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湘兰

作品数:25 被引量:181H指数:8
供职机构: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7篇红壤
  • 16篇土壤
  • 16篇赤红壤
  • 15篇水分
  • 14篇亚热带
  • 14篇南亚热带
  • 11篇土壤水
  • 11篇土壤水分
  • 11篇丘陵赤红壤
  • 8篇亚热带丘陵
  • 8篇水分循环
  • 8篇南亚热带丘陵
  • 7篇土壤水分循环
  • 5篇有效性
  • 4篇蒸散
  • 4篇蒸散量
  • 3篇农业
  • 3篇坡地
  • 3篇贮水
  • 3篇贮水量

机构

  • 25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25篇黄湘兰
  • 23篇郭庆荣
  • 22篇钟继洪
  • 21篇谭军
  • 20篇骆伯胜
  • 17篇张秉刚
  • 9篇卓慕宁
  • 3篇廖新荣
  • 3篇廖观荣
  • 3篇李淑仪
  • 3篇蓝佩玲
  • 2篇高淑涛
  • 2篇詹振寿
  • 1篇林兰稳
  • 1篇潘超美
  • 1篇郭治兴
  • 1篇卢普相
  • 1篇邱桥姐

传媒

  • 10篇热带亚热带土...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科学
  • 2篇土壤侵蚀与水...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土壤与环境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3篇1998
  • 3篇199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变化及其机理被引量:1
1998年
对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地带性自然植被下丘陵赤红壤比较,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下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变劣,表现在导水性降低,120min饱和渗水量减少,自然赤红壤比耕型赤红壤的减幅大;持水能力下降,在同样吸水力下,土壤持水量较少;供水能力下降,在同样吸力段,表土释放的水量较少;亚表土在低吸力段释放水量较少。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贫瘠化,特别是贫有机质化,是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能降低的主要内在因素。
钟继洪骆伯胜谭军郭庆荣黄湘兰卓慕宁
关键词:丘陵赤红壤导水性自然植被人工植被次生植被持水性能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Ⅰ.赤红壤水库容及其有效性被引量:6
1998年
阐述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台地赤红壤总库容、贮水库容、通透库容的占有情况。探讨了水库容的有效性以及不同利用方式的赤红壤有效水库容与无效水库容的差异,并对影响赤红壤水分有效性的因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红壤贮水库容小,尤其是有效水库容小;赤红壤水分有效性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相关。
张秉刚骆伯胜谭军钟继洪郭庆荣黄湘兰
关键词:赤红壤水分循环南亚热带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Ⅱ.丘陵赤红壤水分循环动态特征被引量:3
1998年
根据定位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水分循环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贮水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雨季(4~9月)土壤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个别月甚至超过贮水库容量。但旱季月土壤贮水量低,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80%,需要补充水分才能及时满足植物所需的水分。
张秉刚钟继洪骆伯胜谭军郭庆荣黄湘兰
关键词:水分循环动态特征贮水量赤红壤土壤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Ⅲ.降雨入渗与地表径流被引量:3
1998年
南亚热带高温多雨,年降雨量大而分布不均,台风雨季节降雨强度大,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80%以上,因而大大地增加了降雨所引起的地表径流,径流也主要集中在多雨季节,特别是在5~8月,占全年降雨径流量的90%左右,形成了南亚热带坡地独特的地表径流特征.南亚热带的降雨入渗对表土层的影响较大,在暴雨过程中,0~30cm土层水分易产生饱和,因而易产生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分入渗.这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骆伯胜张秉刚钟继洪谭军郭庆荣黄湘兰
关键词:土壤水分循环有效性南亚热带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Ⅴ.丘陵土壤蒸散量的估算被引量:1
1998年
根据系统实测资料,利用根层土壤水的变化量,按水量平衡公式反算求得观测年、季及旱月的土壤蒸散量.以三年平均及旱年土壤吸入水量减去蒸散量的结果显示,两个观测试区0~100cm土层蒸散量大于吸入水量;若以月平均计,则每月蒸散量大于土壤吸入水量3.84~8.60mm,土壤水的吸入略小于消耗,一年内土壤水量接近平衡.
张秉刚骆伯胜钟继洪郭庆荣谭军黄湘兰
关键词:土壤水分循环有效性水分平衡蒸散量
VA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57
2000年
用两种不同的VA菌根真菌 Glomus mosseae 和 Glomus caledonium 接种玉米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株均能侵染玉米,促进玉米生长,其中以Glomus caledonium 的侵染率和作用较为明显。接种后,根区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明显增加,但真菌的数量则稍有下降。此外,菌根的形成也改善了根区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为下一造作物的生长积累了养分基础。
