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继超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5篇内固定
  • 4篇疗效
  • 3篇手术
  • 3篇疗效分析
  • 3篇老年
  • 3篇股骨
  • 3篇股骨粗隆
  • 3篇股骨粗隆间
  • 3篇股骨粗隆间骨...
  • 3篇粗隆
  • 3篇粗隆间
  • 3篇粗隆间骨折
  • 2篇手术治疗
  • 2篇临床疗效
  • 2篇内固定治疗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关节
  • 2篇复位

机构

  • 12篇仙桃市第一人...

作者

  • 12篇刘继超
  • 4篇张铁华
  • 4篇余勤武
  • 4篇周琴
  • 4篇李钰龙
  • 3篇曾义高
  • 2篇周国仙
  • 2篇陈先州
  • 2篇郭方
  • 2篇杨桂清
  • 1篇方丁
  • 1篇缪玉秀
  • 1篇周薇
  • 1篇刘世清
  • 1篇陈盛
  • 1篇孙骥

传媒

  • 3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骨科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入路与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入路和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e)、Pub 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查找纳入微创入路和传统入路TKA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手动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1950年1月至2014年7月。由两人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总共1189例,其中微创组584例,传统组605例。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比传统组少(WMD=-49.85,95%CI-83.39,-16.32),手术时间长(WMD=12,95%CI 6.99,17.01),但术后KSS评分、术后屈曲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当前证据,微创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无明显优越性。上述结论需要开展更大的样本及严谨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刘继超张铁华李钰龙
关键词:膝关节成形术微创性并发症META分析
外伤性桡神经损伤56例回顾与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总结外伤性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6例外伤性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为上肢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其中肱骨中段骨折9例,肱骨髁上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2例;15例桡神经深支损伤,其中刀砍伤12例,尺桡骨骨折2例,机器绞伤1例。手术采用神经端端缝合术(外膜、束膜缝合)、神经内外松解术、神经移植术3种方法修复。结果56例术后随访1 ̄4年,平均1年8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4.6%。结论早期手术及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增进桡神经功能恢复。
刘继超杨桂清
关键词:桡神经显微外科手术
平行钢板与单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钢板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平行钢板和单钢板治疗的复杂肱骨髁间骨折7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功能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138±31.3)、(89±20.3)min;(70±32.4)、(50±27.1)ml;(86.8±10.3)、(68.2±15.1)分;(124.5±18.40)°、(92.9±31.57)°;78.9%、51.4%。结论肱骨髁间骨折采用平行双钢板固定更牢靠,具有较早功能锻炼,远期肘关节功能良好的特点,尤其适合于粉碎性骨折。
张铁华刘继超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三节段及以下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估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及以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三节段及以下CSM患者83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以评估其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通过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片观察植骨后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7.0~60.0个月,平均40.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术前(8.90±1.50)分,术后3个月(13.45±0.89)分,末次随访时(15.80±1.32)分,术后与术前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8.42±8.54)%和(70.32±9.5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融合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治疗三节段及以下CSM疗效肯定,具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余勤武曾义高陈先州刘继超郭方周国仙周琴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69例回顾与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79例,回顾其伤情规律,总结手术治疗经验。
刘继超杨桂清刘世清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
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VEGF、PDGF的变化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32例(研究组),同时选择单纯肢体骨折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受伤后第3天、第10天检测血清中VEGF、PDGF含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VEGF及PDGF在受伤后第10天出现升高趋势,与受伤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发现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第3天、第10天的VEGF、PDGF平均含量高于单纯肢体骨折的患者(P〈0.05)。结论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VEGF、PDGF较单纯肢体骨折患者明显增高,并且有随伤后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其临床意义奠定了基础。
刘继超孙骥李钰龙
关键词:肢体骨折脑外伤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非骨科牵引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被引量:4
2012年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方式。我们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非骨科牵引可透视床上采用闭合复位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55~84岁。致伤原因:跌伤26例,交通事故9例;均为单侧闭合性损伤,左16例,右19例。骨折按AO/OTA分型:31.A1型6例;31-A2型26例;31-A3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7d,平均4.5d。2.手术方法:采用椎管内麻醉或全麻,仰卧可透视手术床上进行。患肢持续手力外展内旋牵引,并逐渐内收至中立位,C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将患肢内收内旋10°-15°,便于主钉的插入。在大粗隆顶点上5em处作长3~5cm外侧纵形切口,钝性分开肌层,于大粗隆顶点前外侧置入导针,透视确定进入位于股骨髓腔内,沿导针扩髓,置人合适的PFNA主钉,并在透视下调整主钉深度。在瞄准器的导向下将导针置入股骨颈,导针正位应位于股骨颈中线偏下;侧位位于股骨颈正中,深度为关节面下5~10mm。沿导针行外侧皮质钻孔,将选好长度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锁定螺旋刀片。然后安装远端锁定螺钉,根据情况选择静态或加用动态锁订,近端拧入尾帽。
刘继超余勤武张铁华
关键词:PFNA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
两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方式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内固定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B组(41例)为PFNA内固定组。随访8.38个月(平均19.6个月),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A组44例患者,优3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2%;B组41例患者,优30例、良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刘继超李钰龙周薇周琴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PFNA
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4例(46个椎体),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 每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38 min,出血量平均35 ml,注入骨水泥平均4.2ml.骨水泥渗漏率17.4%.术后24 h内疼痛症状消失25例,明显缓解9例.结论 单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术后镇痛效果肯定,远期椎体恢复良好,特别适合中度压缩、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张铁华刘继超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共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37例,男女比例为29:8;年龄17~62岁,平均36.5岁。Myerson分型:A型11例,B1型11例,B2型8例,c1型5例,c2型2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应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月(平均12.7月)。根据AOFAS踝一后足评分:优20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89%。VAS由术前(7.3±1.1)分降至(1.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中间柱复位并沿Lisfranc韧带方向置入螺钉内固定是重建Lisfranc关节稳定性的关键。
刘继超李钰龙周琴
关键词:LISFRANC损伤跖跗关节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