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喷嘴
  • 2篇气溶胶
  • 2篇佚文
  • 2篇细颗粒
  • 2篇细颗粒物
  • 2篇小流量
  • 2篇截留
  • 2篇颗粒物
  • 2篇空气颗粒物
  • 2篇超细颗粒
  • 2篇超细颗粒物
  • 2篇大气气溶胶
  • 1篇大众
  • 1篇大众媒介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能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多次交配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顺德中山...

作者

  • 12篇刘平
  • 2篇陈尊裕
  • 2篇张智胜
  • 1篇吴红胜
  • 1篇庞虹
  • 1篇陈小翠
  • 1篇邓从双
  • 1篇张宇宏
  • 1篇谢佳沁

传媒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昌吉学院学报
  • 1篇百家评论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199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共同体:王余杞的战时写作
2024年
王余杞的战时写作记录真实的历史,建构抗战共同体,既兼有国家和民间的立场,亦兼具中国人和日本民间的视角。王余杞在写作中从个人走向民族国家。王余杞一家,和中国千千万万百姓一样,受日军轰炸带来的饥饿、灾难与伤痛。王余杞的诸多战时写作是此在的写作。他在作品中表达世人共同的情感和信念,把个人的苦痛和欢愉变成全民族的痛苦和愉快。王余杞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作,他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大白话,识字的人都能懂。即使在抗战救亡的语境中,王余杞亦没有忘记启蒙大众。
刘平
关键词:共同体民族国家
撞击式超细颗粒物切割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颗粒物切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小流量大气气溶胶采样仪器的撞击式超细颗粒物(PM1.0)切割装置。该装置包括喷嘴和冲击板,其中:所述冲击板包括冲击板主体和冲击板底座,该冲击板主体上设有用于截留颗粒物的...
陈尊裕张智胜陈小翠刘平
文献传递
孟氏隐唇瓢虫雌虫交配选择对雌虫和后代适合度的影响
性选择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和行为生物学家所热衷的研究课题。一般认为,昆虫雌虫在面临多只雄虫时,更喜欢与新的而不是之前交配过的雄虫进行再次交配,这样的选择将给雌虫带来物质或者基因上的利益。为了更好地了解性选择这一关键问题在动...
谢佳沁张宇宏吴红胜刘平贺韵育邓从双庞虹
关键词:多次交配
《燕食记》:在民间的历史
2023年
葛亮在长篇小说《燕食记》呈现的历史,既具有地域性,亦立足民间立场,具有微观史学的特征。葛亮书写的在民间的历史,既有地域经验,亦有民族经验,兼有个体经验。相较于宏大历史叙事,《燕食记》涉及新经验,将会使其成为新经典。葛亮将故事置于抗战背景,省略了对激烈战争的正面描写,更多的笔墨留给战时图景下的日常人生,反映抗日战争给人们的饮食起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描摹居于历史中的意外,从历史链条书写饮食世界。通过《燕食记》可知作家的历史关怀,而一切有意义的历史关怀,都与现在有关。从《朱雀》《北鸢》到《燕食记》,葛亮讲述历史的方式发生变化。作为一部以食物为中心的小说,《燕食记》蕴含丰富的岭南饮食文化,读者能感到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能见到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袭袭,颇有《红楼梦》遗风。
刘平
鼠胚胎干细胞在体内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干细胞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干细胞可体外扩增并分化成特定神经元以及可以人为基因操作的特点,给PD的细胞移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刘平
关键词:帕金森病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移植治疗致瘤性
文献传递
战时孤岛的鲁迅遗风——王任叔佚文考释
2023年
王任叔在战时孤岛上海以“屈轶”“毁堂”“任叔”等笔名发表的一些文章未收入《巴人全集》,亦未见于《巴人年谱》《巴人年表》等文献,属佚文,可知《巴人全集》存在疏漏。有的佚文深具鲁迅遗风,可见王任叔深受鲁迅影响,他在创作中自觉地赓续鲁迅传统。鲁迅既为王任叔提供创作动力,亦潜移默化地陶染他的创作风格。这些佚文发表在非文学报刊上,但兼具文本和史料价值,凝聚了王任叔的才华与思想,组成他战时写作与文学革命的重要部分,丰富了孤岛文学,有助于抗战文学研究。王任叔佚文被长时期淹没,可看出王任叔研究资料整理的薄弱,亦显示王任叔研究有巨大空间。
刘平
关键词:王任叔佚文战时
深圳市街道综合执法制度研究
自2006年7月以来,深圳市推行街道综合执法制度已近3年时间。将综合执法重心下移到街道一级,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行政执法领域和基层政府管理中存在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创新和尝试。在推行此制度的过程中,基层行政执...
刘平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宽带OFDM系统频变多普勒频移的估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宽带OFDM系统频变多普勒频移的估计方法,信号通过无线信道进行传输,当收发两端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信号与发送信号间会产生频率偏移,即多普勒效应,且相对运动越剧烈时多普勒效应越严重。在宽带OFDM系统中,...
戴宪华刘平
文献传递
撞击式超细颗粒物切割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颗粒物切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小流量大气气溶胶采样仪器的撞击式超细颗粒物(PM1.0)切割装置。该装置包括喷嘴和冲击板,其中:所述冲击板包括冲击板主体和冲击板底座,该冲击板主体上设有用于截留颗粒物的...
陈尊裕张智胜刘平
作为评论家的王余杞:基于《庸报》上佚文的考论
2024年
王余杞身兼数职,是作家、编辑、教授等。学界认为其对抗战文艺有贡献,却忽略作为评论家的王余杞。1933-1935年,王余杞在平津两地写剧评、介绍各地文艺报刊,主要发表在《庸报》上,署名“余异”“隅棨”“小王”。用笔名发文既与20世纪30年代的舆论环境和审查政策有关,亦因他在作品中显露出明显的左翼政治立场。新发现的36篇佚文,既还原一个热爱戏剧、热心批评、关注文艺动态的王余杞,还能看到他在杂志年应时作文,积极参与其中;既能窥见王余杞选择戏剧救国的原因,更能见出他主张文艺大众化,是一名有自己见解的评论家。
刘平
关键词:评论家文艺大众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