、HbA1C和血清JAZF1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P<0. 05)。血清JAZF1联合空腹CP诊断T2DM大血管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 843、0. 806。结论: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JAZF1、空腹CP水平降低,与FBG、TG、HbA1C水平呈负相关,血清JAZF1联合空腹CP对T2DM大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卓凤婷邱丽兴蔡泉方陈雄虎张丽婷
关键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C肽
叉头框转录因子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FoxM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oxM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腺瘤组织(均P<0.01),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包膜侵犯组高于包膜无侵犯组(P<0.01)。FoxM1 mRNA及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FoxM1 mRNA及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有关,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邱建龙朱世泽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SIRT1沉默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基因沉默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SIRT1siRNA技术下调SIRT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中的表达,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siRNA的干扰效率,筛选出干扰效率最强的siRNA,并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SIRT1蛋白的表达,利用CCK8法、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Hoechst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衰老、凋亡与周期的影响。结果 转染SIRT1siRNA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较未转染细胞SIRT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转染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未转染细胞(P<0.05),转染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转染组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转染细胞出现G1期停滞(67.99%±0.87%,P<0.05)。结论 SIRT1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的低表达能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阻滞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的衰老及凋亡。
彭华童吴文艺张丽婷林建清余艺煌吴春林黄种心邱建龙
关键词:RNA干扰甲状腺乳头状癌
叉头框转录因子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
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围手术期处理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6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前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入院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高于正常者或规则服抗甲状腺药物〈2个月者16例,于术前服用大剂量丙基硫氧嘧啶(600 mg/d)3~4周;3~4周后停用丙基硫氧嘧啶,改为复方碘溶液10滴口服,3次/d,共10~15 d;于术前1次、术后连续3 d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入院时仍在规则服药治疗甲亢(时间〉2个月)且血FT3和FT4正常者6例,术前停止口服抗甲状腺药物,给予复方碘溶液10滴口服,3次/d,共10~15 d,既往有甲亢病史、经内科规则治疗后治愈者4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通过了围手术期。结论合并甲亢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过适当的处理,可限期手术并顺利通过围手术期。
张丽婷吴文艺高旭航张少波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化型甲状腺癌围手术期
3种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2000年
近几年来,我们收治8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西药、中药及中西药结合治疗,取得不同疗效,现报告如下。
胡团敏张丽婷郑溪水
关键词: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西药中药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有颈动脉病变分为非颈动脉病变组(54例)与颈动脉病变组(4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研究对象的血脂、肾功能等指标,比较并分析三组研究对象MIF、TNF-α、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三组研究对象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Α1c)、MIF、TNF-α、IMT水平及尿清蛋白/肌酐(Α/C)比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非颈动脉病变组、颈动脉病变组患者FPG、HbΑ1c、MIF、TNF-α水平及Α/C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病变组患者IM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F水平与IMT水平、Α/C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399,P=0.000;r=0.547,P=0.000);TNF-α水平与IMT水平、Α/C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340,P=0.001;r=0.383,P=0.000)。结论 MIF与TNF-α在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
卓凤婷张丽婷高旭航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
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综合分析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就诊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形式分成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胰岛素强化,观察组行胰岛素强化+达格列净。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波动指标(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标准差)、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的血糖中,观察组的FPG、2 h PG、HbA1c、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标准差水平、TC、TG水平均比对照组更低(均P<0.05),观察组的脂联素指标为(6.78±1.12)μg/ml,较对照组的(4.36±0.97)μg/ml高(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的22.22%更低(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可观,有利于稳定或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预防或降低不良反应。
蔡泉方高旭航何志杰王苗苗苏锶钰张丽婷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血糖指标血脂指标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肿瘤高甲基化基因1异常表达及甲基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肿瘤高甲基化基因1(HIC1)异常表达及其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Western blot法、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40例癌旁组织中HIC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及HI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IC1mRNA及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47±0.07、0.417±0.071)显著低于癌旁甲状腺组织(2.12±0.10、0.936±0.106,P<0.01).HIC1 mRNA及蛋白下调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状况(淋巴结阳性:0.21±0.02、0.191±0.031;淋巴结阴性:0.68±0.09、0.601±0.037)、年龄(<45岁组:0.64±0.07、0.535±0.097,≥45岁组:0.19 ±0.04、0.221±0.007)及TNM分期(Ⅰ~Ⅱ期:0.58±0.06、0.494±0.051,Ⅲ~Ⅳ期:0.21±0.02、0.237±0.023)呈负相关(P<0.05),且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I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显著增高(癌组织为61.7%,正常组织为42.5%,P<0.01).结论 HIC1低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低表达与基因启动子区过度甲基化有关.
吴文艺张丽婷傅德强黄种心王朝阳邱建龙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基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