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海波

作品数:1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宗教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学
  • 2篇世俗化
  • 2篇互联
  • 2篇互联网
  • 2篇基督
  • 2篇基督教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信教
  • 1篇新兴宗教
  • 1篇信教
  • 1篇信仰
  • 1篇英法
  • 1篇争议性
  • 1篇中国宗教
  • 1篇儒学
  • 1篇散布
  • 1篇上海基督教青...
  • 1篇社会公益

机构

  • 1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11篇黄海波

传媒

  • 3篇宗教社会学
  • 2篇世界宗教文化
  • 2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力与平衡:略论英法两国国内穆斯林政策的调整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一文化传统以及穆斯林族群的特征,文章对两国长期以来分别采取"多元文化模式"与"彻底世俗主义的共和模式"来处理穆斯林族群的认同与融合问题做了分析,作者认为近年来,应对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两国均在坚持原有基本模式的前提下,政策实施重点从偏向法律调节与社会自理调整为加大国家直接干预力度,强调三者合力与平衡。
黄海波
互联网宗教的“复兴神话”及其祛魅被引量:2
2022年
互联网与宗教的叠加在短短三十余年里呈现出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态势,并产生了互联网刺激宗教复兴的“神话”。这个“神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其它相关问题的判断。然而真实情况是:①宗教并无利用互联网扩张之天然能力;②欧美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宗教持续衰退;③“百度指数” 表明中国网民对宗教的关注度保持基本稳定,且在近年来逐步下降。以上都打破了这个“神话”,从而推动认知和研究的“祛魅”,有助于对互联网宗教的理性化、法治化、规范化治理,有助于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建立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和互联网宗教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黄海波黑颖
关键词:祛魅
中国经验与本土理论——近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理论热点
2018年
进入21世纪后,宗教社会学在中国迅速发展,并进入密 切结合中国宗教现实进行理论反思的阶段,其中孕育着巨大的理论 创新潜力.世俗化理论、宗教经济学理论、宗教生态论以及儒家的 公民宗教化等,都引发学者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深刻反思既有理 论与扎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未来在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实践模式, 以及当代中国宗教的公共性表达两个重点问题上,或许会有重要的 理论突破.
黄海波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世俗化理论
公民社会中的宗教:罗伯特·伍斯诺的多维分析模式述评
2011年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逐步突破了世俗化理论的桎梏,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考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公民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研究不同,以罗伯特·伍斯诺为代表的一类学者主张对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分析,这些维度主要包括构成公民社会外部压力的政治、经济维度以及体现公民社会内部挑战的多元化与共同体维度。在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上,伍斯诺对作为公民社会要素的宗教在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的角色和结果作了深入分析,中立客观地揭示了宗教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影响。目前,这位重要学者的思想理论,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较完整地介绍伍斯诺的宗教-公民社会理论,可以为当前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理论资源。
黄海波
关键词:宗教公民社会
范式崩溃?世俗化理论再思考——以彼得·伯格的立场转变为线索
2013年
"世俗化理论"曾是思考现代性处境下宗教之存在方式及其发展走向的最为系统的理论,它所蕴涵的真知灼见和理论困境,都对我们有重要启迪。本文以彼得·伯格在世俗化问题上的立场转变为线索,结合西方学界对不同版本世俗化理论之整体逻辑的分析以及若干主要的理论修正,来把握世俗化理论的核心要素、困境及其意义,并对世俗化思想与现代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关系作初步思考。本文强调,二战以后的现代宗教社会学,并非只有"世俗化"与"反世俗化"这两个前后相继的范式,而是存在着具有范式地位的四种理论进路,即规范功能主义进路、社会建构论进路、理性选择进路以及全球化进路。不能认为某个理论进路本身直接就是某种"世俗化理论"。每种进路都有可能作出支持或否定世俗化判断的理论解释。这四种进路对当前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仍然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不能认为一种进路已完全取代了另一种进路。
黄海波
关键词:范式世俗化理论进路
美国宗教社会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专业协会、经验研究与理论自觉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概要分析了支撑美国宗教社会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专业协会的体制保障,扎实的经验研究传统以及不断寻求突破的理论自觉。这对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黄海波
当前西方新兴宗教研究中的三大争议性主题
2011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新兴宗教研究中有三个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并引发激烈争议。一是"洗脑/精神控制"问题,这个问题一度被认为已经解决,但近年来又重新引起关注;二是极端性、破坏性膜拜团体问题,主要涉及对这类团体的界定与预测;三是针对膜拜团体/新兴宗教的公共政策问题,当前,美国与西欧的不同处理方式引起了普遍关注。文章回顾了学界对上述三个突出问题的主要研究及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膜拜团体/新兴宗教研究方面亟需汲取各方面理论资源,加强相关研究。
黄海波
关键词:新兴宗教洗脑公共政策
青年会模式: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公益组织及其特征——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该文总结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简称SYMCA)在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中取得较大成就的三个经验:(1)把握时代脉搏,探索组织定位;(2)持守博爱理念,延伸服务意识;(3)提升专业能力,塑造组织品牌。文章认为,SYMCA创造性地将基督教背景转化为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实际引导功能的组织要素,从而突破了基督教背景所带来的约束,使基督教界的精神、价值与资源获得了在当前环境下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化参与路径,提供了将宗教背景与现代非营利组织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黄海波
关键词: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社会公益事业
散布与聚合:宗教信息在互联网上的结构性特征初探
2023年
宗教信息在互联网上分布的结构性特征,是理解互联网宗教现象及相关概念的基础。在《互联网宗教信息管理办法》生效前,我国互联网宗教信息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在多个维度上均呈现出散布与聚合并存的结构性特征,反映了互联网宗教信息产生、传布的规律。《互联网宗教信息管理办法》生效后将对宗教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发布和传播有更加明晰的规范,但此前的结构性特征仍然可能在新的规范环境中继续呈现。把握这一特征,对有效规范、管理和引导互联网宗教信息有所助益,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黄海波
关键词:结构性特征
大学生信教自我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将来信教可能性的"自我预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宗教兴趣"和"宗教评价"对大学生未来信教自我预期有关键影响,其他各种可能的因素均受这两个要素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应对思路,要从"预防"拓展到"规范"。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尤其是宗教与法律、政治、社会等各层面关系的教育,使大学生都能有意识地在法律框架下理性对待宗教信仰,使他们能够在现代多元宗教环境中,理性、和平地处理信教与不信教、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辨析正信与邪教,正确理解宗教与国家安全、政经社会的关系。
黄海波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