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一秋

作品数:40 被引量:203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显像
  • 12篇肿瘤
  • 10篇发射型计算机
  • 10篇放射性
  • 9篇骨转移
  • 9篇核素
  • 9篇放射性核素
  • 9篇SPECT/...
  • 8篇核素显像
  • 8篇放射性核素显...
  • 7篇细胞
  • 7篇骨显像
  • 7篇肝细胞
  • 6篇单光子
  • 6篇肿瘤骨
  • 6篇MDP
  • 5篇体层摄影
  • 5篇肿瘤骨转移
  • 5篇脊柱
  • 4篇新生血管

机构

  • 40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金华市中心医...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藏自治区人...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40篇张一秋
  • 38篇石洪成
  • 25篇李蓓蕾
  • 23篇陈曙光
  • 19篇顾宇参
  • 18篇修雁
  • 9篇朱玮珉
  • 8篇胡鹏程
  • 8篇蔡良
  • 5篇余浩军
  • 4篇刘文官
  • 4篇邬鹏跃
  • 4篇谭辉
  • 3篇陈绍亮
  • 3篇庞丽芳
  • 2篇张宏伟
  • 2篇杜国浩
  • 1篇顾宁参
  • 1篇刘江
  • 1篇董科

传媒

  • 10篇中国临床医学
  • 9篇中华核医学与...
  • 3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国际放射医学...
  • 2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大众医学
  • 1篇核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腺苷负荷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腺苷用于负荷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本科室32例非器质性精神疾病患者行隔日法静息与腺苷负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重建的横断面图像上选择3个参考层面,分别勾画其两侧镜像部位小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感兴趣区(ROI),每个ROI大小均为32.8像素,测定各ROI放射性计数。对视为正常部位的大脑ROI,以两侧小脑ROI平均放射性计数为参照,分别计算两侧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ROI放射性计数与其比值,比较同一组ROI在腺苷负荷状态下与静息状态下放射性计数比值。对视为异常部位的大脑ROI按其对腺苷负荷后脑血流灌注变化的反应进行分类。结果所有患者进行腺苷负荷显像,没有因m现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并在腺苷注射结束后迅速消失。共获得视为正常的174组大脑ROI,静息显像的比值与负荷显像的比值比较显示,额叶、颞叶、顶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01±O.100比0.956±0.149,0.923±0.070比0.981±0.090,0.840±0.126比0.887±0.091,均P〈0.05),枕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2±0.146比1.010±0.124,P〉0.05)。获得视为异常的49处ROI,其中静息状态局部脑血流量正常,腺苷负荷后局部脑血流量减低的有10处;静息状态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腺苷负荷后局部脑血流量减低更加明显的有9处;静息状态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腺苷负荷后局部脑血流量减低改善的有27处;静息状态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腺苷负荷后局部脑血流量减低区无明显变化的有3处。结论腺苷能用于负荷脑血流灌注显像,且不良反应少。
张一秋石洪成顾宇参刘文官修雁李蓓蕾朱玮珉陈曙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腺苷局部血流
一种扫描序列的处理方法、系统、存储设备及移动终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扫描序列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待处理的扫描序列;S2:对所述待处理的扫描序列进行分组;S3:获得序列分组结果。本发明技术方案对繁杂的序列进行分组,所得分组结果通过图形配合列表的模式呈现,图形...
石洪成胡鹏程庞丽芳陈曙光顾宇参修雁李蓓蕾张一秋
文献传递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筛选出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CT/CT显像的资料。由2名核医学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诊断。分别计算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CI,并采用2χ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对57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26处,占45.6%(26/57),95%CI为32.7%~58.5%;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31处,占54.4%(31/57),95%CI为41.4%~67.3%。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2处,占91.2%(52/57),95%CI为83.9%~98.6%;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处,占8.8%(5/57),95%CI为1.4%~16.1%;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著高于SPECT图像(2χ=27.20,P〈0.05)。结论对脊柱单发病灶,SPECT/CT融合图像较单纯的SPECT图像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张一秋石洪成顾宇参陈曙光朱玮珉修雁李蓓蕾
关键词:脊柱肿瘤转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肾动态显像前位采集测定肾脏前移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可行性
2023年
目的探讨单侧肾脏前移患者肾动态显像前位采集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行肾动态显像,并通过Gates法测定GFR的单侧肾脏前移患者22例,同时进行前位和后位图像采集,并使用后位图像处理双肾数据,使用前位图像处理前移单肾数据,计算相应GFR值。健侧肾后位采集测定的GFR值与前移肾前位采集测定的GFR值之和记作GFR_(优化);常规后位采集测定的双肾GFR值之和记作GFR_(常规)。采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推荐的基于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方程计算的估算GFR(estimated GFR,eGFR)作为参照值,比较GFR_(优化)、GFR_(常规)与eGFR的差异,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前移单肾的前位肾脏深度显著小于后位肾脏深度[(7.97±1.71)cm vs(13.45±2.86)cm,P<0.001];前移单肾前位采集测定的GFR大于后位采集测定的GFR[(41.43±12.84)mL·min^(-1)·(1.73 m^(2))^(-1)vs(31.05±12.79)mL·min^(-1)·(1.73 m^(2))^(-1),P<0.001]。GFR_(优化)较eGFR高估了1.836 mL·min^(-1)·(1.73 m^(2))^(-1)(95%CI-1.546~5.219,P_(校正)=0.815),二者高度正相关(r=0.915,P<0.001);GFR_(常规)较eGFR低估了8.543 mL·min^(-1)·(1.73 m^(2))^(-1)(95%CI 2.199~14.886,P_(校正)=0.032),二者中度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对于肾脏发生明显前移且肾脏前位深度小于后位的患者,肾动态显像前位采集测定的GFR值优于常规后位采集测定的结果。
