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他汀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的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依从性标准将其分为依从性好130例及依从性差50例,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二级预防认知、医患关系、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经济情况、他汀类不良反应、基础疾病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依从性差组年龄≥75岁、小学以下文化、居住农村、脑卒中病程≥5年、二级预防误、认知错医患关系一般、自费治疗、经济情况较差、药物不良反应、基础疾病≥3种比例高于依从性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他汀药物二级预防依从性因素为:年龄≥75岁(OR=5.578,95%CI:1.513~20.567)、二级预防认知错误(OR=5.122,95%CI:1.092~24.054)、经济情况差(OR=4.885,95%CI:1.694~14.092)、医患关系一般(OR=4.606,95%CI:1.287~16.489)。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他汀类二级预防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措施提高依从性。
- 戴轶伟季燕赵化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
-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44例未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72.45±10.23)岁、卒中病史22.73%、吸烟45.45%、糖尿病40.91%、吞咽困难59.09%、护理不当25.00%、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吸痰、留置胃管等)68.18%、卧床时间(13.26±3.23)d、出血性脑血管意外36.36%,高于对照组的(65.38±11.38)岁、4.55%、15.91%、13.64%、22.73%、6.82%、31.82%、(7.87±2.87)d、18.18%(P<0.05),是引起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致急性脑血管意外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复杂,应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手卫生管理,针对性实施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
- 成云芳季燕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卒中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 P0-180电刺激三叉神经节诱导大鼠脑膜非特异炎症
- 沈飞飞万琪季燕王静周蓉张卓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ACD)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CD并发SAP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按1∶1比例选择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无SAP的AC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ACD并发SAP患者的临床表现、痰培养结果、治疗及预后,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营养情况、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糖尿病病史、吞咽困难发生情况、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及昏迷情况。结果 62例ACD并发SAP患者中,30例(占48.39%)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典型呼吸系统感染症状,32例(占51.62%)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心动过速、精神异常、健康状况下降等肺外症状。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阳性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相关药物使用率、昏迷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62例ACD并发SAP患者中,42例患者痰培养阳性,共分离出菌株52株(不包括同一患者多次培养重复分离出的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占57.70%),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16株(占30.77%),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真菌6株(占11.54%)。临床一般采用广谱青霉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作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重症患者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同时给予吸氧、氨溴索化痰、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其中6例呼吸衰竭者因病情较重行机械通气治疗。62例ACD并发SAP患者中死亡7例(占11.29%)。结论 ACD并发SAP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构成复杂,
- 季燕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卒中相关性肺炎疾病特征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表达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表达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基础病历资料,超声造影评估新生血管分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PLA2水平,根据患者入院3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相关性。结果9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预后良好51例(53.12%),45例(46.88%)预后不佳。预后良好组血清LP-PLA2低于预后不佳组(P<0.05);两组新生血管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偏高、新生血管分级及血清LP-PLA2表达水平升高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呈正相关(r=0.812,P<0.05)。结论预后不佳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且新生血管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呈正相关。
- 戴轶伟季燕成云芳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不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大鼠脑片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利用KCl化学刺激方法在大鼠离体脑片上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并以已知有效抑制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P-5及σ1受体激动剂dextromethorphan(DM)作为参照,观察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皮层扩散性抑制中的影响。方法:采用6-7周龄的雄性SD大鼠,取大鼠离体脑片做细胞外记录,用2 mol/L KCl局部喷射的方法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并在电流钳模式下描记CSD的电压和波幅变化,药物干预组则是在灌流液中加入药物,直接观察CSD的变化。所有实验结果均以振幅的平均值±标准误表示,多组间的数据两两比较使用秩和检验。结果:(1)用所建立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到的CSD,为细胞外慢电位,峰值30 mV,时长1~2min;(2)抑制药物DM、AP-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酸氟桂利嗪组、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盐酸氟桂利嗪组与DM、AP-5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则与DM、AP-5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对CSD的抑制作用不如抑制药物。结论:(1)采用KCl刺激的方法能在大鼠皮层离体脑片上稳定地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2)与已知阻断药物相比,T/N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盐酸氟桂利嗪对皮层扩散性抑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 季燕万琪沈飞飞王静
- 关键词:钙离子通道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 年1 月―2017 年12 月期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9 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基础疾病、入院时血常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 utes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及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根据患者血常规计算得NLR,根据NLR中位数分为NLR低值组(NLR≤3 分)和NLR高值组(NLR>3 分);根据患者NLR 水平四分位数由低往高依次分为Q1 组、Q2 组、Q3 组、Q4 组。结果:NLR低值组入院首日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小于NLR高值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高于NLR高值组(P<0.05)。NLR低值组入院时NIHSS评分及出院时mRS评分均小于NLR高值组(P<0.05)。随着NLR 水平的升高,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随之升高,分别为21.05%、37.84%、58.14%、78.05%。结论:NLR 作为一个简单易得的炎性指标,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
- 朱锋季燕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
- S-135 T/N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大鼠脑片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影响
- 季燕万琪沈飞飞王静
-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影响因素被引量:2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统计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对影响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态、基础疾病、职业、脑血管疾病史、社会支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部感染、甲状腺功能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36.84%(70/190),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中男性、年龄〉70岁、文化程度程度低、经济状况差、其他婚姻状态、合并基础疾病、体力劳动、有脑血管疾病史、缺少社会支持、神经功能缺损〉10分、合并肺部感染、颈动脉斑块形成、脑梗死位置左半球、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多(OR=4.22,95%CI1.11~22.23)、教育水平低(OR:3.80,95%酣1.30~19.34)、有脑血管疾病史(OR=3.33,95%C10.78—17.34)、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OR=2.86,95%C11.09~19.80)是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基础疾病多、教育水平低、有脑血管疾病史、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减少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戴轶伟季燕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
- 电刺激三叉神经节诱导偏头痛大鼠脑膜非特异炎症被引量:19
- 2009年
- 目的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观察偏头痛大鼠硬脑膜的非特异炎症及5-HT1B/1D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物质(CGRP)在硬脑膜上的分布。方法采用体重250~300克的雄性SD大鼠,单侧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取大鼠硬脑膜,(1)行HE染色观察非特异炎症;(2)行免疫荧光法检测硬脑膜上5-HT1B/1D受体和CGRP的表达。结果偏头痛大鼠模型成功建立得到两方面证实:(1)刺激侧大鼠咀嚼肌收缩,口鼻分泌物增多;(2)硬脑膜HE染色显示刺激侧出现炎症反应。初步完成5-HT1B/1D受体及CGRP在硬脑膜上的定位。结论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可诱导偏头痛大鼠脑膜非特异炎症,5-HT1B/1D受体和CGRP可能在偏头痛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沈飞飞万琪季燕王静周蓉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