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灵敏

作品数:40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心房
  • 19篇消融
  • 17篇房颤
  • 16篇心房颤动
  • 12篇导管
  • 12篇导管消融
  • 8篇消融术
  • 7篇心律
  • 7篇心律失常
  • 5篇心房颤动患者
  • 5篇心肌
  • 5篇心室
  • 4篇导管消融术
  • 4篇血管
  • 4篇血管迷走性
  • 4篇血管迷走性晕...
  • 4篇晕厥
  • 4篇室性
  • 4篇左心
  • 4篇迷走

机构

  • 40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大同市第三人...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松原市中心医...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40篇吴灵敏
  • 38篇姚焰
  • 27篇郑黎晖
  • 19篇丁立刚
  • 18篇张澍
  • 13篇侯炳波
  • 10篇陈刚
  • 7篇乔宇
  • 7篇胡志成
  • 6篇孙巍
  • 6篇张奎俊
  • 6篇陈刚
  • 5篇包镜汝
  • 5篇刘立旻
  • 5篇涂斌
  • 4篇郭金锐
  • 4篇牛国栋
  • 3篇王鹏
  • 2篇王继征
  • 2篇郑哲

传媒

  • 16篇中国循环杂志
  • 1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比容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比容(Hct)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华中阜外医院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并符合标准的8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SUA以及Hct等化验指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对Hct水平进行分类:高Hct(男≥49%,女≥44%),正常Hct(男42%~49%,女37%~44%),低Hct(男≤42%,女≤37%)。依据既往病史及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入选患者分为卒中组(171例)和非卒中组(674例)。分析房颤脑卒中与各潜在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卒中组年龄、BMI、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D-二聚体、B型利钠肽前体、左心房内径、CHA_(2)DS_(2)-VASc评分明显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与非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组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病率均更高(均P<0.001)。卒中组SUA高于非卒中组[(293.2±70.2)μmmol/L∶(375.0±72.6)μmmol/L],而Hct水平明显低于非卒中组[(42.0±4.7)%∶(39.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OR=1.025,95%CI:1.017~1.032,P<0.001)和低Hct(OR=3.327,95%CI:1.476~7.500,P=0.004)是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确定SUA水平的最佳截点值为321.5μmol/L,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67~0.835),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69%。结论:高SUA(≥321.5μmol/L)和低Hct水平(男≤42%,女≤37%)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马春鸽梁二鹏王现青吴灵敏宋卫锋陈珂赵永辉付海霞马继芳臧小彪郑黎晖姚焰
关键词:房颤非瓣膜性脑卒中血尿酸红细胞比容
组合铅屏在电生理介入诊疗中对术者的防护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X线透视仍然是目前电生理检查及治疗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技术。本研究旨在评估组合悬挂式铅屏和滑轮可移动式铅屏对电生理介入术者的防护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单一术者实施电生理介入治疗的117例患者,在使用防护铅屏和未使用防护铅屏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右前斜30°、后前位、左前斜30°和左前斜45°投照角度下术者左侧胸部水平的辐射剂量率,同时记录每例患者剂量表面乘积和累及皮肤表面入射剂量。结果使用组合铅屏防护后,右前斜30°、后前位、左前斜30°和左前斜45°投照角度下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分别从(14.8±4.8) mSv/h、(26.9±15.6) mSv/h、(72.7±13.4) mSv/h和(131.4±75.5) mSv/h降低至(0.8±0.7) mSv/h、(2.4±0.7) mSv/h、(2.0±1.3) mSv/h和(2.6±1.6) mSv/h(P<0.001)。不同体质指数(BMI)亚组中,高BMI组(BMI≥25.0)在未使用组合铅屏防护时在后前位、左前斜30°和左前斜45°投照角度下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均显著高于正常BMI组(BMI<25.0)患者(P<0.001),使用组合铅屏防护后两组在各个投照角度下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合铅屏在电生理介入治疗操作中可有效降低电生理介入术者的辐射剂量,是实用的个人防护措施。
孙巍郑黎晖姚焰张奎俊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张澍
难治性心房颤动的分期式导管心内膜-胸腔镜心外膜联合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估全胸腔镜下心外膜消融对心内膜导管消融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至2015年期间51例在阜外医院接受导管消融复发后愿意接受胸腔镜外科消融的房颤患者,于胸腔镜下应用双极消融钳进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及Marshall韧带离断术。术后3、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50例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窦性心律总维持率为86.0%(43/5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9.5%(34/38例)及75.0%(9/12例)。术后12个月,在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36例(72.0%)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分别有28/38例(73.7%)及8/1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复发的14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房颤,2例为左心房扑动。术中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导管消融难治性房颤患者再次行胸腔镜外科消融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李浩杰郑黎晖郭金锐吴灵敏乔宇孙巍丁立刚梁二鹏杜忠鹏陈刚郑哲姚焰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胸腔镜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累及左心室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研究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以右心室心肌渐进性被纤维/脂肪组织浸润及替代而致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基因突变对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影响应以同样形式作用于双侧心室,这提示...
