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康
- 作品数:55 被引量:254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在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应用被引量:2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52%),女12例(48%),入院时年龄10h至20d,出生体质量为1600~3800(平均2920)g,手术日龄为1~58(平均7)d。患儿闭锁近端肠管和闭锁远端肠管直径之比均〉4,其中高位空肠闭锁11例(44%);闭锁DIb型3例(12%),闭锁Ⅳ型7例(28%);合并复杂型胎粪性腹膜炎14例(56%);再次手术3例(12%)。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3(1.2~4.5)h,中位术中出血量3.5(1~18)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其中胆汁淤积征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肠梗阻1例。术后1例患儿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治疗无效于术后6d死亡,病死率为4%(1/25);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中位数为11d,平均11(5~20)d;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5d,平均21(5~68)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25(12~81)d。23例患儿已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造口术后出院时3例(13.0%)患儿体质量Z评分正常,20例(87.O%)低于正常范围;随访至造口关闭入院时,19例(82.6%)体质量Z评分正常,4例(17.4%)低于正常范围。23例患儿中9例(3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出院时3例(13.0%)正常,造口关闭入院时22例(95.7%)恢复正常。结论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安全可行。对患儿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 张红钟微孙静何秋明王勇李乐余家康王哲叶志华唐凯琳夏慧敏
- 关键词:肠吻合术先天性小肠闭锁
- 不同剂量脂肪乳剂全胃肠外营养对儿童术后一周内免疫功能的影响
- 1995年
- 对63例创伤儿童进行了随机性、前瞻性研究以期了解不同剂量脂肪乳剂全胃肠外营养(TPN)对创伤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按随机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1例),低脂TPN组(22例),高脂TPN组(20例),7天为一研究期。结果表明儿童术后1周应用不同脂肪乳剂含量的TPN营养支持后有助于免疫功能的恢复。对TPN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因素也作了探讨。
- 夏慧敏伍连康关克涛容文星李成昌潘韶芳朱德力刘丽余家康
- 关键词:脂肪乳剂免疫儿童临床营养学
- 小儿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的治疗对策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的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提出最佳的方法。方法 :对本院 1999-2 0 0 3年 40 9例小儿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结果 :患儿的平均年龄是 7 48岁 ,误诊率是0 49% ,就诊三大症状为腹痛、发热及呕吐。阑尾穿孔率是 12 9% ,穿孔患儿起病至手术平均时间为 2 82d ,穿孔的平均年龄是 6 17岁 ,穿孔阑尾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类型阑尾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利用超声检查提高阑尾炎的早期确诊率 ,减少穿孔的发生 ;尽早确诊阑尾炎后尽快手术治疗 ,术中原则上不放置引流管 ,术后静脉使用联合抗生素 。
- 邹焱夏慧敏李瑞琼王浩然余家康唐志贤
- 关键词:小儿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急腹症并发症
- 新生儿肠穿孔危重评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对新生儿肠穿孔进行危重评分与预后分析,探讨新生儿肠穿孔危重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7年治疗的90例新生儿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7分制评分系统对术前患儿病情进行危重评分,并结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危重评分值高的患儿病死率较高;早产儿病情重,危重评分值高,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出生体重、手术方式及肠穿孔部位对预后影响不大。结论出生时是否足月、合并感染及内环境是否稳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马力钟微余家康伏雯夏慧敏
- 关键词:肠穿孔预后
- 小儿肠系膜裂孔疝5例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小儿肠系膜裂孔疝少见,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常见症状为腹痛,一旦急性发作常出现肠梗阻,需开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2000年1月~2002年9月我院收治5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王勇余家康朱德力
- 腹腔镜下个体化处置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根据疝内环口的分型个体化处置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收治的1021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41例根据疝内环口分型在腹腔镜下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单纯内环结扎术、双重内环结扎术、双重高位结扎加缝脐内侧韧带)进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余380例行腹腔镜下内环口双重结扎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过术后1年随访观察,发现对照组有6例复发,而研究组只有1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据患者内环口的分型个体化处置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 莫智峰何汉忠张焯荣余家康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
- 第六届全国新生儿外科学术研讨会纪要
- 2007年
- 第六届全国新生儿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3~5日在广州市广东大厦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广东、新疆、沈阳、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的118位正式代表和25位旁听代表参加了学术会议,共有36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代表们就先天性畸形产前诊断、膈疝的实验室研究、新生儿巨结肠的诊断,长段型食管闭锁的治疗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体现了我国新生儿外科的水平和发展方向。现将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 钟微余家康夏慧敏
- 关键词:新生儿外科学术
- 新生儿胃穿孔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穿孔发病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 30例胃穿孔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手术 2 8例 ,术后死亡 12例 ,预后与有无合并畸形及并发症有关。结论 :新生儿胃穿孔病情凶险 ,预后与有无并发畸形及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早期诊断及及时手术 ,减少并发症发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邓志坚邱江钟微潘韶芳余家康夏慧敏
- 关键词:胃溃疡胃穿孔新生儿外科手术
- 先天性膈疝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肺发育不良中肺动脉高压(D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量化指标,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CDH胎肺中的表达及在CDH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VEGF和CDH肺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Nitrofen诱导CDH模型胎鼠并分组:Dex组予以产前Dex治疗,CDH组未给予Dex,另取正常胎鼠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学测量、肺蛋白含量检测等方法,测定出平均肺泡面积、平均肺泡间隔厚度、每高倍视野肺血管数、动脉中膜厚度占外径比(MT%)、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比(WA%)、管腔面积占血管总面积比(LA%)、左肺与体重比、左肺蛋白含量与体重比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胎肺中VEGF的表达及相对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H组胎肺显著发育不良,包括肺微小动脉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每高倍视野肺血管数减少、MT%增大、WA%增大,LA%减小(均P〈0.05);另外VEGF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CDH组相比,Dex组胎肺发育明显改善,表现为每高倍视野肺血管数增加、动脉中膜厚度占外径比减小、管腔面积占血管总面积比增大(均P〈0.05);但VEGF mRNA及蛋白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VEGF在CDH胎肺中的表达增高可能是CDH肺发育不良形成机制之一;产前地塞米松治疗可明显改善肺微小动脉结构异常及肺发育不良,但未发现对VEGF的表达有影响,提示Dex可能并非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而发挥改善肺动脉高压及肺发育不良的作用。
- 余家康何秋明肖尚杰钟微夏慧敏
- 关键词:高血压肺性
- 维甲酸致胎鼠骨骼畸形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利用维甲酸胎鼠模型,观察其骨骼畸形出现的情况,探讨骨骼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于孕期第10天经胃管给SD母鼠注入125 mg/kg体重全反式维甲酸,对照组仅予载体溶液。分娩前24 h剖腹取出胎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随机各取20只和10只胎鼠去除软组织,行骨软骨双重染色法,显微镜观察骨骼情况。结果实验组胎鼠体重(4.294±0.670)g与对照组(4.743±0.542)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骨骼畸形。维甲酸组有18只(90%)胎鼠可见明显的全身骨骼畸形,最常见的畸形分别是长骨畸形(80%)、腕掌跗跖骨缺如(80%)、胸廓外形异常(80%)、椎体畸形(75%)、骨盆畸形(70)和脊椎裂(65%)。结论维甲酸有较强的胎鼠骨骼致畸作用,这种作用是多部位的。维甲酸大鼠是研究骨骼先天性畸形的实用工具模型。
- 余家康夏慧敏Juan A Tovar
- 关键词:维甲酸骨骼畸形脊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