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爱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析与危险因素。方法将85例行急诊手术的急性肠梗阻患者根据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22)和非感染组(n=63)。分析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2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26株细菌,革兰阳性菌占42.31%,革兰阴性菌占57.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切口类型Ⅲ型、手术时间≥120 min、患有糖尿病、左半结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急诊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常见,年龄≥60岁、Ⅲ型切口、手术时间≥120 min及患有糖尿病、左半结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急诊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 寨旭张美艳黄婉丁新爱裴红红
-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切口感染病原学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降钙素原、血清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9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降钙素原(PCT)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分为感染组46例和非感染组52例。分析ICAM-1、PCT、CRP在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ICAM-1、PCT、CRP及Ranson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CAM-1、PCT、CRP与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r=0.251、0.223、0.270,P<0.05)。联合检测诊断效能高于ICAM-1、PCT、CRP单独检测(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准确度显著高于ICAM-1、PCT、CRP单独检测(P<0.05)。结论 ICAM-1、PCT、CRP在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中均升高,均与Ranson水平密切相关,且三者联合检测诊断准确度显著增高,可作为诊断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重要指标。
- 党晓燕丁新爱孙媛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细胞间黏附分子-1降钙素原
- 基于胜任力模式的“注册前住院医师”分类分层规范化培训浅析被引量:9
- 2018年
- "注册前住院医师"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特殊参培人群,其执业资质应得到认证,并以此来调动其积极性,充分锻炼和提高其临床能力;"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是缩短住院医师现况与临床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的可行方法,尝试该种模式对"注册前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可使其在掌握和提高医学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同时具备更高层次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合格的岗位胜任力。
- 杨妮周阳丁新爱张丽党旭升张正良
- 关键词:胜任力
- NT-proBNP、血小板及胆固醇水平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N末端前体脑尿钠肽(NT-proBNP)、血小板及胆固醇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脓毒症43例,其中轻度脓毒症23例纳入轻度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20例纳入重度脓毒症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脓毒症22例作为对照组。于入院后1、3、5 d分别检测3组NT-proBNP、血小板及胆固醇水平。结果入院后1 d轻度及重度脓毒症组NT-proBNP分别为(1086±569)μg/L和(2707±745)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小板分别为(112±10)×109/L和(65±13)×109/L,胆固醇分别为(3.55±0.50)mmol/L,(2.17±0.57)mmol/L,均低于对照组(125±26)×109/L及(3.88±0.5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入院后1 d与轻度脓毒症组比较,重度脓毒症组NT-proBNP明显增高,血小板及胆固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各检测时间点,重度脓毒症组3项指标变化与预后明显相关,随病程延长,该组死亡患者NT-proBNP水平逐步升高,血小板、胆固醇水平逐步降低;而存活患者则NT-proBNP水平逐步减低,血小板、胆固醇水平逐步回升,且呈时间依赖性,与入院后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胆固醇及血小板可作为脓毒症严重程度评价及预后预测的因子。
- 党晓燕秦勇丁新爱井晓娜赵晓静李满祥王小闯
- 关键词:脓毒症血小板胆固醇
- 儿茶素靶向磷酸二酯酶缓解大鼠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PEDs)抑制剂儿茶素缓解大鼠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采用酶抑制动力学方法,研究儿茶素对PEDs的抑制作用和抑制动力学。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0.05、0.2、0.4 mmol/L)儿茶素治疗组,模型组应用阿霉素制备心力衰竭动物模型,不同剂量儿茶素治疗组在造模前给予儿茶素处理。观察5组心肌细胞凋亡率、血流动力学和血清心钠肽(ANP)、脑钠肽(BNP)水平。结果儿茶素对PDEs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63±0.01)mmol/L,随着儿茶素浓度的增加,其对PDEs的延滞时间逐步升高;其抑制作用类型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不同剂量儿茶素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中心静脉压(CVP)和右心室收缩压(RVSP)高于对照组,右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度(RV dp/dt_(max)),平均主动脉压(MAP)和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变化速度(LV dp/dt_(max))均低于对照组,0.2、0.4 mmol/L儿茶素组CVP、RVSP低于模型组,RV dp/dt_(max)、MAP、LV dp/dt_(max)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ANP、BNP含量高于对照组,儿茶素不同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儿茶素能够通过竞争PEDs的活性位点,使PEDs的催化活性降低而产生催化延迟效应,最终起到缓解心力衰竭的作用。
- 万林张瑞张丽丁新爱
- 关键词:儿茶素磷酸二酯酶心力衰竭
-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影响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多发伤合并休克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在液体复苏前和液体复苏3 h后抽取两组外周血检测比较血清乳酸、p H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相关炎性因子mRNA水平,并统计比较两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血清乳酸、p H值、PT、APTT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h后,观察组血清乳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 H值接近正常水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外周血TNF-α、IL-6及IL-1β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 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可明显改善血液酸度及凝血功能,缓解炎症反应,降低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 万林张瑞张丽丁新爱
- 关键词:多处创伤
- 一种急诊室用手术床快速对接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急诊室用手术床快速对接装置,包括医疗床和卡合机构,其中卡合机构包括有连接杆、底座、拨盘、顶盖、转轴、复位弹簧、从动齿轮、卡块和主动齿,所述医疗床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床座,所述床座的一侧卡合连接有对接座,所述...
- 丁新爱
- 危重患者翻身床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危重患者翻身床,包括床体、翻身板、步进电机、电动推杆、固定筒、活塞、固定套、气囊垫、连接管,该危重患者翻身床,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通过使用该装置,不仅能够对卧床患者进行左右翻身,降低了患者褥疮的形成,此外...
- 张亚茹刘俊王维毕晓菊景晓娜丁新爱
- 文献传递
- 巧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帽
- 2007年
- 柏玲缪菲丁新爱
- 关键词:一次性注射器头帽洗胃机洗胃管中毒病人
- 超声及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染的安全性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超声及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染的安全性。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按超声辐照时长及所加入的微泡剂量分组,超声辐照后分别培养24h及48h,应用台盼蓝拒染法进行细胞计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超声辐照含有不同微泡剂量的细胞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形态。结果:不同辐照时长组经超声辐照后培养24h,10min、15min、30min组细胞计数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培养48h,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微泡剂量组经超声辐照5min后培养24h,200μl、500μl组细胞计数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培养48h,500μl组细胞计数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可见超声辐照后细胞膜完整性变差,继续培养24h后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超声辐照+微泡对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胞膜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但这些作用在超声辐照时长不超过5min及微泡剂量不超过100μl时是轻微、可逆的。超声及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染是相对安全的。
- 潘龙飞李丽君余蕾丁新爱殷美静
- 关键词:微泡超声转基因转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