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森
- 作品数:103 被引量:1,432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西藏林芝地区疟疾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近年来,西藏林芝地区的疟疾问题逐步受到卫生部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高度重视,先后派出多批疟疾专家组对西藏林芝地区的疟疾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现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资料以及专项调查的结果,对当前西藏林芝地区的疟疾研究情况作简要概述。
- 武松汤林华周水森黄芳王洪举
- 关键词:疟疾疾病控制中心专家组
- 2011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145
- 2012年
- 本文根据2011年27个省(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上报的《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2010年版“卫统29表”)汇总整理,未统计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 夏志贵杨曼尼周水森
- 关键词:疟疾防治疫情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调查表
- 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监测点疟疾流行现状的评估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捕获-再捕获方法(CRM)在疟疾国家监测点的应用,评估不同地区的监测点疟疾流行现状。方法采用CRM,估计不同地区监测点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发病率较高地区和发病率不稳定地区、发病率较低地区的估计发病率(/10万)分别为1247.30、171.50和46.10;漏报率分别为65.20%、45.32%和66.67%。结论CRM能较好的反映监测点地区疟疾流行现状。
- 王多全汤林华周水森顾政诚
- 关键词:疟疾捕获-再捕获方法
- 不同地区微小按蚊rDNA-ITS2序列差异被引量:24
- 2002年
- 目的 比较我国云南、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泰国等不同地区微小按蚊核糖体 DNA第 2内转录间隔区 (ITS2 )序列差异。 方法 取单只雌蚊蚊腿消化提取 DNA,PCR特异扩增 r DNA- ITS2片段 ,并对其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分析。 结果 发现 2种不同的 ITS2序列 (Gen Bank登录号 :AF4 16 783,AF4 16 784 ) ,分别与微小按蚊 A和 C同源 ,ITS2序列长度及 GC含量分别为 4 81bp,5 4 .0 4 %和 4 83bp,5 4 .2 3%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但 2 2个固定位点存在碱基置换和插入 /缺失 ,序列差异为 5 .8%。 结论 研究区内微小按蚊存在 A和
- 周水森汤林华顾政诚王漪
- 关键词:微小按蚊核糖体DNARDNA-ITS2
- 河南省中华按蚊抗药性及其与kdr突变关联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2009年以区分剂量法调查河南省桐柏、淮滨和永城3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并抽取部分样本进行了kdr基因序列检测。x^2检验判断其抗药性与kdr基因突变的关联性。结果河南省3县(市)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5%,其中淮滨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及永城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其余为初步抗性群体。溴氰菊酯(x^2=2.955,P〉0.05)和氟氯氰菊酯(x^2=0.000,P〉0.05)抗药性与kdr突变均无关联。结论kdr基因突变并不能直接引起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具体的抗药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祁欣崔晶张红卫苏云普汤林华周水森郑彬
- 关键词:中华按蚊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
- 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按蚊孳生地幼蚊种类构成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按蚊孳生地幼蚊种类构成。方法选择盈江县那邦镇卡牙河和平原镇户缺坝为调查点开展按蚊孳生地调查。于2016年6-10月在每个调查点选择缓流、积水、水潭、小型沼泽、水田等孳生地每月开展1次幼蚊构成调查。记录各孳生地水体p H值和面积值,以及Ⅰ龄、Ⅱ龄、Ⅲ龄、Ⅳ龄幼蚊以及蛹的数量。Ⅲ龄后期和Ⅳ龄幼蚊通过形态学鉴定蚊种,蛹饲养至羽化后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密度(density,Ds)、种类丰富性指数(species richness index,N)、Simpson多样性指数(Simpson diversity index,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H)、Berger-Parker优势指数(Berger-Parker dominance index,d)、Shannon均衡性指数(Shannon evenness index,E)等6个指标分析按蚊幼蚊种类构成,采用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Morisita-Horn similarity index,C)分析两乡(镇)幼蚊种类构成相似性。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那邦镇共采集幼蚊标本313份(按蚊268份、库蚊45份),平原镇共采集幼蚊标本81份(按蚊55份、库蚊26份)。那邦镇的主要按蚊幼蚊为中华按蚊(183只,占68.28%)、带足按蚊(33只,占12.31%)和微小按蚊(25只,占9.33%);平原镇则为中华按蚊(27只,占49.09%)、带足按蚊(24只,占43.64%)和迷走按蚊(2只,占3.64%)。盈江县按蚊幼蚊Ds为0.33只/勺,D、H、d、E分别为0.54、1.16、0.65、0.50。那邦镇N、H和d值较大,E接近0.5,但D略低。两乡(镇)C为0.82(接近1)。那邦镇各月份的Ds、N和H均高于平原镇。积水中的按蚊幼蚊种类丰富,N较大,d较小;D和H均最高;E最接近0.5。那邦镇大型水体(面积>100 m2)种类更为丰富,多样性D和H均较高,d略低,E更接近0.5。偏酸性水体(p H值<7)的媒介构成较为复杂。结论云南边境地区面积较大、偏酸性的积水中按蚊种类多、结构复杂,乡镇间媒介种类构成的相似性较大。
