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秋
- 作品数:51 被引量:180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PTLD一例报告
- 2014年
- 霍奇金淋巴瘤(hodgkn lymphoma,HL)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ion,AHSCT)技术的成熟,特异性抗原单抗的临床应用、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也逐渐成为HL新的治疗方式。随着临床治疗方式的增多,相关不良反应特别是远期毒副作用亦逐渐显现。
- 李辰晨吴剑秋侯宁汤唯艳冯继锋
-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报告
- 恶性肿瘤患者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的恶性肿瘤患者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方法对227例恶性肿瘤患者在住院当天、第2天和化疗前各测量1次空腹时的身高和实际体重,计算其平均值。按照不同BMI值(≤18.6kg/m2、18.6~23.9kg/m2、24~27.9kg/m2和≥28kg/m2)将患者分为消瘦组(17例)、正常体重组(107例)、超重组(82例)和肥胖组(21例);计算各组患者的实际和理想体表面积,比较两者间差异。结果正常体重组患者的实际和理想体表面积分别为1.590m2和1.584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组患者的实际和理想体表面积分别为1.523m2和1.641m2(P<0.05);超重组患者的实际和理想体表面积分别为1.724m2和1.590m2(P<0.05);肥胖组患者的实际和理想体表面积分别为1.813m2和1.570m2(P<0.05)。结论不同BMI值患者的实际和理想体表面积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化疗建议根据理想体表面积计算化疗药物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 李小优吴剑秋汤唯艳张琰刘宇飞冯继锋
- 关键词:体重指数理想体重肿瘤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现状被引量:22
- 2014年
- 目的通过前瞻性、非干预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观察中国真实医疗环境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作为一线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现状。方法研究为单组、前瞻性、观察性、Ⅳ期临床试验。纳入国内24个中心279例CD20阳性初治DLBCL患者,无特定的排除标准。采用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如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但组合的化疗方案不限于CHOP方案。治疗策略由医师和患者决定,疗程、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及检查等不做明确规定。所有患者在结束最后1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再观察120d。结果279例患者中至少接受1个周期利妥昔单抗治疗且至少完成1次肿瘤评估者258例,其中男148例,女110例,中位年龄57.2(12.8—88.4)岁,91.1%患者ECOG评分介于0~1分,76.4%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介于低危至低中危,69.0%患者淋巴瘤最长径〈7.5cm。患者完成免疫化疗的中位疗程数为6个,中位疗程间隔时间为24.4d。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一线诱导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4.2%;主要不良事件为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消化系统疾病、感染和肝脏毒性等,所有不良事件可控。结论非干预性临床试验真实地再现了R—Chemo方案是治疗初治DLBCL患者有效的一线方案,且不良事件可控。治疗现状与国际指南推荐的类似。
- 冯继锋吴剑秋宋永平苏丽萍张明智李薇胡豫张晓红高玉环牛作兴冯茹王巍彭杰文欧阳学农李晓林吴昌平张伟京曾云肖镇梁英民庄永志王季石孙自敏白海崔同建
- 关键词:淋巴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
- 舌癌骨转移伴高钙血症一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患者男,66岁,因舌鳞癌术后1年余,全身疼痛1个月余于2011年8月25日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患者2009年12月因左舌缘破溃伴疼痛行病理活检示左舌缘鳞状细胞癌Ⅰ级,2010年1月行左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左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术后病理示:左舌鳞状细胞痛Ⅰ级,侵犯肌肉,左颌下腺(一),左颈部淋巴结15枚(一)(图1).患者术后未行治疗.2011年9月初发现左腋下1枚肿块,于我院行腋下肿块穿刺活检术,病理示见恶性肿瘤细胞(鳞癌),入院前1个月出现严重失眠,全身疼痛伴行走困难.
- 李小优冯继锋吴剑秋刘宇飞
- 关键词:舌鳞癌高钙血症前臂皮瓣游离移植舌颌颈联合根治术
-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多态性IVS+9C→G与胃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多态位点IVS1+9C→G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126例健康人、72例散发性胃癌患者和71例有家族史胃癌患者的外周血DNA,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hMSH2基因IVS1+9C→G多态性与胃癌发病的关系。结果:42例(33.3%)健康人、29例(40.3%)散发性胃癌患者和31例(43.7%)有家族史的胃癌患者检出hMSH2基因IVS1+9C→G。低龄(<50岁)胃癌患者中hMSH2基因IVS1+9C→G检出率(60%)高于正常人群(33.3%),P<0.05;在散发性胃癌患者中,病理分化程度低者其检出率(66.7%)高于分化程度较高者(19.2%),P<0.01;有家族史胃癌患者的检出率(43.7%)虽高于健康人(33.3%),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MSH2基因多态位点IVS1+9C→G可能影响部分胃癌的发病年龄,并对胃癌的分化程度起一定作用。提示hMSH2基因IVS1+9C→G的筛查可能成为胃癌风险评估的指标。
- 吴剑秋张晓梅吴晓柳李金田王亚平
- 关键词:HMSH2基因多态性胃癌病理
-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分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两大类。PCNSL 是原发于脑、脊髓、眼或脑膜,主要来源于 B 淋巴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侵袭类型,一般不累及全身[1-2]。
- 李小优冯继锋吴剑秋汤唯艳马大伟侯宁
-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学疗法放射疗法
-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与胃肠道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基因多态与中国人散发性胃肠道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147例健康人、82例散发性胃癌、71例有家族史胃...
- 吴剑秋
- 关键词:胃肠肿瘤遗传易感性DHPLC
- 文献传递
- 临床研究协调员在临床研究中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4年
-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在任何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试验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每一种新药的上市不管经过多少体外和动物试验,依然需要在人体进行临床试验才能最终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本人硕士研究生期间有幸进入江苏省肿瘤医院实习,并以临床协调员( CRC)的角色负责内科淋巴瘤病区临床试验的部分工作。本文就本病区临床试验的项目、顺利开展临床试验的经验及体会展开详述。
- 朱迎迎吴剑秋汤唯艳寇莹莹汤依群
- 薄型水胶体敷料治疗PICC置管后重度局部皮肤反应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评价薄型水胶体敷料对PICC置管后重度局部皮肤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江苏省肿瘤医院48例PICC置管后并发Ⅲ度局部皮肤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使用薄型水胶体敷料进行外敷治疗,对照组使用自粘性伤口敷料外敷,观察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换药3 d和7 d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换药14 d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用薄型水胶体敷料治疗PICC置管后的重度局部皮肤反应起效快、愈合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茅静施如春羊丽芳吴剑秋陈传英
- KAI1基因异常剪接与乳腺癌进展、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KAI1基因的异常剪接与乳腺癌进展、转移的关系。方法提取48例乳腺癌组织的RNA,利用RT-PCR技术进行逆转录扩增KAI1基因,电泳检测KAI1基因的异常剪接,测序验证,统计分析KAI1基因的异常剪接与乳腺癌进展、转移的关系。结果48例乳腺癌组织中,20例(42%)出现KAI1基因异常剪接,导致第9外显子(exon9)杂合性缺失;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基因异常剪接导致exon9表达缺失的频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Ⅲ-Ⅳ期乳腺癌组织中,基因的异常剪接导致exon9表达缺失的频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KAI1基因的异常剪接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KAI1基因的异常剪接可能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有关,异常剪接的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进展、转移的临床指标。
- 马大伟吴剑秋
- 关键词:乳腺癌KAI1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