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明武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硫基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抗血小板
  • 2篇抗血小板聚集
  • 2篇活性
  • 2篇氨基
  • 1篇血小板凝聚
  • 1篇取代氨基
  • 1篇嘌呤
  • 1篇烷硫基
  • 1篇烷氧基
  • 1篇腺苷
  • 1篇抗血小板聚集...
  • 1篇抗血小板凝聚
  • 1篇活性研究
  • 1篇甲硫基

机构

  • 3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杜洪光
  • 3篇于明武
  • 2篇李顺来
  • 1篇王永安
  • 1篇王子健
  • 1篇萨德
  • 1篇王帅
  • 1篇魏永吉
  • 1篇骆媛

传媒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有机化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6-烷氨基-2-乙硫基嘌呤核苷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以鸟苷(1)为原料,与乙酸酐经过糖环羟基保护反应,得到2',3',5'-三-O-乙酰基鸟苷(2);2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2-氨基-6-对甲苯磺酰氧基嘌呤(3);3与亚硝酸异戊酯和二乙基二硫醚反应,得到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6-对甲苯磺酰氧基-2-乙硫基嘌呤(4);4经过胺解和脱糖环羟基保护反应得到10个未见报道的6-烷氨基-2-乙硫基嘌呤核苷化合物(5).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进行了表征,并对它们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对抗血小板聚集显示一定的活性.
王子健李顺来于明武骆媛王帅王永安杜洪光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6-烷氧基-2-甲硫基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2012年
6-烷氧基-2-烷硫基嘌呤是一类潜在的具有生理功能和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本文以2-氨基-6-氯嘌呤(1)为原料,与烯丙基溴反应得9-烯丙基-2-氨基-6-氯嘌呤(2);随后和醇钠反应,合成相应的6-位芳香亲核取代产物(3);再进一步与亚硝酸异戊酯和二甲二硫醚发生重氮-烷硫化反应,生成9-烯丙基-6-烷氧基-2-甲硫基嘌呤(4);最后经硼氢化-氧化反应可得9-(3-和2-羟基丙基)-6-烷氧基-2-甲硫基嘌呤化合物(5和6)。经过4步反应,共合成了13种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等表征确证。
萨德于明武杜洪光
关键词:嘌呤
6-取代氨基-2-烷硫基腺苷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凝聚活性被引量:1
2013年
以鸟苷(1)为原料,经过糖环保护得到2',3',5'-三-O-乙酰基鸟嘌呤核苷(2),化合物2与三氯氧磷反应得到2-氨基-6-氯-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基)嘌呤(3),化合物3经重氮化后再与二烷基二硫醚反应得到2-烷硫基-6-氯-9-(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基)嘌呤(4a^4d),化合物4a^4d与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后,脱去糖环保护得到12个新型的6-取代氨基-2-烷硫基腺苷化合物(5a^5l).采用1H NMR,13C NMR,IR和高分辨质谱(HRMS)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测试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5a^5l仍具有一定的抗凝活性,其中,6-(3-苯基丙基)氨基-2-丙硫基腺苷(5d)活性最为显著,抑制率可达90.2%.
魏永吉李顺来于明武杜洪光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