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巍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肾肿瘤
  • 3篇肿瘤
  • 3篇病理
  • 2篇细胞
  • 2篇临床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 1篇增殖细胞核
  • 1篇增殖细胞核抗...
  • 1篇肾癌
  • 1篇肾细胞
  • 1篇肾细胞癌
  • 1篇肾脏
  • 1篇青年
  • 1篇肿瘤患者
  • 1篇组织学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姚欣
  • 4篇崔巍
  • 4篇刘素香
  • 4篇张艳辉
  • 3篇刘岩雪
  • 3篇杨庆
  • 1篇陈明
  • 1篇刁磊
  • 1篇多键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青年和中老年肾脏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老年肾脏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7年收治的83例青年(≤40岁)与703例中老年(〉40岁)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青年女性患者首发症状中腹痛(12/27,44.4%)和肿块(2/27,7.4%)发生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154/703,21.9%和154/703,1.3%),均P〈0.05。青年组透明细胞癌(47/83,56.6%)发生率低于中老年组(501/703,71.3%),P〈0.05,以青年男性(31/56,55.4%)显著。青年组乳头状肾癌(21/83,25.3%)发生率较中老年组患者(118/703,16.8%)有升高趋势(P=0.054),其中青年男性(17/56,30.4%)显著(P:0.011);与中老年组患者(12/703,1.7%)相比,青年组其他类型肿瘤(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等)所占比例(6/83,7.2%)明显增高(P〈0.05),以青年女性(4/27,14.8%)显著;青年男性组肿瘤≤4cm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24/56,42.9%与173/703,24.6%);〉7cm比例(12/56,21.4%)则低于中老年组(295/703,42.0%),均P〈0.05。青年组5年生存率为91.6%(76/83),中老年组为80.9%(669/7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老年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相比,青年组患者总体预后较好。青年女性患者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较差;而青年男性乳头状肾癌、小肾癌比例较高,预后较好。提示应加强对青年人群特别是对青年女性的肾肿瘤普查。
张艳辉杨庆崔巍刘素香姚欣
关键词:肾肿瘤青年病理
不同亚型肾细胞癌的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CD34和CD31在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与RC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4和CD31在149例RCC组织(肾透明细胞癌76例,肾乳头状癌42例,肾嫌色细胞癌31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128.04±46.44、48.55±14.09和38.12±10.98,CD31标记的MVD分别为98.35±55.05、30.70±17.72和21.604-9.38,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和CD31标记的MVD均明显高于肾非透明细胞癌组织(均P〈0.01)。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均明显高于CD31标记的MVD(均P〈0.01)。CD34和CD31标记的MVD均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CD34=-0.618,P〈0.01;rCD31=-0.442,P〈0.01),也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CD34=-0.283,P〈0.05;rCD31=-0.256,P〈0.05),其中CD34的相关性较强;但与肾非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CD34和CD31均能清晰地、选择性地显示RCC的MVD,但CD34比CD31更敏感。肾透明细胞癌的MVD显著高于肾非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的MVD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而肾非透明细胞癌的MVD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并无相关性。
张艳辉杨庆崔巍刘岩雪刘素香姚欣
关键词:肾肿瘤微血管密度临床病理学
不同肾癌亚型组织中c—kit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2010年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肾癌组织中c-kit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137例透明细胞癌、82例乳头状癌、51例嫌色细胞癌标本中c-kit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嫌色细胞癌中c-kit强阳性表达率为94.1%(48/51),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的16.1%(22/137)及乳头状癌的28.1%(2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it强阳性表达仅与嫌色细胞癌分期有关(P=0.038);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中PCNA表达与分级关系密切(P=0.043,P=0.011),而与嫌色细胞癌分级无关. 结论 嫌色细胞癌中c-kit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肾癌亚型,且与肿瘤局部进展关系密切.不同亚型间c-kit表达差异有助于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指导晚期肾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
姚欣张艳辉刁磊杨庆崔巍多键刘岩雪刘素香
关键词:肾癌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
79例非透明性肾细胞癌新旧组织学分类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比较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类标准与旧分类标准的异同,总结容易出现的诊断差异及可能原因,纠正对肾细胞癌传统病理分类的观念.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8年2月至2005年12月间,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透明性细胞癌79例,按2004年WHO肾癌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新分类后,透明性肾细胞癌1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嫌色性肾细胞癌34例,肾集合管癌1例,未分类的肾细胞癌1例,混合型肾细胞癌5例(透明及乳头状肾细胞癌混合型2例,透明及嫌色性肾细胞癌混合型2例,乳头状及嫌色性肾细胞癌混合型1例),肾嗜酸细胞瘤1例.结论 以往,部分嫌色性肾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易被诊断为颗粒细胞癌,主要原因相似的嗜酸性颗粒样胞浆特点以及对嫌色性肾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认识不清.旧有诊断中颗粒细胞癌的结构特点可见于多种肾细胞癌,但不是一种独立的肾癌类型,应从分类中去除.对于混合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肾细胞癌的诊断标准有待定义与完善.
崔巍张艳辉陈明刘素香刘岩雪Ximing J Yang姚欣
关键词:肾肿瘤组织学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