潘超美郭庆荣邱桥姐黄湘兰
关键词:VA菌根真菌玉米微生态环境根际土壤
丘陵赤红壤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计算模型被引量:1
2003年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蒸散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月蒸散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 10 .80~ 15 .41倍 ,湿季期 ( 3~ 9月 ) ,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77% ,旱季期 ( 10月~次年 2月 ) ,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 2 3 % .揭示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年降雨总量、3~ 9月的降雨量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 ,而 10月~次年 2月的降雨量不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 ,蒸散将消耗土壤水库贮水的规律 .以修正的彭曼公式为基础 ,建立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计算模型 .通过试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证明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程度是非常满意的 .
郭庆荣张秉刚钟继洪谭军骆伯胜黄湘兰
关键词:丘陵赤红壤蒸散量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Ⅵ.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能量的变化及其分布规律被引量:5
1998年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基质势的年度变化特征说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存在明显的湿季和旱季.果树叶水势随土壤基质势、大气水势、气温及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荔枝、龙眼叶水势的变化比芒果叶水势的变化大.以荔枝、芒果和龙眼作为供试植物,水分从土壤到达植物根表皮、进入根系并通过植物茎到达叶片,其能量降低分别约为0.9063~1.7428、0.2818~0.6979和0.2904~1.8707MPa;水分从叶部汽化扩散到大气中,其能量降低分别达15.1491~57.3669、15.4491~58.4036和14.5824~56.9536MPa,说明水流在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节上。
郭庆荣张秉刚钟继洪黄湘兰骆伯胜谭军
关键词:土壤水分循环有效性南亚热带赤红壤果树
南亚热带丘陵土壤水分循环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Ⅶ.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水流阻力的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1998年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运用水流的电模拟原理,定且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荔枝、芒果和龙眼)-大气连续体中水流阻力各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连续体中的水流阻力主要分布于从叶气孔腔到大气的扩散过程,荔枝、芒果、龙眼叶-气系统的水流阻力Rla占连续体水流总阻力Rsa的比例分别为93.65%~98.03、95.68%~99.03%、90.13%~98.71%;果树植株体的水流阻力Rp居其次,占Rsa的比例分别为1.97%~6.35%、0.97%~4.32%、0.08%~9.87%:土壤阻力Rs最小,占Rsa的比例小到可忽略不计,故叶-气系统的水流阻力是决定连缤体中水流速率的重要因素.
郭庆荣张秉刚钟继洪黄湘兰骆伯胜谭军
关键词:亚热带赤红壤果树土壤水分循环
南亚热带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5
1998年
根据定位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山地常绿森林区、丘陵旱作区和平原水稻区多种土壤的温度变化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低山常绿森林区温度的三维空间差异比丘陵区、平原区大,丘陵区又比平原区大;南亚热带林区的气温、地表温、30cm土温比中亚热带的高,比热带的低:南亚热带林区的谷地气温高于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地表温低于针叶林而高于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20m土温低于针叶林、混交林而高于阔叶林;在气温一致的丘陵区栽植植物不同,其地表温、土温略有差异;在平原水稻土区,年气温、地表温、20cm土温差异不大,但30cm以下土温渐显差异;不同地貌单元的气温、地表温和土温的年际差异、年平均温度、各月及0~12~24时的温度动态变化各具特征。根据气温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拟把气温>22℃的4~10月称热季、气温<22℃的1~3月及11~12月称作凉季。可因地制宜,根据气温和土温的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关系,采取措施调节温度,以利于作物生长。
张秉刚骆伯胜卓慕宁黄湘兰
关键词:土壤温度南亚热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