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玉军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渗流
  • 2篇渗流特性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剪切特性
  • 2篇层间
  • 2篇层间错动带
  • 2篇值模拟
  • 1篇岩体
  • 1篇原状
  • 1篇土体
  • 1篇土体结构
  • 1篇破坏模式
  • 1篇力学模型
  • 1篇颗粒破碎
  • 1篇剪切
  • 1篇高压力
  • 1篇不排水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武...
  • 3篇法国国立路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4篇崔玉军
  • 2篇江权
  • 2篇冯夏庭
  • 2篇周辉
  • 1篇柴华友
  • 1篇徐鼎平
  • 1篇赵阳
  • 1篇姚海林
  • 1篇高红

传媒

  • 3篇岩土力学
  • 1篇2003年全...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饱气带区的渗流特性及地表模型
饱气带区的厚度和渗流特性随季节逐年发生变化,并伴随着吸力和含水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紧密相关于地表影响因素和土体结构,如:阳光照射,降雨、温度、风速和风向等。笔者建立了一个表征地表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介绍了三种可能出...
卢应发崔玉军姚海林柴华友
关键词:数值模拟土体结构力学模型
文献传递
含层间错动带岩体的破坏模式及其剪切特性研究方法探讨被引量:27
2012年
层间错动带存在的普遍性,给世界上许多工程带来了岩体稳定性问题和地质灾害。通过对因层间错动带导致工程岩体结构变形失效或破坏的实例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岩体结构控制理论的观点将含层间错动带的岩体的破坏模式分为拉裂破坏、掉块和层间剪切滑移破坏3大类。以此为基础,提出剪切力学模型是层间错动带力学模型研究的重点。对层间错动带剪切力学特性的现有试验方法和建模理论进行评述,并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提出屈服面蠕变模型是当前层间错动带剪切蠕变模型的较好选择。
徐鼎平冯夏庭崔玉军江权周辉
关键词:层间错动带破坏模式剪切特性
高压力下原状层间错动带三轴不排水剪切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针对某大型水电站揭露的原状层间错动带试样,模拟现场快速施工可能会产生的不排水边界条件,在围压5~30 MPa的高压力条件下开展了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并结合试样物理性质的差异,分析讨论了原状层间错动带的力学特性。试样试验曲线和破坏模式主要由高围压控制: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均为应变硬化型且破坏后呈腰鼓状为塑性破坏。此外,较湿颗粒发生了大规模的颗粒破碎,其是造成高饱和度试样强度包线的趋势线随围压降低的根本原因。试验结果明显受物理性质影响造成了试验数据离散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围压P和饱和度S r对初始弹性模量E 0和破坏强度s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孔隙比e,颗粒粒径(d 60)分布对其影响程度最小。根据试样剪切特性建立的强度特征(E 0和s)初步预测公式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赵阳周辉冯夏庭崔玉军江权高红江亚丽黄可
关键词:层间错动带颗粒破碎
饱气带区的渗流特性及地表模型被引量:9
2003年
饱气带区的厚度和渗流特性随季节逐年发生变化,并伴随着吸力和含水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紧密相关于地表影响因素和土体结构,如:阳光照射,降雨、温度、风速和风向等。笔者建立了一个表征地表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介绍了三种可能出现的地表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情况,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在饱气带区的非饱和渗流特性的数值模拟过程中,提出了水的潜热系数和温度呈线性的关系,以及地表土体贮存能量和敏感热流成正比的假设,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是较吻合的。同时,对饱气带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力学机理分析和解释。
卢应发崔玉军姚海林柴华友
关键词: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