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捷
- 作品数:44 被引量:1,763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 2007年夏季中国大陆85°E以东的异常天气与气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汛期降水预测的总结被引量:2
- 2007年
-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月底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差异,6月的预测有所改进。简要讨论了2007年夏季的主要降水过程及其成因。2007年夏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先后出现梅雨锋强降水,6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两次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引起陕甘宁一次强降水以及加强了圣帕台风引起的强降水。7月上中旬出现高压脊发展后,下游小低槽强烈斜压发展过程引起淮河出现致洪暴雨以及济南暴雨灾害。7月中下旬,由于阻高南侧的3次高空槽切断过程,造成重庆地区以及山西和豫西的暴雨灾害。在东亚季风区,夏季大气季节内振荡很显著,而且对降水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由于短期气候预测对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预测还是一个难点,这给汛期降水的可预报性带来了限制。
- 卫捷陶诗言梁丰
-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
- 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被引量:78
- 2007年
- 根据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1900~1999年全球1°×1°格点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资料,利用物理量诊断、EOF分析等方法,探讨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与大气外强迫因子(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型有各自不同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大气外强迫因子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年代际变化(PDO)关系密切;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中纬度西风带扰动动能年代际减弱有关。
- 张庆云吕俊梅杨莲梅卫捷彭京备
- 关键词:外强迫动力过程年代际变化
- 华北夏季干旱气候灾害的物理成因分析
- 该文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58-2000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1950-2000年NCAR全球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2000年10月华北地区P...
- 卫捷
- 关键词:夏季干旱大气环流异常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 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被引量:26
- 2006年
- 20世纪长江流域曾出现上游洪水7次,中游洪水16次,下游洪水7次,其中有3次是全流域性洪水,分别发生在1998、1954和1931年。1998、1954和1931年梅雨期开始前(3~5月),长江流域降水比常年偏多。进入梅雨季以后,先后出现两场持续性暴雨:第1场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场暴雨造成中下游河流的水位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出现局地洪涝;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又出现1场持续性范围广的暴雨,雨水只能作为地面径流汇集到长江干流,造成很高水位的洪流。第2场持续性暴雨使长江上下游强降水时段在7月下旬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与来自上游的洪水在8月初至中旬遭遇,造成长江中下游灾难性的大洪水。1998、1954和1931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与东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有联系。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活动异常导致7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梅雨期持续到7月底,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条件在7月下旬仍然存在。
- 张小玲陶诗言卫捷
-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水
- 1999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的物理成因分析被引量:67
- 2004年
- 分析了 1 999及 2 0 0 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气候灾害及其物理成因。这两年华北夏季严重干旱灾害是欧亚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和长期持续的结果。在干旱持续时期 ,欧亚 35~ 45°N范围的纬度带存在EU型静止波列。这个静止波列的遥相关强迫作用以及干旱灾害区域下垫面的正反馈作用是造成 1 999及 2 0 0
- 卫捷张庆云陶诗言
- 关键词:大气环流异常物理机制干旱气象灾害
- 中国当代天气学理论和实践的杰出贡献者——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先生
- <正>陶诗言(1919~)中国气象学家。1919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50~1955年任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签订成立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
- 任丽新卫捷张庆云
- 文献传递
- 2009年夏季异常天气及其环流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简要讨论了2009年夏季的异常天气过程和环流形势演变,主要涉及南海夏季风、华南、江淮、东北降雨等情况。该年夏季未发生区域或流域性的洪涝,而干旱的面积较大。2009年南海夏季风在5月第4候爆发,爆发后季风的推进出现了异常,同时,印度季风的推进出现了异常。华南前汛期降雨时间长、降水范围广。江淮梅雨期典型梅雨形势没有建立,为空梅年,但西风槽和登陆台风带来了几次降雨过程。华北降水偏弱,东北低涡活动频繁,使东北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出现了低温冷害。此外,7月8~24日和8月15日至9月14日两段时期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高温,加剧了南方地区干旱。
- 孙建华卫捷赵思雄陶诗言
-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梅雨东北低涡季风
-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被引量:231
- 2008年
-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流域降水出现类似某些夏季强梅雨期的降水过程,而且,江南的冻雨在历史上属少见。这次大范围冰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欧亚大陆出现异常的大气环流。1月中下旬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的阻塞形势稳定维持20余天,里海以东地区长期维持一个切断低压系统,在这个切断低压下游地区有3次低气压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这时欧亚大陆20~35°N地区南支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偏强,来自大西洋的大气扰动沿这条急流波导向下游地区传播,欧亚地区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显著。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初,在20~40°N范围内,30°W、15°E和85°E(青藏高原附近)地区持续有高空槽发展,而在5°W、50°E和135°E(日本南部)稳定有高空脊维持。我国南方地区处于80°E的“南支槽”前,大量暖湿空气被输送到我国南方。此外,1月中下旬原来位于15°N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到20°N,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来自南海的暖湿空气输送到中国南部大陆。在这样稳定的异常环流形势下,当一次次从高原西侧过来的高空高位涡扰动移到位于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时,诱发低层静止锋锋生引起一次次降水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暖湿空气沿着锋面抬升,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形成了持久的温度高于0℃的逆温层(暖盖),使得在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持续性冻雨天气。
- 陶诗言卫捷
- 关键词:环流异常
- 2007年梅雨锋降水的大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83
- 2008年
- 2007年6—7月在华南、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先后出现东西走向静止锋暴雨,引起粤东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分析了这3个地区静止锋暴雨的动力学、热力学结构的异同点。2007年7月引起淮河洪涝的主要强降水是7月8—9日的暴雨,分析了引起这场强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梅雨锋深厚的锋生过程和气旋生成过程。主要结论为:(1)华南前汛期降水、长江梅雨期降水以及淮河强降水出现时东西向静止锋在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结构相同,可通称为"梅雨锋"。(2)2007年淮河静止锋暴雨的出现,是由于中国东部上空有深厚高空槽发展,诱导梅雨锋上气旋生成过程和深厚的锋生过程。气旋生成过程和锋生过程使梅雨锋上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了致洪暴雨。
- 陶诗言卫捷张小玲
- 关键词:致洪暴雨梅雨锋锋生过程
- Rossby波的下游效应引发我国高影响天气的分析被引量:30
- 2010年
- 对近几年和历史上著名的深槽型暴雨及台风暴雨的分析表明,欧亚高空急流中Rossby波能量频散而产生的下游发展效应,对东亚高空槽的形成与发展、登陆台风的路径与长生命史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沿急流传播的Rossby波能量使110°E附近形成深厚的低压系统或使原有西风槽发展加深,天气尺度强迫产生强上升运动则非常有利于中国东部出现暴雨过程。而当欧亚中高纬Rossby波活动的下游效应导致在40°N附近东亚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形成闭合高压,同时有西太平洋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中国,受大尺度环流场引导气流的影响,台风往往取西行或西北行路径。如果同时来自海上的季风涌强烈,将延长台风环流系统的生命史,产生大范围致洪暴雨。目前业务上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有一定的中期预报能力,建议在日常业务预报中关注亚洲高空急流中Rossby波能量传播过程中大形势的突变与调整。Hovmller图分析方法,是分析Rossby波列下游发展效应的一个简单、直观和有效的工具,可应用于日常业务预报分析中。
- 陶诗言卫捷梁丰张小玲
- 关键词:ROSSBY波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