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爱芬

作品数:38 被引量:55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中心气象台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雷达
  • 13篇强对流
  • 11篇多普勒
  • 9篇天气雷达
  • 9篇暴雨
  • 8篇强对流天气
  • 8篇大暴雨
  • 7篇多普勒雷达
  • 6篇物理量
  • 6篇降水
  • 5篇新一代天气雷...
  • 5篇汛期
  • 5篇前汛期
  • 5篇高空
  • 5篇暴雨过程
  • 4篇强降水
  • 4篇冰雹
  • 4篇大暴雨过程
  • 3篇短时大暴雨
  • 3篇增雨

机构

  • 30篇广州市气象局
  • 6篇广东省气象台
  • 3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作者

  • 38篇叶爱芬
  • 26篇伍志方
  • 10篇刘运策
  • 9篇庞古乾
  • 8篇肖伟军
  • 7篇李怀宇
  • 6篇胡胜
  • 5篇曾沁
  • 4篇吴乃庚
  • 3篇易爱民
  • 2篇孙广凤
  • 2篇钟水新
  • 2篇张东
  • 2篇黄燕燕
  • 2篇陈子通
  • 2篇郭春迓
  • 2篇梁玉琼
  • 2篇胡东明
  • 1篇张诚忠
  • 1篇纪忠萍

传媒

  • 6篇热带气象学报
  • 6篇广东气象
  • 4篇气象科技
  • 3篇气象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2003年全...
  • 1篇2005年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七次全国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1年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九届全国灾...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风远外围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综合分析被引量:23
2007年
为加深对台风外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认识,提高对华南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预警的能力,利用广东中尺度天气监测网的多普勒雷达、自动站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04年8月发生在台风云娜外围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水汽、CAPE、SI、WI、垂直速度和海风辐合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期受副热带高压和云娜外围下沉气流作用,地面连续高温,使低层大气内能不断积蓄;台风云娜向西北移动的过程中,华南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和下沉气流减弱,在其外围弱低压槽、海风辐合和干线共同作用下触发了强对流;台风外围的稳定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强对流在台风外围螺旋云带末端的高温、不稳定和相对高湿舌发生;风指数WI用于华南地区雷雨大风预报比其它指数更有效。
黄忠张东蔡安安方一川叶爱芬
关键词:台风外围强对流海风CAPEWI
一次春季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本文对2004年3月30日广东省的强冰雹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合适的0℃层与-20℃层高度、强垂直风切变和强有力的中尺度抬升系统为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广州CINRAD-SA多普勒雷达长时...
叶爱芬伍志方肖伟军温晶程元慧
关键词:冰雹过程垂直风切变
文献传递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 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850 ...
伍志方曾沁叶爱芬吴乃庚李怀宇庞古乾
关键词:大暴雨飑线
珠江三角洲大暴雨的多普勒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广州C 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夏季短时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短时大暴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普勒特征以及辐合强度与短时大暴雨的关系,并对短时大暴雨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发现,短时大暴雨产生于低空强盛西南气流等有利条件下,近地层雨区附近的气旋式扰动有利于激发对流,抽吸作用、局地锋生对对流的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短时大暴雨发生初期及发展旺盛期,大多数都伴有逆风区、辐合带等多普勒特征,中气旋更是与高强度降水、地面强风等剧烈天气密切相关。
伍志方曾沁胡胜叶爱芬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短时大暴雨中气旋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多普勒统计特征被引量:88
2004年
利用广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将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及其导出产品特征进行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多普勒速度特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按不同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形状的各项特征以及反射率因子大小、回波移速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分别进行归纳统计,重点分析了多普勒速度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80%左右的雷雨大风包括下击暴流在多普勒速度图上表现为大风区型和近地层辐散型,产生强降水的速度场50%以上为辐合流场,24%为逆风区型。中气旋特征和弓形、钩状等特殊形状回波出现的几率虽然不高,但却是短时暴雨或大暴雨、冰雹、灾害性大风等强烈天气的重要标志。综合运用多普勒特征和环流背景,有可能改善强对流识别的准确率。
伍志方叶爱芬胡胜刘运策肖伟军
关键词:新一代天气雷达统计分析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多普勒统计特征
本文利用广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将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及其导出产品特征进行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多普勒速度特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按不同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形状的各项特征以及反射率因子的大小、...
伍志方胡胜叶爱芬刘运策肖伟军
关键词:新一代天气雷达统计分析
文献传递
华南秋季蒸发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5
2008年
利用华南区域66个气象站点1960~2004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南秋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是华南秋季蒸发皿蒸发量的两个主要气候变异中心区,华南中部秋季蒸发皿蒸发量具有以年代际变化为主的特征,并且在45年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因子中,太阳辐射与蒸发皿蒸发量的相关性最好,呈显著的正相关。对实际蒸发量而言,华南中部和西部偏西地区则是两个主要的变异中心,两区域的秋季实际蒸发量具有以年际变化为主的特征,降水对华南秋季实际蒸发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华南秋季实际蒸发量一般都在蒸发皿蒸发量的40%左右,并且比值总体上呈现微弱的由南向北递增趋势。
肖伟军简茂球叶爱芬纪忠萍吴乃庚
关键词:秋季蒸发量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8
2006年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最大的;CAPE850与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与雷雨大风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三者中,CAPE850与强对流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计算MUCAPE,了解大气的极端不稳定状况可以减少漏报的几率;CAPE变化趋势与强对流日的对应关系在前后汛期有不同的表现,前汛期对应关系较好。
叶爱芬伍志方肖伟军胡胜刘运策
关键词:对流有效位能强降水雷雨大风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38
2011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槽后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对层结不稳定起到增幅作用;"5.14"大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两次大暴雨过程都是由带有超级单体的飑线引发的,前者飑线长度更长,强回波范围更大,超级单体更多,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更大;飑线维持和发展的机制不同,前者通过补充合并两广交界处不断新生对流单体,后者则是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伍志方曾沁吴乃庚叶爱芬李怀宇庞古乾
关键词:大暴雨高空槽飑线
华南前汛期垂直温差与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2004—2009年3—6月清远站探空资料,得到垂直方向11种温差,对它们与强对流的相关性进行统计,选出相关性较高的850与700、850与500、400与100hPa等压面垂直温度(T(850-700)、T(850-500)和T(400-100))进行研究,对其在各区间出现强对流的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强对流日低空温差变化幅度较小,高空温差变化幅度较大;随着低空温差和高空温差的增加,强对流的频率基本上呈增加的趋势;强对流主要集中在T(850-500)>20℃、T(850-700)>6℃的区域,T(400-100)为64~66℃、T(850-500)为23~26℃、T(850-700)为8~11℃的区域频率更高;对于大范围强对流天气,T(850-500)>24℃或T(850-700)达到10℃时,通常是风雨相伴,大范围强降水为主的可能性极小;T(400-100)<60℃时,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小。
叶爱芬李怀宇罗聪庞古乾伍志方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