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南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H<,2>O+CN→HCN+OH的IRC解析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
- 吴俊南
- 氟代乙炔的氟迁移重排反应动态学和产物振动态分布
- 1994年
- 用从头算方法,获得了氟迁移重排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各简正模所对应的频率(ω)以及沿IRC运动与垂直于IRC运动的简正模之间的耦合常数(Bk,f);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及相应的隧道效应校正,计算了本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使用统一的半经典微扰和无限级突然近似(SCP-IOS)理论,得到了在一定能量下产物的振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在过渡态后Bk,f的大小直接影响产物振动态的几率分布。
- 吴俊南刘成俊李宗和王艳王梅天
- 关键词:重排反应振动态分布氟迁移
- 三棱柱配位结构稳定条件的探索
- 1997年
- 建立了一种新的三棱柱配位结构伸缩变形和扭曲变形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定键长条件下,双齿配体齿间距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且齿间刚性有利于三棱柱配位结构的稳定。在已有三棱柱配位结构化合物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配体和中心原子的结构特征。
- 刘国正吴俊南刘伯里
- 关键词:锝铼配合物双齿配体
- 含隧道效应校正和曲率校正的单分子正则速率常数计算及应用被引量:1
- 1995年
- 本文根据徽正则与正则系综的关系给出了包含隧道效应校正和曲率校正、用积累反应几率表达的单分子反应的正则速率公式k_QM(T),应用自编程序,对氟代乙炔氢迁移反应(Ⅰ)和二氟代乙炔氟迁移反应(Ⅱ)计算了含隧道效应和曲率校正的单分子反应的(k_QM(T)和k_QM(T)/A≠1)。结果表明:隧道效应和曲率校正只在低温(低能)区对氢迁移反应(Ⅰ)的速率常数具有明显的影响,对氟迁移反应(Ⅱ)影响极小;随着温度(或能量)的升高,两者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均不明显。该方法计算的k_QM(T)和k_QM(T)/A≠1的结果分别与采用Polyrate程序计算的k ̄CVT/MEPSAG(T)和K ̄CVT/SCSAG(T)值相接近,但计算要简便,节省机时。
- 冯文林李宗和王艳张绍文吴俊南
- 关键词:隧道效应
- F-N=C→F-C≡N的动力学及产物的振动态分布
- 1994年
- 用数值方案,在RHF/3-21G分子轨道从头算法的水平上,得到了氟化异氰FNC到氟化氰FCN重排反应的反应途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讨论了反应过程中体系几何构型的变化,计算了沿IRC运动与垂直于IRC简正振动之间的耦合常数(BK,F),各振动模式对应的频率(ωK),使用统一的半经典徽扰和无限级突然(SCP-IOS)近似理论计算了在一定能量下产物的振动分配.结果表明,在过渡态后,耦合常数(BK,F)的大小强烈地影响产物的振动态分布,另外用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及相关的隧道效应校正计算了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 李宗和吴俊南刘若庄马思渝冯文林王梅天
- 关键词:重排反应动力学振动态分布
- H_20+CN→HCN+OH的IRC解析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本文用能量梯度法,在UHF/3-21G水平上,优化了反应H_2O+CN→HCN+OH的反应物、产物及其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得到了该反应的活化能为32.6kJ/mol,与实验所得的测量值相一致;同时用Morokuma的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该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对反应过程中体系构型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计算IRC运动与垂直于IRC简正振动之间的偶合常数,讨论振动频率的变化,并结合偶合常数进行分子动态学分析;用传统过渡态理论、变分过渡态理论及相关的隧道校正等方法计算该反应的速率常数,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如T=763K时,K_(计算值)^(CVT/SCSAG)=309×10^(10),K_(实验值)=(5.1±0.6)×10^(10),单位cm^3·mol^(-1)·s^(-1)).
- 吴俊南李宗和冯文林方德彩
- 关键词:反应动力学
- FC≡CF→F_2C=C:重排反应的动态学理论研究
- 1995年
- 本文用从头算方法,在RHF/3—21G分子轨道从头算法的水平上,得到了重排反应F—C=C—F→F_2C=C: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体系各简正模所对应的频率(ω)以及沿IRC运动与垂直于IRC运动的简正模之间的耦合常数(B_(K、F);根据传统过渡态理论、变分过渡态理论及相应的隧道效应校正,计算了本重排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 冯文林吴俊南李宗和
- 关键词:重排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从头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