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4篇缺损
  • 3篇软组织
  • 3篇软组织缺损
  • 3篇皮瓣
  • 3篇组织缺损
  • 2篇血小板
  • 2篇愈合
  • 2篇皮瓣修复
  • 2篇胫后
  • 2篇脱位
  • 2篇后路
  • 2篇骨折脱位
  • 2篇创面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穿支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爆裂
  • 1篇修饰

机构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作者

  • 10篇刘继超
  • 4篇欧阳振
  • 3篇卫永鲲
  • 3篇赵金龙
  • 3篇杨斌辉
  • 3篇于洋
  • 2篇宋永财
  • 2篇张波
  • 2篇刘丰虎
  • 2篇吴涛
  • 2篇尹伟
  • 1篇王培
  • 1篇杨磊
  • 1篇黄斌
  • 1篇杨立峰
  • 1篇宋永才
  • 1篇熊曼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己内酯和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修饰后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①利用3D快速成形机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记为PCL/β-TCP支架),将支架浸渍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溶液中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记为PCL/β-TCP/PDGF BB支架)。②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血管基因表达。③体内实验:取21只成年大鼠,建立双侧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PCL/β-TCP/PDGF BB支架,对照组植入PCL/β-TCP支架,空白组不植入支架,每组7只。术后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成骨与成血管基因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与PCL/β-TCP支架相比,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与黏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 mRNA的表达。②体内实验: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可见明显的骨缺损,对照组、实验组均可见大量新生的骨组织,实验组修复效果更明显。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和番红固绿染色显示,空白组没有明显骨组织形成;对照组可见大量成熟度较高的骨基质及相对较少的不成熟软骨组织;实验组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及成熟度较高的软骨组织,大部分髓腔再通。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管内皮生长�
赵金龙刘继超于洋
关键词: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
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伴窦道形成:口服利福平、环丙沙星加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被引量:5
2014年
背景:近年国内外对骨折内固定后低毒性感染的报道有较多的文献,但对术后慢性低毒性感染内固定取出是否是必须的报道不一,没有固定的疗效判断标准,导致治疗方法结论不确切。目的:观察口服利福平、环丙沙星加皮瓣转移对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伴窦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患者56例,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环丙沙星+利福平+皮瓣转移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静点抗生素+局部清创内固定取出治疗。两组均完成3-6个月的疗程,每1-3个月复查血沉、肝肾功及影像学指标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随访6-24个月,治愈、好转患者无复发。治疗组24例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11例治愈,6例好转,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5%。经χ2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口服利福平、环丙沙星加皮瓣转移对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伴窦道形成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张波赵金龙欧阳振于洋吴涛宋永才李伍健刘继超尹伟杨立峰刘丰虎杨斌辉
关键词:植入物窦道形成利福平环丙沙星皮瓣转移
先天性脊柱侧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我院治疗的120份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最后一次随访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脊柱侧弯程度及后凸的Cobb’s角。结果:通过治疗患者脊柱侧弯得到明显改善,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4.2°,术后平均15.1°,平均矫正率为65.8%,末次随访平均14.3°,矫正率64.2%;全主弯Cobb’s角术后平均矫正率60.7%,末次随访平均矫正率65.6%;半椎体节段后凸Cobb’s角术前平均15.3°,术后为正常范围值;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头侧、尾侧代偿弯改善明显,5项指标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可以达到显著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效果。
卫永鲲杨斌辉熊曼欧阳振刘继超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
应用VSD治疗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及开放性骨折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及外固定架治疗肢体严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和开放性骨折的体会。方法:应用VSD及外固定架治疗31例患者,年龄13-77岁。均为下肢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及骨、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或部分缺损。全为新鲜创面,创面经彻底清创后,先行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分骨质缺损,暂无需植骨),再用VSD材料覆盖创面。7-10d后拆除VSD材料,根据软组织缺损及其深部组织损伤情况,再次清创后取皮植皮术。部分可反复负压吸引后,再行取皮植皮术或皮瓣转移术,皮肤成活后出院,对骨折进行随访,必要时3月后行植骨术。结果: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均合并胫骨开放性骨折,经VSD材料负压封闭引流后,28例一期或二期取皮植皮后创面愈合,2例做皮瓣转移术后愈合,1例患者因胫骨感染和大面积皮肤坏死,最终截肢。术后随访6-10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VSD及外固定架治疗肢体严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和开放性骨折后,可明显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程度的保存患肢和恢复患肢功能。
杨磊卫永鲲尹伟宋永财欧阳振刘继超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外固定架软组织缺损开放性骨折
增强现实技术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术中,采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定位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0例足踝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男7例,女3例;年龄33~69岁,平均5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4例,机器伤1例。创面范围5 cm×3 cm~14 cm×7 cm。受伤至皮瓣修复手术时间为7~24 d,平均12.8 d。术前行下肢CT血管造影,将获得的数据以Mimics软件构建穿支血管、骨骼三维图像;术中运用AR技术将上述图像投影叠加至患肢体表,实施精准定位下的皮瓣设计和切取。皮瓣切取范围6 cm×4 cm~15 cm×8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术前AR定位10例患者胫后动脉穿支1~4支,平均3.4支;术中穿支血管定位位置与术前AR技术定位基本一致,两者距离0~16 mm,平均12.2 mm。按照术前设计顺利切取皮瓣并完成创面修复。术后9例皮瓣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2例供区植皮局部感染,1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瘢痕增生及挛缩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达优8例、良1例、差1例。结论 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规划中可应用AR技术确定穿支血管位置,降低皮瓣坏死风险,手术操作简便。