- 陈田木周红宁罗春海曾旭灿郭祥瑞林祖锐涂宏王学忠张少森周水森
- 关键词:按蚊多样性
-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489)和12.0%(295/2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结论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
- 郑香房文黄芳沈毓祖苏云普黄光全周水森
- 关键词: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抗体阳性率
- 生物灭蚊幼控制永城市疟疾流行效果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防治永城市疟疾暴发流行的效果。方法选择永城市2006年出现疟疾暴发和疟疾疫情较重的5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使用球形芽孢杆菌悬浮剂喷洒村内和村周水塘,剂量为8ml/m2水面,15d喷洒一次至流行季节结束,喷洒前和喷洒后2d调查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收集疟疾报告、个案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与5个乡镇中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疟疾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喷洒后2d蚊幼密度下降75.6~100%,成蚊密度下降50~100%。永城市2007年没有出现疟疾暴发点。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行政村当年共发病323例,发病率为0.48%,较上年0.98%的发病率下降51.3%,有统计学差异(χ2=118.099,P<0.001)。与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相比,两者2006年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χ2=2.818,P=0.093),2007年前者低于后者0.54%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378,P=0.036)。结论球形芽孢杆菌水面喷洒可降低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可有效减少疟疾发病率。
- 周广超张红卫苏云普周水森黄芳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媒介控制球形芽孢杆菌
- 2006年全国疟疾形势被引量:78
- 2007年
- 本文根据2006年全国有疟疾发病的23个省(市、区)专业单位上报的年度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和有关疫情报表(年报系统)汇总整理,除特别注明“网络直报系统”外,所有疫情数据均来自年报系统。
- 周水森王漪汤林华
- 关键词:疟疾报告病例
- 多重PCR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相关分子标志的方法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5个主要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单管多重PCR扩增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检测。方法依据各基因参考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6.0软件,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Hot Start Taq DNA聚合酶,设置递增延伸温度,对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Dd2和HB3)、分离株(FCC1/HN、CMH/YN)、现场标本(来源于海南、云南和缅甸)、近缘虫种对照(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牛源隐孢子虫)和空白对照(以H2O为模板)进行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包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1、二氢喋酸合成酶基因Pfdhps、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fdhfr和三磷酸腺苷酶第6亚基基因PfATPase6)的单管多重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果,测定扩增产物序列,并与参考序列(3D7株)比对。结果经电泳,恶性疟原虫标准株、分离株和现场标本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均可见5条目标条带。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最低同源性为98.5%。模板DNA量达0.1ng即满足扩增要求,近缘虫种对照和空白对照未见扩增产物。结论多重PCR技术实现了单管1次反应完成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扩增,该方法灵敏,特异性好,有助于提高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的检测效率。
- 张国庆汤林华官亚宜周水森郑彬黄芳武松刘燕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多重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