包镜汝侯炳波吴灵敏王继征惠汝太宋雷姚焰张澍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对初学者进行培训和学习曲线研究.方法: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窦电极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三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一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同样完成3...
丁立刚姚焰陈文生郭军陈刚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华伟张澍
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大内皮素-1浓度变化及相互的关系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大内皮素-1(big ET-1)的水平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128例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8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5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及病情与之相匹配的阵发性事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hs—CRP及higET-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房颤患者血浆hs—CRP及hig ET-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igET-1浓度较阵发性房颤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阵发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与hig ET~1浓度呈正相关(s=0.563,P〈0.05);在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与hig ET-1浓度有相关性(P〈0.05),但相关性较弱,r值〈0.1。结论: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hs—CRP及hig ET-1浓度增加,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升高明显;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的血浆hs-CRP浓度big ET-1浓度呈正相关。
郑黎晖姚焰吴灵敏陈刚张奎俊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敏C反应蛋白大内皮素-1BIGENDOTHELIN-1
外科和介入复合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初步经验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评估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可行性,总结初步的治疗经验。方法:2014-04至2016-03,连续在我院接受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15例,男性13例,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0±3.9)年。所有患者先在胸腔镜下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和Marshall韧带离断;然后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左心房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胸腔镜外科消融线进行强化或修饰消融,确保双向阻滞,同时消融左心房嵴部、二尖瓣峡部,部分患者消融左心房前壁和三尖瓣峡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患者术毕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手术并发症。15例患者平均随访(12.1±11.5)个月。2例转复窦性心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心房扑动再次介入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总体治疗成功率86.7%(13/15),均未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郑哲姚焰李浩杰吴灵敏高歌陈刚郑黎晖王小啟侯剑锋畅怡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胸腔镜
改良房间隔穿刺术学习曲线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方法分析学习曲线重要参数(平均初始穿刺时间、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和平均学习率).结果 初学者的1针穿刺成功率为82.2% (74/90),第2针穿刺成功率12.2%(11/90),5例患者穿刺失败.平均初始穿刺时间(4.1±0.8)min,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1.2±0.2)min.穿刺时间平均学习率(25±3)例.初学者房间隔穿刺学习曲线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反向拟合曲线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初学者,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经济和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法.基于本研究结果,初学者通过29例房间隔穿刺操作可以通过学习曲线的陡直区域,基本掌握房间隔穿刺技术.
丁立刚姚焰陈文生郭军陈刚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顾成圻华伟张澍
关键词:房间隔穿刺
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根据1年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再发晕厥,分为未复发晕厥组和复发晕厥组。并以9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但未行导管消融治疗的VVS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消融术后1年随访期间,6例(14.3%)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复发晕厥组、未复发晕厥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7)ms vs (9.8±3.7)ms vs(8.2±3.5) ms,P>0.05]。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DC值迅速降低(P<0.05),在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期间DC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始终低于基线DC值(P<0.05);平均最慢心率和窦性QRS波的总体标准差及其差值的均方根在术后1天较之于术前(基线)均有所变化(P均<0.05),这一效果也持续至术后12个月(P均<0.05)。随访期间,复发晕厥组和对照组患者DC值和心率变异性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
郑黎晖孙巍刘尚雨梁二鹏杜忠鹏胡锋吴灵敏姚焰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导管消融自主神经功能
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孙巍郑黎晖郑黎晖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