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陶成
- 作品数:10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性瘫痪的临床与MRI表现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MRI的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年龄、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脑瘫患儿的临床与MRI表现。【结果】184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88.6%,早产和足月儿组MRI异常率分别为95.9%和83.6%。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肌张力低下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脑瘫MRI异常率分别为82.1%、100%、100%、80.6%、80.0%、100%和81.8%。各类型脑瘫的MRI异常表现不同:痉挛性四肢瘫的异常MRI表现广泛、弥漫的两侧脑损伤,痉挛性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为主(56.7%),不随意运动型多有基底节区病变(75%),共济失调型均有小脑发育不良,偏瘫型多为单侧脑损伤(90%)。不同出生胎龄的MRI特点不同,早产儿脑损伤以PVL多见(71.6%);足月儿脑损伤表现多样性且病变广泛。在不同年龄段中,1岁以内的患儿MRI异常率最高(93.6%),头颅MRI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高危因素中MRI异常率较高的依次是:出生低体重、早产、缺氧窒息。【结论】MRI影像改变与脑瘫类型、胎龄、年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 周陶成童光磊张敏李司南李红
- 关键词:脑性瘫痪磁共振成像胎龄年龄高危因素
-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6
- 2014年
- 脑性瘫痪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因相当复杂,其危险因素按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常分为产前因素、产时因素和产后因素。以前普遍认为,产时和产后因素是脑瘫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认为,产前因素是脑瘫的主要病因,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
- 周陶成王训
- 关键词:脑性瘫痪病因学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性瘫痪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意大利MYTO便携式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并将检测结果与其发育商及出生时有无窒息做比较分析。【结果】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异常率为53.92%,以轻、中度异常为主,与患儿的发育商及出生时有无窒息无相关关系。【结论】脑性瘫痪患儿的听觉传导通路损害以脑干性损伤和双侧损伤多见,BAEP不仅可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听力损害检测,对其判断脑瘫患儿的大脑损害程度及疾病的预后均有一定的帮助。
- 童光磊周陶成徐学翠周书芹
- 关键词:脑性瘫痪诱发电位窒息发育商儿童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39例(月龄36~60个月)具备独立行走而且踝关节足背屈角偏小的双下肢瘫脑瘫患儿,分为试验组(2l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添加电刺激小脑顶核;常规治疗组则只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共4周,并在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SI分值降低,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上升,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踝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大,亦有明显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CSI、踝关节活动度和GMFM各项数据表现都比常规治疗组要好,具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提高。
- 李司南童光磊张敏周陶成
-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脑性瘫痪痉挛
- 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尖足畸形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尖足畸形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因下肢痉挛导致尖足的脑瘫患儿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注射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注射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对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治疗前,注射组患儿MAS评分[(3.31±0.76)分]、PROM值[(108.27±11.38)。]、GMFM-88评分[(54.31±10.31)分]与对照组患儿MAS评分[(3.40±0.65)分]、PROM值[(106.10±11.44)。]、GMFM-88评分[(55.62±10.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治疗2周后外,剩余时间点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组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改善尖足畸形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周陶成童光磊李飞张敏李司南李红易昕董文旭蔡云飞
- 关键词:肉毒毒素超声下肢痉挛尖足
- 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 周陶成李飞童光磊张敏李司南李红
-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型针刺康复
- 不同时间和频次的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151例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和频次的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分别给予熏蒸治疗。治疗1组每天1次,每次15min;治疗2组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3组每天2次,每次15min;治疗4组每天2次,每次30min。4组患儿每次熏蒸后1h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康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儿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痉挛情况,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的D区及E区评定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治疗4组患儿的APROM、MAS及GMFM评分均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而治疗2组和治疗3组之间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4组能更好的缓解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的踝跖屈肌群痉挛并提高其运动能力,较治疗1、2、3组更有效。
- 周陶成李飞童光磊张敏李司南李红鲍劲松
- 关键词:中药熏蒸脑性瘫痪痉挛型肌张力
- 托吡酯添加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评价托吡酯(TPM)联合用药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儿童癫痫采用病例自身对照临床实验。进行个体用药观察。TPM的起始剂量为0.5-1.0mg/(kg.d),加量1次/5-7天,剂量为0.5-1.0mg/(kg.d),目标剂量为4-8mg/(kg.d)。结果:TPM添加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75.00%;6个月总有效率为83.33%;12个月总有效率为84.72%。结论:TPM联合用药治疗儿童癫痫有效率较高,是一种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方法。
- 童光磊李司南鲍劲松周陶成
- 关键词:托吡酯儿童癫痫
-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为一线的广谱抗癫痫药,通过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含量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起稳定神经元膜的作用,由于VPA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其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剂量难以掌握。因此,监测其血药浓度是进行抗癫痫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手段。
- 童光磊李宇清鲍劲松李司南周陶成
- 关键词:个体化治疗血药浓度丙戊酸钠儿童癫痫广谱抗癫痫药抑制性神经递质
- 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 李司南童光磊张敏周陶成
-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神经肌肉电刺激粗大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