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丰年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淮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腹腔
  • 6篇腹腔镜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3篇幽门狭窄
  • 3篇手术
  • 3篇先天性肥厚性...
  • 3篇小儿
  • 3篇肥厚性
  • 3篇肥厚性幽门狭...
  • 2篇胆道
  • 2篇幽门环肌
  • 2篇预后
  • 2篇增殖
  • 2篇切开
  • 2篇切开术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 2篇细胞增殖
  • 2篇母细胞

机构

  • 11篇淮安市妇幼保...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1篇张丰年
  • 8篇李炳
  • 8篇陈卫兵
  • 5篇王寿青
  • 5篇夏顺林
  • 3篇刘孟旭
  • 3篇胡晓婷
  • 2篇李倩
  • 2篇杜永春
  • 2篇王挺
  • 2篇王忍
  • 1篇黄霞
  • 1篇孟红艳
  • 1篇韩良荣
  • 1篇武荣

传媒

  • 3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2012年
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均治愈,随访1 a无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关键。
张丰年李倩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单孔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比较被引量:14
2013年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pyloric stenosis, CHPS)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自1990年Alain等r首次报道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CHPS最常用的方法。近年来兴起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比传统腹腔镜手术体表创伤更小。
陈卫兵李炳王寿青张丰年夏顺林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环肌切开术小儿
腹腔镜Kasai手术中门静脉分支解剖的经验探讨
202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kasai术中门静脉向肝门纤维块发出分支血管的特点,为胆道闭锁术中游离肝门纤维块提供解剖学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采用腹腔镜Kasai手术治疗Ⅲ型胆道闭锁患儿24例,并对所有患儿的手术全程进行录像。仔细分离门静脉左右支向纤维块发出所有静脉分支,并对分支数量及发出方向进行分析。将目测下直径大于1.5 mm的分支命名为危险分支。比较不同分支数量差异及危险分支占比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独立样本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24例患儿发向肝门纤维块的门静脉分支数量为(4.9±1.7)支,范围在2~10支。24例分支数量总计118支,其中门静脉左半弧分支占61.0%(72/118),分支数量为(3.0±1.1)支,范围在1~6支;门静脉右半弧分支占32.2%(38/118),分支数量为(1.6±0.7)支,范围在1~3支。比较门静脉左右半弧分支血管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01)。门静脉主干分叉处血管分支占6.8%(8/118)。门静脉各处分支血管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3,P<0.001)。门静脉左半弧的危险分支占44.4%(32/72),而右半弧的危险分支占7.9%(3/38),比较左右两侧半弧危险血管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6,P<0.001)。在门静脉左支的32个危险分支中,15支(46.9%,15/32)向2点钟方向发出,7支(21.9%,7/32)向4点钟方向发出,10支(31.3%,10/32)向5点钟方向发出。门静脉右支的3个危险分支均向7点钟方向发出。2例患儿腹腔镜手术中因左门静脉左半弧的分支血管损伤导致术中凶险出血,分别向2点钟方向、5点钟方向发出。门静脉右半弧分支未发生凶险出血。结论:外科医生在腹腔镜Kasai手术中必须熟知门静脉血管分支解剖,避免术中无法控制的出血。
夏顺林李炳陈卫兵张丰年刘孟旭杜永春顾春晖王挺
关键词:胆道闭锁门静脉解剖学
腹腔镜诊治小儿消化道畸形的应用研究
李炳陈卫兵王寿青黄霞夏顺林张丰年
项目主要内容:1、小儿严重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和多科合作的治疗模式研究: 探索建立该市严重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抢救治疗网络,探索严重结构畸形的早期诊断方法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标准,对分娩时间、方式、地点,治疗时间、方式...
关键词:
关键词:腹腔镜诊治
微创技术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诊治中的应用
李炳陈卫兵夏顺林张丰年孟红艳王寿青胡晓婷杜永春刘孟旭王挺顾春
对于一些小儿消化道畸形的治疗,常规的开腹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在一些情况下,患儿不能承受根治性手术创伤,必须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即新生儿期暂行姑息性手术,使其暂时存活,能够等待二期或根治性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微创特点对患儿打...
关键词:
关键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手术治疗微创治疗
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再评价
2007年
目的对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再评价。方法对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小儿肠套叠病例,采用空气灌肠治疗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整复成功47例,成功率为94%。所有空气灌肠的患儿均无肠穿孔。1例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者转行肠坏死肠切除术,2例手术复位。结论空气灌肠仍为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理想方法,经济简单而又安全有效。
张丰年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疗效
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CHPS 35例患儿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35例均手术成功,随访18个月,无并发症,患儿发育良好。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CHPS安全有效,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创伤少等优点。
张丰年李炳陈卫兵王寿青
关键词:幽门狭窄先天性腹腔镜
肾型谷氨酰胺酶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肾型谷氨酰胺酶(kidney-type glutaminase,KGA)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及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探究KGA对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44例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测序数据,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探究基因KGA在正常肝组织和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KGA的中位mRNA相对水平表达量将44例患儿分为两组,即KGA高表达组(mRNA相对水平>37.181)和低表达组(mRNA相对水平<37.181),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儿的生存差异。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基因KGA与患儿预后的关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GA在正常肝细胞株LO2以及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uH-6及HepG2中表达情况。分别用干扰小RNA和KGA抑制剂1(glutaminase-IN-1,GIN-1)处理HuH-6细胞,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G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能力检测(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及LO2细胞株相比,KGA在肝母细胞瘤中表达量显著升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GA高表达组患儿无进展生存期更短(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KGA是肝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HR(95%CI)为5.74(1.21~27.33),P=0.028]。RT-qPCR、蛋白质印迹法、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证实干扰KGA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GIN-1处理HuH-6细胞后蛋白质印迹法、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证实抑制KGA后肿瘤细胞生长能力降低。结论与正常肝脏相比,KGA在肝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且高表达的KGA与肝母细胞瘤不良预后相关,是HB患儿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抑制KGA后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
魏万顷李炳陈卫兵胡晓婷张丰年王忍张友成刘孟旭
关键词:谷氨酰胺酶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预后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应用腹壁缝合针为30例患儿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全组均治愈,随访1 a无复法及并发症。结论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操作简单,安全,不影响美观。
张丰年李倩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
DEPDC1B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母细胞瘤增殖的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DEPDC1B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探究敲低DEPDC1B后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肝母细胞瘤患儿二代测序数据集和患儿临床病理数据。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母细胞瘤和瘤旁组织中DEPDC1B蛋白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DEPDC1B表达量与患儿预后的关系,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究DEPDC1B调控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和瘤旁组织相比,DEPDC1B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升高,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DEPDC1B的患儿具有更短的生存期,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DEPDC1B是预测肝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细胞学实验证实敲低DEPDC1B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GSEA发现在肝母细胞瘤中,高表达DEPDC1B异常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随后体外实验证实敲低DEPDC1B后,磷酸化的AKT47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DEPDC1B在肝母细胞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是肝母细胞瘤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DEPDC1B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DEPDC1B可能成为治疗肝母细胞瘤的潜在靶点。
王晓敏李炳陈卫兵胡晓婷张丰年王忍魏万顷
关键词:调控基因细胞增殖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