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荣余

作品数:32 被引量:24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地震
  • 12篇地震动
  • 10篇抗震
  • 7篇设防
  • 7篇抗震设防
  • 6篇设计地震
  • 6篇设计地震动
  • 5篇地震动参数
  • 4篇设计地震动参...
  • 4篇石油
  • 4篇石油平台
  • 4篇海洋平台
  • 3篇抗震设计
  • 3篇海洋石油
  • 3篇海洋石油平台
  • 2篇地壳
  • 2篇地壳厚度
  • 2篇地震构造
  • 2篇地震烈度
  • 2篇地质

机构

  • 31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32篇唐荣余
  • 22篇吕悦军
  • 18篇彭艳菊
  • 14篇沙海军
  • 6篇李金森
  • 6篇张景发
  • 6篇陈学波
  • 5篇王恩福
  • 4篇施春花
  • 3篇赵建涛
  • 3篇张国宏
  • 1篇陈旭庚
  • 1篇任俊杰
  • 1篇卢丽平
  • 1篇孟小红
  • 1篇王俊勤
  • 1篇李家刚
  • 1篇彭燕菊
  • 1篇鄢家全
  • 1篇黄雅虹

传媒

  • 4篇防灾减灾工程...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工程与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城市地质
  • 1篇大地构造及陆...
  • 1篇中国八级大震...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大地构造及陆...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津滨海场地土类别特征及对地震动的影响
<正>天津滨海地区基岩埋深大,上覆土层厚,土质疏松,而且在地表下较浅处存在淤泥质粘土,为典型的抗震不利地段。本文根据中国规范(GB50011—2001)、美国FEMA—NEHRP(2000)场地分类标准和欧洲规范(EUR...
彭艳菊唐荣余吕悦军沙海军
文献传递
中国及外围地区莫霍面深度分布图(1/1500万)及说明书
中国及外围地区包括了阿曼海至波罗的海东部一线以东,白令海峡至伊里安岛弧一线以西,11°S至75°N之间的亚洲大陆及邻海广大区域。此图相当清楚地反映图幅范围内岩石圈地壳构造形态特征与成生机制。其主要表现为:
陈学波张景发唐荣余王恩福张国宏陈旭庚李金森
文献传递
不同抗震标准下的海洋石油平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在海洋石油平台抗震标准方面,中国与美国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两国抗震规范中的相关内容。以渤海某油田为例,根据渤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环境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概率方法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根据场地土动力性能试验资料,确定不同抗震标准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最后分析不同抗震标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关系,以及对工程设计的影响,结合我国渤海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对比分析,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的设防地震水准提出建议。
彭艳菊唐荣余吕悦军沙海军
关键词:设计地震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构造地震动衰减抗震土动力
提升资质提高质量开拓地震工程勘察新局面——记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
2005年
唐荣余卢丽平
关键词:工程勘察资质
张公渡-庄墓DSS剖面基底速度结构与深浅构造变化特征
<正>1.问题地壳上部基底层顶、底面起伏与断裂构造变化,速度、重、磁、电等结构与基底层岩性(体)性质关系,一直是地学界关心的基本问题。可以说是固体地球物理解决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及其动力演化过程,必须正视或突破的上层深部地质...
陈学波李金森王椿镛唐荣余张景发司洪波
文献传递
青藏—西蒙古高原周缘与华北地区八级大震活动及预测研究建议
本文论述了网络构造体制及其成生机制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周缘及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构造机制和成因机制以及预测的数字模拟研究.
陈学波唐荣余王恩福张景发张国宏李金森
关键词:地震成因地震构造地震预测
文献传递
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的起源:地震层析成像证据被引量:55
2004年
利用中国东北长白山附近的19个临时地震台站和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的3个台站所记录到的高精度远震P波到时资料, 对长白山及邻近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 长白山火山区的地壳上地幔中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 而且该低速异常深达400 km左右、宽约200 km; 在地幔转换带及下地幔中存在高速异常. 这一结构特征与全球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相同. 本文认为, 长白山火山并非如夏威夷那样的板内热点火山, 而是与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及其在东亚地幔转换带中的滞留、脱水等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种弧后板内火山.
赵大鹏雷建设唐荣余
关键词:俯冲板块地震层析成像地幔
我国海洋平台抗震标准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7
2008年
我国尚未制定海洋平台的抗震标准.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RP2A-WSD规范的内容,并与我国相关规范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国目前采用的海洋平台强度设计和变形设计水准过于保守.从海洋平台的结构特征出发,探讨了海洋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海域地震活动特征、海洋平台的设计基准期和设防目标等因素,参照相关行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经验,提出我国海洋平台用于强度设计的正常使用极限地震重现期取200年、用于延性设计的变形极限地震重现期取1000年.最后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分析了海底泥面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抗震标准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差别,认为本文提出的平台抗震设防水准是安全合理的,同时又兼顾到我国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与现行标准的连贯性.
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
关键词:海洋平台抗震设防重现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隆坳构造体系与地质力学
陈学波唐荣余张景发王恩福李金森
关键词:地壳厚度地质力学
青藏—西蒙古高原周缘与华北地区大震构造机制初探及设想建议
2002年
一、网络构造体制及其成生机制和地震活动性中国及外围地区莫霍面深度分布图(1/1500万)呈现出以准经向与准纬向为主、深层隆坳相间与浅层基底盆山构造耦合共轭、构成不同走向与不同形态规模的网络构造体制相互拼接的空间构造态势。图1为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和构造体制(系)分布。可见:Ⅰ、东亚滨太平洋经向为主的新华夏网络构造体制;Ⅱ、亚洲大陆中部纵贯南北的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网络构造体制;亚洲大陆南部与印度洋之间。
陈学波唐荣余王恩福张景发张国宏李金森
关键词:青藏高原网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