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松

作品数:9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遗产
  • 4篇文化
  • 4篇话语
  • 3篇文化遗产
  • 3篇话语分析
  • 2篇视域
  • 2篇批评话语
  • 2篇文化话语
  • 1篇多样性
  • 1篇学科
  • 1篇遗产研究
  • 1篇再审
  • 1篇批评话语分析
  • 1篇评话
  • 1篇文本
  • 1篇文化多样
  • 1篇文化多样性
  • 1篇文化解读
  • 1篇文化路径
  • 1篇历史话语

机构

  • 9篇浙江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9篇侯松
  • 5篇吴宗杰
  • 1篇谢洁怡
  • 1篇陈茁

传媒

  • 3篇东南文化
  • 2篇文化艺术研究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殿”为例被引量:16
2012年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下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凸显出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观、历史思维与意义生发方式。本土传统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才是根本,跨文化借鉴不能以忽视本土观念为代价。面对被全球化了的"遗产热",跨文化对话才是我们的出路。
侯松吴宗杰
关键词:文化遗产话语分析
行动与反思——“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研讨会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会议以"行动"和"反思"为主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与跨文化思考,作为生活方式的整体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的保护、重构与当下利用、法律与政策思考,实践与研究路径的新探索等多个维度的问题,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土化转向的趋势。
侯松陈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劳拉简·史密斯教授专访被引量:11
2014年
随着批评遗产研究的兴起,国际学界对遗产、博物馆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劳拉简·史密斯教授认为,考古学家和其他学科的专家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遗产实践中的角色及其学术话语带来的政治影响,倾听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博物馆工作也应寻求与相关利益群体更深层的互动,认识到参观者往往有着复杂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诉求,避免将之视为简单的被教育对象,要为他们提供激发情感共鸣和自我反思的资源;描述和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遗产话语是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亚洲的遗产活动和思维对于遗产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批评遗产研究的"批评"概念需要多元文化思考,遗产理论发展和遗产学专业教育也需要对遗产的多元化理解。
劳拉简.史密斯侯松谢洁怡
关键词:遗产考古学博物馆文化多样性
批评话语研究的超学科与跨文化转向——以文化遗产的中国话语重构为例被引量:14
2012年
批评话语分析如何通过跨文化转向,吸纳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跨学科、超学科的拓展,这是该领域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从中国本土传统出发,挖掘以"春秋笔法"为要义的话语观、批判观、历史观和言说方式,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化遗产实践和研究中去,从而拓展话语学的超学科领地和文化多样性。文章通过具体实例的文本分析,特别展现民族志如何通过吸收"叙而不作"的历史书写,形成一种针对当下的话语批判风格,使批判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化和建构活动。
吴宗杰侯松
关键词:批评话语春秋笔法文化遗产跨文化
文化话语视域中的遗产建构与重构
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遗产热”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然而,正如许多批评家所指出的,遗产并非纯粹的历史,它是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人们面向过去的一种表征和建构,其背后是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历史观和文化逻辑。不可否认...
侯松
“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被引量:12
2012年
"遗产政治"是当前国际遗产研究界的重要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带着西方现代历史观和文化思维方式的"权威化遗产话语"主导着全球的遗产实践,造成了对本土历史记忆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破坏。基于传统方志,本文初步探索了中国传统的"古迹"思维,梳理了其内涵、意义空间与价值思考,讨论了它的话语方式,凸显出本土历史记忆方式与普世化了的"遗产"理念之间的差异,希望藉此打开反思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路径,启发中国遗产的本土化探索。
侯松吴宗杰
关键词:古迹遗产跨文化解读
历史话语何以有用?——从文化遗产探索批评话语分析的文化路径被引量:14
2015年
文化遗产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话语实践,其中,批评话语分析(CDA)理论方法的跨学科推动作用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引导中国CDA学者介入遗产话语研究,并藉此探索具有历史文化厚度和本土批评精神的CDA文化路径。文章提出以历史文本为主要资源,以反思当下为基本目标,以儒家话语批评智慧为路径导向的CDA研究,通过解读被全球化思维淹没了的历史声音,消解当下主流话语的权威性,促进多元文化话语的对话。以"城西旧楼"为个案,论文展示了这一研究路径的运作及其在中国遗产话语反思与本土重构方面的作用。
侯松吴宗杰
关键词:话语文化遗产批评话语分析文化路径历史文本
遗产研究的话语视角:理论·方法·展望被引量:37
2013年
话语视角的引入为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相关理论、方法、问题意识乃至整个研究范式的创新。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基于对遗产的表征与建构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索话语视角下的遗产理论,遗产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话语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学者们进一步将话语分析方法运用到遗产研究中,推动了对遗产运动的反思。这种基于话语视角特别是话语分析方法展开的遗产研究,我们称为"遗产话语研究"。从跨学科和跨文化角度审视,遗产话语研究需要整合不同的话语分析方法,特别是与其他更多学科方法有机结合,重构遗产的文化多样性。在这一领域,中国学者可以深入本土文化传统,探索以本土话语方式陈述、重建自己的遗产,以此参与并引领相关的遗产话语研究。
侯松吴宗杰
关键词:遗产
文化话语视域中的遗产建构与重构——以浙江衢州为中心
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遗产热”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然而,正如许多批评家所指出的,遗产并非纯粹的历史,它是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人们面向过去的一种表征和建构,其背后是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历史观和文化逻辑。不可否认...
侯松
关键词:文化话语本土特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