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梅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肝癌荷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改变及其与肿瘤生长的关系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肝癌荷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改变及其与肿瘤生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小鼠肝癌细胞系H22接种BALB/c小鼠,建立肝癌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CD4^+ CD25^+T/CD4^+T细胞的比例;以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Foxp3基因的表达。以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CD25^+T和CD4^+CD25^-T细胞;在体外,用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在体内,观察荷瘤小鼠来源的CD4^+CD25^+T细胞对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1)荷瘤小鼠在引流淋巴结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18.80%±0.06%)比例增高,与对照组(9.50%±0.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引流淋巴结(LN)和脾脏(SP)中,荷瘤小鼠CD4^+CD25^+T/CD4^+T比例分别为16.28%±0.02%和17.28%±0.06%,与对照组9.50%±0.03%和11.08%±0.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同时,调节性T细胞特异性标志Foxp3 mRNA的表达也升高。在同一只荷瘤小鼠中,引流淋巴结中CD4^+CD25^+T细胞数量(18.8%±0.06%)较对侧非引流淋巴结(16.28%±0.02%)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从荷瘤小鼠中纯化的CD4^+CD25^+T细胞,在体外对抗CD3单抗的刺激无反应,但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3)CD4^+CD25^+T/CD4+T比例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并且可以抑制CD4^+CD25^-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结论肝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可以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其数量的高低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提示清除调节性T细胞将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策略之一。
- 张蘋张利宁朱法良王群王晓燕李海艳刘春梅高飞刘成虎
- 关键词: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 一种试管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试管架。其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有竖直设置的中心立柱,中心立柱上由上至下套装有可转动的圆盘状的第一试管托盘5和可转动的圆盘状的第二试管托盘3,第一试管托盘5上均匀布置有若干个试管插槽7,所述试管插槽7在...
- 刘春梅田文君邱旸
- 一种医用玻片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玻片。其包括载玻片(1)和盖玻片(6),其特征是:所述载玻片(1)上均匀设有多个样品槽(3),每个样品槽(3)的外周围均设有将样品槽(3)包围在内的槽边凸起(4),在载玻片(1)的边沿处设有封闭状...
- 刘春梅刘惠传刘玲玲
- 文献传递
- CD4+CD25+Foxp3+Treg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 目的:Gershon于上世纪70年代曾提出了“抑制性T细胞”的概念。但是随后的一段时间,相关的研究在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90年代,CTLA4、GITR、CD45RA,尤其是CD25分子的发现,抑制性T细胞的研究开始...
- 张蘋张利宁朱法良王群王晓燕郭春高立芬刘成虎刘春梅
- 文献传递
- 胰岛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1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索胰岛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胰岛修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可行性,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方法]2005-2010年,通过给近交BALB C小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成模后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模型组/治疗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胰岛素治疗组(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G-CSF治疗组(皮下注射G-CSF)、胰岛素和G-CSF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胰岛素和G-CSF治疗)。隔天测定尿糖和体重,分别于治疗后第15、30、60 d测定血糖;治疗后第30、60 d取出小鼠胰腺,病理切片,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胰岛病理变化。[结果]胰岛素治疗组、G-CS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血糖降低与体重升高较模型组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较胰岛素、G-CSF单独治疗组血糖降低明显(P〈0.05)。胰岛素和G-CSF单独治疗组小鼠胰岛细胞损伤没有明显改善;G-CSF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组胰岛的修复。[结论]胰岛素联合G-CSF治疗1型糖尿病BALB C小鼠,更有利于胰岛的修复和糖尿病的控制。
- 于萍王春雨张丽张振刘春梅张利宁
- 关键词:1型糖尿病胰岛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小鼠
- 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将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射小鼠腹腔,10 d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液体,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结果:流式结果显示,NCP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低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5)。ELISA结果显示,NCP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低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1),分泌的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1)。结论:NCPP对巨噬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NCPP可以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TNF-α水平比较低,可能是NCPP副作用较少的原因之一。
- 曲守方黄杰刘春梅朱法良高尚先
- 关键词:短小棒状杆菌巨噬细胞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