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美

作品数:23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癫痫
  • 5篇丙戊酸
  • 3篇癫痫患儿
  • 3篇患儿
  • 3篇安全性
  • 2篇血药
  • 2篇血药浓度
  • 2篇药浓度
  • 2篇依从
  • 2篇有效性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他汀
  • 2篇肿瘤
  • 2篇拉莫三嗪
  • 2篇奥卡西平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插入
  • 1篇导管插入术
  • 1篇导入式

机构

  • 15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刘美
  • 9篇肇丽梅
  • 4篇张媞
  • 3篇刘立民
  • 3篇何晓静
  • 3篇朱旭
  • 2篇孙亚欣
  • 2篇邱枫
  • 2篇李爽
  • 2篇陈愉
  • 1篇杜晓明
  • 1篇刘晓东
  • 1篇刘冬妍
  • 1篇庞露
  • 1篇杨帆
  • 1篇孙浩
  • 1篇王平
  • 1篇陈亚南

传媒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药学服务与研...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第四届全国治...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ICC在肿瘤护理应用中的临床效果评估
2021年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应用于临床肿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6例,根据是否应用PICC分为两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个体状况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两组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分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结果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的护理以及辅助治疗中,效果良好,有助于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刘美王平
关键词:肿瘤护理
解剖实验教学平台在病例导入式护理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 探索解剖实验教学平台在病例导入式护理技能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了病例导入式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本次考核共抽取200名护士,依托解剖实验教学平台,通过“以考促学”的方式提升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技能。结果 考核后,2021年基础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2019年、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技能考核评价中,护士们对病例导入式护理技能考核活动认同度为98%,其中完全认同度为88%。结论 解剖实验教学平台在病例导入式护理技能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协助护理人员依据病例情景提高临床护理技能,激发护士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该考核模式能够得到了广大护士的认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美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病例导入式
丙戊酸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5年
为评估丙戊酸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本文通过在Pubmed上检索关于丙戊酸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相互作用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两药相互作用的机制在丙戊酸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方面均有作用。丙戊酸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合用会导致丙戊酸的血药浓度下降,引起癫痫的再发作,因此临床上应该避免丙戊酸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联合使用,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刘晓东刘美何晓静刘立民肇丽梅
关键词:丙戊酸相互作用
丙戊酸钠联用新型抗癫痫药对癫痫患儿血氨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VPA)联用新型抗癫痫药(AEDs)对癫痫患儿血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单用VPA 和VPA 联用托吡酯(TPM)、左乙拉西坦(LEV)、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治疗的癫痫患儿的临床资...
陈亚南张媞徐善森刘美杨帆肇丽梅
关键词:丙戊酸钠新型抗癫痫药血氨浓度高血氨
瑞舒伐他汀钙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44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用LC/MS/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剂量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后,瑞舒伐他汀t1/2=(11.39±5.06)h;t max=(3.06±1.60)h;C max=(18.80±10.30)ng/mL;AUC0-t=(166.28±84.85)ng·h/mL。结论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瑞舒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美邱枫肇丽梅孙亚欣何晓静朱旭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LCMSMS药代动力学
癫痫患儿血药浓度监测依从性对丙戊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通过考查患儿对血药浓度监测的依从性,评价丙戊酸钠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癫痫患儿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应用丙戊酸钠单用药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治疗,并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的患儿病例,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 507例患儿纳入研究。49.44%患儿只测定了1次丙戊酸血药浓度,测定4次以上血药浓度的患儿仅占5.24%;首次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患儿的达治疗窗率仅为51.63%,超治疗窗者占3.58%;不同监测次数之间患儿年龄、日给药剂量、血药浓度、控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丙戊酸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丙戊酸钠单用组与合并用药组之间日给药剂量(P<0.001)、血药浓度(P=0.001)、达治疗窗率(P=0.004)有统计学差异;而不同监测次数之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无差异。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大,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疗效。
徐善森张媞刘美肇丽梅
关键词: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依从性有效性安全性
一种肿瘤标本存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肿瘤标本存储装置,包括存放箱、密封盖和记录组件,所述密封盖设置于所述存放箱顶部,且所述密封盖背部与所述存放箱背部铰接,所述记录组件设置于所述密封盖正面,且所述记录组件底部背面与所述存放箱正面通过磁扣连...
刘美
文献传递
拉莫三嗪所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中文文献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了解拉莫三嗪所致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特点,探讨其安全性,为拉莫三嗪的合理应用提供信息。方法:检索1994~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有关拉莫三嗪所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文献报道,统计性别、年龄、病因、给药情况、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出现的时间、累及器官系统与临床表现、转归等,并进行分析。结果:18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女性多于男性,出现时间较分散,以皮肤受累最多见,总体转归较好。结论:应关注拉莫三嗪所致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尤其是在剂量调整和合并用药过程中,保障用药安全、合理。
刘立民刘美朱旭杜晓明庞露孙浩肇丽梅
关键词:拉莫三嗪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
丙戊酸及联合应用奥卡西平治疗癫痫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考查单用丙戊酸以及丙戊酸与奥卡西平合用对癫痫患儿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保留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210例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丙戊酸单用组105例,丙戊酸...
张媞周敬凯刘美李爽肇丽梅陈愉
关键词:丙戊酸奥卡西平有效性安全性保留率
文献传递
丙泊酚对新生小鼠海马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丙泊酚对新生小鼠海马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涉及的功能进行预测,并找出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中获取丙泊酚处理的新生小鼠海马组织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106799,以|logFC|>1及FDR<0.05为筛选标准得到DEGs。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和DAVID数据库对DGEs进行生物途径(BP)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将DGEs的共表达关系可视化并找出Hub基因,进一步利用GeneMANIA数据库分析蛋白相互作用方式。结果暴露于50 mg/kg丙泊酚3 h后,新生小鼠海马组织中共5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37个mRNA上调,17个mRNA下调。BP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参与调节MAPK活性、维甲酸信号通路等生物学途径;KEGG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与细胞色素P450酶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化学致癌作用和酪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6个Hub基因:DUSP6、EGR4、TXNIP、PDK4、RGS4和DUSP5;GeneMANIA数据库分析显示,蛋白共表达和预测共占84.38%,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结论丙泊酚能够影响新生小鼠海马组织的基因表达,MAPK通路、维甲酸信号通路、酪氨酸代谢等通路可能参与其致神经毒性作用。
王睿刘美尚游
关键词:丙泊酚新生小鼠海马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