杨俊杰张一秋余浩军何依波石洪成
关键词:肾动态显像肾小球滤过率
肝细胞癌诊治中相关正电子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2年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169%。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HCC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追踪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种非侵人性影像学检查手段。
谭辉石洪成张一秋
关键词:肝细胞癌正电子药物CARCINOMA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生物学行为诊治
放射性核素检查在甲状旁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两侧上下极后壁或在甲状腺组织内的椭圆形腺体,93.5%的人有4个腺体,部分人多至5~7个或少于4个[1]。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以维持体内钙、磷的平衡和调节骨代谢。甲状旁腺疾病是一组由PTH产生异常或末梢器官对PTH的反应异常所致的以钙、磷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常见内分泌疾病,分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yperparathyroidism,HPT)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临床上以前者常见。
邬鹏跃张一秋石洪成
关键词:甲状旁腺腺瘤放射性核素检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甲状腺组织磷代谢紊乱
SPECT/CT融合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的增益价值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图像较SPECT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方面的增益价值。方法:193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全身骨显像发现脊柱单发浓聚病灶后行SPECT/CT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不能确定诊断。并按SPECT/CT融合图像比SPECT图像对诊断是否具有增益价值分为:有帮助、不确定、无帮助。将观察指标分为肯定组和否定组,分别计算其百分率及95%可信区间。结果:对193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确定诊断(肿瘤骨转移和良性病变)的病灶共59处,占30.6%(59/193),其95%可信区间为24.1%-37.1%;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134处,占69.4%(134/193),其95%可信区间为62.9%-75.9%。SPECT/CT融合图像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175处,占90.7%(175/193),其95%可信区间为86.6%-94.8%;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共18处,占9.3%(18/193),其95%可信区间为5.2%-13.4%。与SPECT图像对比,SPECT/CT融合图像对诊断有帮助者173处,占89.6%(173/193),其95%可信区间为85.3%-93.9%;不确定18处和无帮助2处共20占10.4%(20/193),其95%可信区间为6.1%-14.7%。结论:在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方面SPECT/CT融合图像较SPECT图像具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张一秋石洪成陈曙光顾宇参朱玮珉修雁李蓓蕾刘文官
关键词:骨显像肿瘤骨转移SPECT/CT
基于PET/CT后处理工作站行SPECT/CT骨定量分析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CT)后处理工作站对SPECT/CT骨定量分析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对比不同工作站测量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_(max))、平均标准摄取值(the average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_(ave))、病灶体积和平均CT值的异同。方法:回顾分析行全身骨显像及定量SPECT/CT显像且在SPECT/CT显像范围内目测不超过2个显像剂浓聚病灶的患者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7~88岁,平均年龄(60.3±10.2)岁,共获得50个病灶。首先,采用“SyngoMI VB10B SPECT/CT工作站”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等高线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测量法,获得SUV_(max)、SUV_(ave)、病灶体积和平均CT值。然后,将数据导入PET/CT后处理工作站“uWS-MI”医学影像处理软件,采用自带的3D椭球体VOI测量法、自适应阈值分割测量法和固定阈值分割测量法进行上述指标的测量,分别比较其与“SyngoMI VB10B SPECT/CT工作站”3D等高线VOI测量法测得的SUV_(max)、SUV_(ave)、病灶体积和平均CT值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D椭球体VOI测量法与3D等高线VOI测量法比较两组病灶SUV_(max)完全一致,但SUV_(ave)(t=9.841,P<0.001)、病灶体积(t=-4.314,P<0.001)和平均CT值(t=12.554,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适应阈值分割测量法和固定阈值分割测量法对其中1例患者的毗邻腰椎和骶骨2处病灶无法准确分割。与3D等高线VOI测量法比较,其他39例患者的48处病灶的SUV_(max)完全一致。自适应阈值分割测量法与3D等高线VOI测量法比较,48处病灶的2组SUV_(ave)(t=-0.723,P=0.473)、病灶体积(t=-1.407,P=0.166)和平均CT值(t=-0.735,P=0.46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固定阈值分割测量法与3D等高线VOI测量法比较,48处病灶的2组SUV_(ave)(t=2.947,P=0.473)、病灶体积(t=-2.003,P=0.05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余浩军张一秋张一秋石洪成
关键词:标准摄取值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CT融合图像在骨骼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全身骨显像是一项成熟的核医学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骨转移、创伤、感染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尽管全身骨显像具有高度敏感性,但平面重叠影像对病灶定位能力差,而且难以发现放射性分布轻微异常的病灶.
张一秋石洪成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骨骼系统疾病病变诊断全身骨显像肿瘤骨转移
一种注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射装置,包括针筒、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活塞推杆、第二活塞推杆,其中针筒底面内壁设有凸起和贯穿筒壁的孔洞,针筒的内腔由内及外设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推杆贯穿第二活塞,其一端与第一...
石洪成陈曙光胡鹏程顾宇参庞丽芳修雁李蓓蕾张一秋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