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会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75 H指数:5 供职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艺术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将解构进行到底——解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被引量:2 2010年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哲学科幻电影。影片由始至终贯彻了解构大师德里达的思想,挑战了人们关于生物学、宗教、历史、人性等方面的常识,提出了世界存在的其他可能性,并告诫人们时刻保持思想开放方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楼育萍 黎会华关键词:解构 科幻 暴力·爱情·历史——评厄德里克的小说《鸽灾》 被引量:6 2010年 1969年,基奥瓦印第安人N.斯科特·莫马戴(Scott Momaday)的小说《黎明之屋》(House Made of Dawn,1968)获普利策文学奖,拉开了“美国本土文艺复兴”的序幕。随后,詹姆士·韦尔奇、杰拉德·维兹诺、莱斯利·西尔科、西蒙·欧提兹、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1954-)等为代表的一批印第安裔杰出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黎会华关键词:小说 爱情 暴力 印第安人 文艺复兴 解构菲勒斯中心:构建新型女性主义主体——《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阅读 被引量:21 2004年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写作的政治性,本文运用该理论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女性题材小说《金色笔记》,从多角度揭露菲勒斯中心文化对女性的统治与压抑,即女性痛苦的根源是父权制中心文化;其次分析莱辛在其文本创作中如何构建颠覆策略,质疑并消解构成菲勒斯中心文化的形而上学的父权制二元对立思想体系,进而解构菲勒斯中心,并向构建新型女性主义主体迈进。 黎会华关键词:《金色笔记》 女性主义 父权制 小说 从《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被引量:17 2003年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因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黎会华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女性人物塑造 莎士比亚 女权主义 历史事件与小历史书写——解读路易丝·厄德里克的《鸽灾》 被引量:6 2011年 当代美国著名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08年推出的新作《鸽灾》,书写了发生在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交融的百年历史。本文在分析厄德里克书写历史的策略和建构历史叙事手段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作者如何通过重构被主流社会贬抑或忽略的小历史,使被边缘化的奥吉布瓦人获得有效的话语权,并对抗欧裔美国人所谓的单一进步史。小说的小历史书写反映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意识和修正主义的编史观。 黎会华关键词:叙事手段 种族主义 殖民主义 婚姻的智力游戏——评厄德里克的《捉影游戏》 2011年 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1954~)是少数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当代印第安裔作家之一。她多产,几乎平均每两三年就有新作问世,且部部叫好;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历史、文化、身份、爱情和婚姻等,都是她作品常常探讨的主题。 黎会华 郭英剑关键词:智力游戏 婚姻 作品题材 作家 解读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的复调性 被引量:1 2009年 俄国学者巴赫金继承了形式主义的传统,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肯定了具有多种声音的"复调式小说"。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的三个层面,即"限知视角"下的众人"对话"、共时话语中自我矛盾的"对话"和文本结构的"对话",重新解读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后得出:各部分之间的"对话"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胡梦蝶 黎会华 王卫新关键词:福克纳 《干旱的九月》 巴赫金 复调 论水仙花《春香夫人及其他作品》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建构 被引量:3 2012年 水仙花是评论界公认的北美亚裔文学的先驱。作为欧亚混血作家,水仙花不仅洞察到了其时代的种族问题,而且在其文本创作中致力于消除种族偏见和歧视,倡导建立一个种族平等与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本文结合水仙花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排他性区别的思维模式的解构和包容性区别的思维模式的建构两个方面,探讨水仙花在其作品中构建的"人性归一"的大同社会理想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指出水仙花构想的"大同"理想社会是以"人性归一"的理念为核心、以"世界一家人"为形式的乌托邦"理想世界"。 黎会华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儿童文学创作——兼评《桦树皮小屋》四部曲 被引量:1 2013年 2012年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喜获丰收的一年。9月她出版了儿童小说《桦树皮小屋》系列第四部《齐克迪》(Chickadee),10月出版长篇小说《圆屋》(The Round House),11月,《圆屋》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作为具有国际声誉的美国当代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这个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近年来,国内对她的研究不断升温。她的许多作品成为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选题。但是,无论是评介性文章,还是硕博论文的选题,人们的目光仅仅聚焦于她的长篇小说,对她的.儿童小说,无论是介绍,抑或是研究,几乎都是空白。 黎会华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 桦树皮 部曲 当代作家 博士论文 斯科特·斯洛维克与中国访问学者的对话 被引量:1 2015年 一斯洛维克:欢迎来到爱达荷州的莫斯科小镇!一直期待你们的到来。我在过去多次访问中国期间已经与在座的三位相识。各位都还记得我们相识的历程吧?刘蓓:记忆犹新啊。我们第一次见面是2006年的7月,南京的夏天,那几天特别闷热。南京师大的韦清琦老师邀请您来讲学,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我和北京的宋丽丽老师。 斯科特.斯洛维克 刘蓓 朱利华 黎会华关键词:生态批评 斯科特 英语系 环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