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程
- 作品数:29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的四条思路被引量:1
- 2009年
-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有四条思路,这四条思路分别以移植法、"结构主义"研究法、历史阶段发展法、解遮阅读法为基础来研究时空体理论。移植法大大开拓了时空体理论的应用范围,但由于其"浅层研究模式"而在深度上有所欠缺。"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阶段解读法较深入探索了时空体理论峡谷"地形",但其研究模式是基于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作为一个静态对象的基础上,其理论预设并不符合对象实际。解遮阅读法试图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解读,是一次走进时空体理论深处的尝试,但这种研究方法是否成立尚有待时间检验。
- 孙鹏程孙良好
- 关键词: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渊源
- “文学是人学”研究的新境界——评蒋承勇教授新著《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 2006年
- 孙鹏程
- 关键词:西方文学母题研究人文学者文学发展
- 基于连续成型模板法的单层自支撑三维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双氧水传感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连续成型模板法的单层自支撑三维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双氧水传感应用,其主要制备过程为,将分解温度和熔点适配的铜盐和有机物机械混合均匀,然后放入模具中压制成毛坯,再置于混合气氛中两温段灼烧,得到宏观块状的三维纳...
- 黄靖云孙鹏程冒伟伟叶志镇
- 文献传递
- 《魔鬼家书》与书信体写作模式:被置换的文学义素和错接题材形式
- 2016年
- 当代英国书信体文学《魔鬼家书》通过被置换的文学义素及错接的题材形式,巧妙地将真与幻接合起来。通过真实的书信形式与虚构的文学底本要素,《魔鬼家书》巧妙地将书信的题材压力,以一种日常生活性消解了,通过这种形式的力量,《魔鬼家书》获得了其文学塑形。
- 孙鹏程
- 鲁迅笔下的日本形象被引量:1
- 2014年
- 扶桑正是秋光好,
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
心随东棹忆华年。
这是1931年12月2日鲁迅创作的《送增田涉君归国》,诗中以“扶桑”称谓日本。“扶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在我国汉代以前的古籍中指一种神木。从东方朔的《十洲记》起,“扶桑”开始演变为出产这种神木的东方仙境,即“日出之所”,这与日本国名本意恰恰相符。
- 孙良好孙鹏程
- 关键词:鲁迅创作《楚辞》汉代以前东方朔扶桑
- 创造社的文艺理论与激进主义
- 2012年
- 创造社文艺理论受浪漫主义运动和唯美主义思想影响较多,那种浪漫夸张的情感、偏执激越的姿态常常非常抢眼地出现在他们的理论与作品中,但他们的偏执尖锐的论调有时只是一种张狂姿态。正因如此,他们的浪漫主义话语与激进的科学主义话语,能互相矛盾却又奇怪地纵横交叉地混合着,在那种激昂的表述中,尖锐的难以抹平的对立居然可以共存,而时代转型与激进姿态,使创造社的浪漫主义的审美激情终于演变为醉心革命的激进情怀。
- 孙鹏程
- 关键词:创造社浪漫主义激进主义
- 论《鹿鼎记》的市民文化神话特色被引量:1
- 2005年
- 学术界普遍认为《鹿鼎记》是一部反武侠小说,并因此而认为《鹿鼎记》是一部脱离了通俗小说范畴的小说。事实上,《鹿鼎记》没有脱离通俗小说的范畴,它是一部体现了市民意识、市民文化精神的小说,是市民意识形态最为经典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它是一部市民文化神话。
- 孙鹏程
- 关键词:市民文化意识形态神话
- 热奈特结构主义叙事学分析的历史叙事学解读
- 通过反复阅读热奈特《叙事话语》,我们发现热奈特结构主义叙事学中依旧存在着不少症候,这些症候包括对底本(story)的忽视、对形式意义的忽视等,这些症候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具体经典文本的解释不当,通过重视底本与改用叙事语义的形...
- 孙鹏程
- 关键词:底本
- 文献传递
- 跨越自律性与功利性之间的鸿沟——论萨特的文学艺术虚构观
- 2012年
- 萨特把文学艺术的虚构性奠基于人的存在虚无化基础上,这就给文学艺术虚构以有力阐释。虚构性同文学艺术独立性、自律性、无功利性和自由的特征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是其他种种特性的前提。与以往学者将文学艺术的自律性与功利性、形而上学与历史化相对立的做法不同,作为一位积极介入现实的作家,萨特天才地找到一条沟通两者的理论途径,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极其有价值的思考空间。
- 马大康孙鹏程
- 关键词:艺术虚构自律性萨特鸿沟形而上学
- 周作人笔下的日本形象被引量:1
- 2014年
- 作为一个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研究日本、并在中日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周作人笔下的日本描述可谓纷繁复杂。从简素生活、物哀美学到创造性的模拟,我们看到一个可亲可敬的日本形象;从侵略野性到宗教情绪,我们看到一个可恨却可理解的日本形象。在这些形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迷恋的主体的个人化叙述,由这种个人化叙述所建构起来的日本形象,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 孙良好孙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