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锐

作品数:1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艺术
  • 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文化
  • 4篇黑格尔
  • 2篇艺术
  • 2篇少数民族
  • 2篇民族
  • 1篇当代小说
  • 1篇当代小说家
  • 1篇刀具
  • 1篇地方小曲
  • 1篇调查法
  • 1篇东方艺术
  • 1篇对话体
  • 1篇言说
  • 1篇言说方式
  • 1篇艺术种类
  • 1篇人类学
  • 1篇认同感
  • 1篇撒叶儿嗬
  • 1篇萨义德
  • 1篇摄影

机构

  • 14篇三峡大学

作者

  • 14篇余锐
  • 1篇周箐
  • 1篇汪笑楠
  • 1篇赵静
  • 1篇李文斌
  • 1篇殷柯
  • 1篇乔秀玲

传媒

  • 2篇湖北民族学院...
  • 2篇三峡大学学报...
  • 2篇三峡文化研究
  • 1篇音乐创作
  • 1篇歌海
  • 1篇装饰
  • 1篇云梦学刊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人民论坛(中...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村镇空心化背景下鄂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发展设计研究——以小茅坡营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鄂西地区现存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但其保存现状堪忧。本文立足于村镇空心化的研究背景,对鄂西少数民族村镇现状、民居与文化的内在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点,以小茅坡营作为具体案例,对鄂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的发展进行设计研究。
余锐马腾飞
关键词:少数民族空心化传统民居
黑格尔论东方艺术中的“泛神主义”被引量:1
2010年
黑格尔首先通过对泛神主义的哲学意义的考察,表明了其内涵是神泛存于世界万物之中,世界万物都是神性的体现,它作为一种宗教思想源起于东方,它在艺术领域里突出体现在东方的诗歌艺术中。
余锐
关键词:黑格尔东方艺术
生态文明视域中女娲神话的新内涵被引量:1
2009年
生态学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股学术思潮,它把外部环境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围,以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明的重新思考引起世人的广泛注意。东方文化系统中的某些观念与其不谋而合,甚至在远古神话传说当中也有这种思想的萌芽。本文尝试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挖掘女娲神话的内涵。
李文斌余锐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文明观女娲神话
黑格尔论象征和象征型艺术被引量:1
2011年
黑格尔对象征和象征型艺术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其内容包括"意义"和"形象"这两个构成要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象征的特点就是双关。象征型艺术是由于作为内容的自由意志的不完善,因而也就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表现方式,而只能采取象征的方式,它是艺术发展史中最初的艺术类型。
余锐
关键词:黑格尔
论人类学田野调查法视阈下的民俗摄影——以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丧仪为例
2016年
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在揭示、探究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民俗摄影关涉如何运用田野调查法来理解、掌握拍摄对象这一问题。关于民俗摄影的创作与研究,可以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丧仪为具体观照对象,重点阐释其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民俗摄影中宗教题材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说明田野调查法对民俗摄影在场景选择、主题把握、意义昭示等方面的助推作用,以促进民俗摄影作品在影像记录和审美创作上的统一。
袁立钧余锐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摄影田野调查
论黑格尔与萨义德的“东方文化观”被引量:1
2011年
黑格尔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辩证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其自我否定以及历史和逻辑一致的立场使得他的观点具有内在合理性并有发展、改造的空间。萨义德的东方文化观建立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之上,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但过分强调反本质主义的普适性则使得他的观点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余锐
关键词:黑格尔萨义德
工艺品(巴楚刀具)
1.本外观设计的产品名称为:工艺品(巴楚刀具)。;2.本外观设计是用于摆设观赏。;3.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为设计1主视图。;4.本外观设计的设计1后视图与设计1主视图对称、设计2后视图与设计2主视图对称、设计3后视图与...
余锐殷柯汪笑楠易夏媛康鹤
文献传递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转换
2008年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生态的文明古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应地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热潮,诸多濒危文化传统在这一工程的推动下得以立项保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
余锐
关键词:现代性转换传统戏剧文化工业文化认同感文化模式文化构成
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中的名物关系研究——以“椎髻”与少数民族发式特征为例
2013年
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考察往往涉及实物与文献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常常会因文献词汇的模糊性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述上的偏差,对"椎髻"一词的使用就属于上述偏差中较典型的一种。古文献中常见的"椎髻"一词被大量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绘的语境中,后人在考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时候,由于其具体样式并不十分明确,往往会根据"椎髻"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地域归属作为当下同一区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依据。但"椎髻"一词在汉统文化语境中的语义重心在于指代异族文化,这种指代背后的参照系就是汉统文化礼仪中的"冠礼"。因此,"椎髻"就并非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的专属特指。
余锐
关键词:冠礼少数民族
地方童谣的文化联结功能被引量:3
2012年
地方童谣是区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童谣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内化为接受者的乡土文化意识,这种童谣的文化联结就能体现在:第一,名物风土的习得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感知、熟悉风土人情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感;第二,礼俗社会的熏染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制度层面得以学习、掌握乡土氛围的行为规范与伦理秩序;第三,审美意蕴的酝酿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精神层面得以接触、形成并强化乡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我以及族属文化的审美观照。
余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