何少波刘继超李伍建张根生郑琎喆黄斌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足下垂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背景:胫后肌腱转位作为治疗腓总神经不可逆性损害所致足下垂的金标准,对其临床疗效研究报道甚多,但一直缺少详细的有限元受力分析。目的:建立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力学特性,并与传统经验相互验证。方法:①导入1例左侧腓总神经损伤导致左侧足下垂男性患者的足踝部CT数据,运用MIMICS、Cero、Abaqus、ANSYS等一系列软件重建足踝部骨骼;②选择10位受试者,测量计算出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幅值RMS,对肌力大小进行预估;③赋予各个部分的材料参数,得出具有正常足的有限元模型,模拟腓总神经完全损伤所致的足下垂畸形状态;④在此基础上,对胫后肌腱转位,锚定点分别确定为内、中、外侧楔骨,转位肌腱将足固定于背伸10°位,且转位后胫后肌肌力下降一级;⑤对3个不同锚定位置的2次下垂状态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分别计算这9种工况下的踝关节背屈、内外翻角度以及转位肌腱的最大应力。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3201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①正常足模型的背伸、跖屈角度均接近且小于极限角度(背伸25.62°<27°,跖屈43.67°<45°);下垂足模型背伸状态的背伸角度为-44.65°,与研究对象的背伸角度-47°相比,较为接近;②纠正足下垂畸形的效果最明显、肌腱所受应力最小的是锚定中间楔骨;纠正足下垂畸形的效果最差、肌腱所受应力最大、有轻度外翻踝作用的是锚定外侧楔骨;具有内翻踝作用的是锚定内侧楔骨;③转位后肌腱的应力集中点在肌腱与骨接触的锚定点附近;④结果说明,有限元建立的足踝生物力学模型可以初步模拟正常足和腓总神经完全损伤源性的下垂足;治疗足下垂畸形时,优选中间楔骨作为转位后锚定点,可以获得较佳的力学效应。此结论与传统手术经验相符合,�
何少波刘继超杨立峰丁永峰李伍建
关键词:足踝足下垂背屈肌腱转位
同种异体骨联合股方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收治38例GardenⅢ、Ⅳ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均行同种异体骨联合股方肌肌骨瓣移植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随访时间10~14个月,骨折愈合率97.36%,股骨头坏死率5.26%。结论:该手术方法满意,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骨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骨折处粗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刘丰虎卫永鲲吴涛刘继超王培宋永财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
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伤椎及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椎管减压,关节突、横突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伤椎复位情况。结果脱位完全纠正,伤椎骨折前缘高度恢复达85%~100%,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即刻消失。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伤椎高度无丢失,骨折及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很好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脱位及后凸畸形,增加固定椎的牢靠性,重建脊柱稳定性,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斌辉欧阳振刘继超张波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脱位内固定
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皮肤损伤被引量:6
2023年
背景:胶原与丝素蛋白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皮肤、神经、血管、骨、软骨等组织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富血小板血浆是血液经过2次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多种组织修复需要的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再生与创面愈合。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丝素胶原蛋白支架、SD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取8周龄SD大鼠48只,每只背部制作2个直径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4组处理:空白组缺损处注射生理盐水,单纯支架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富血小板血浆组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每组12只。造模后检测创面愈合率、创面炎症因子水平、创面组织学观察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创面愈合率大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②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0.05)。③造模后第14天的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处仅见少量的新生毛细血管与混乱排列的胶原纤维组织;其他3组可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与腺体样组织,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律,其中以联合组新生血管最多、腺体样组织层次更清晰、胶原纤维排列更规则。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CD31+细胞密度少于联合组(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相较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联合组创面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降低(P<0.05)。⑤结果表明,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可通过抑制炎症反�
刘继超赵金龙于洋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全层皮肤缺损皮肤损伤创面创面愈合
三种皮瓣修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软组织缺损
2024年
[目的]比较三种皮瓣修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2月本科收治的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9例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组(perforating artery perforator flap, PAPF),15例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皮瓣组(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 SNCF),7例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ALTF)。比较三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ALTF组手术时间[(165.5±26.4) min vs (125.3±13.8) min vs (120.8±11.3) min, P<0.001]、皮瓣面积[(62.7±6.7) cm~2vs (55.3±6.4) cm2vs (54.9±8.2) cm~2, P=0.038]、术中失血量[(298.6±30.7) ml vs (238.9±38.9) ml vs (229.6±30.7) ml, P<0.001]均显著大于PAPF组和SNCF组,PAPF组和SNC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供区闭合形式、供区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4.7±2.0)个月。三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三组V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AOFAS评分、供区瘢痕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PAPF组受区感觉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而SNCF组和ALTF组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PAPF组、 SNCF组的踝背伸-跖屈ROM均显著优于ALTF组[(62.1±5.1)°vs (61.7±6.2)°vs (54.9±5.3)°, P=0.010],PAPF组和ALTF组的受区感觉功能分级[优/良/可/差:(17/7/3/2) vs (4/1/1/1) vs(2/3/7/3), P=0.046]、供区瘢痕评分[(3.9±0.9) vs (4.2±1.3) vs (5.1±0.9), P<0.001]显著优于SNCF组。[结论] PAPF逆行皮瓣修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皮肤缺损并发症少,皮瓣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满意度高。
李伍建何少波任聪郑琎喆刘继超
关键词:踝关节开放骨折脱位软组织缺损皮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