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良兵

作品数:20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新诗
  • 4篇小说
  • 3篇中国新诗
  • 3篇晚明
  • 3篇抗战
  • 3篇记忆
  • 2篇言说
  • 2篇摇滚
  • 2篇摇滚乐
  • 2篇战时
  • 2篇视域
  • 2篇历史记忆
  • 2篇抗战时期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新媒介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形象学

机构

  • 14篇温州大学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温州晚报

作者

  • 18篇鲍良兵
  • 6篇孙良好

传媒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长江文艺评论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创作评谭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美育学刊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化古为今: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章回小说形象再生产——以“亚东本”章回小说的新文学家所撰序言为中心
2016年
自1920年开始,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水浒》《儒林外史》《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十多种"章回小说"。这些章回小说都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活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线的名学者作家所写的新序置于卷首。根据新文本主义的观点,在文本生产的语境下,文本不再是一个由原初作者"意图"主导的固定文本,而是由众多生产者再编码的身份体认。出版新序是这批新文学家将自身思想和现代小说观念"物质化"的重要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序参与小说文本的再生产的同时也塑造着古典"章回小说"的新形象。这些"章回小说"被表彰为白话及"国语"文学的范本、富有独创性的严肃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
鲍良兵
关键词:章回小说序言
“旅行”中的苏俄形象与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以瞿秋白和徐志摩的苏俄游记为中心被引量:4
2016年
作为"后发"的现代国家,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异国"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苏俄,受其影响深远。19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徐志摩的《欧游漫录》是当时介绍苏俄最为重要的文献,曾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对比瞿秋白和徐志摩笔下的苏俄形象,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借助形象学理论和方法,在比较形象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自我主体的差异如何影响"苏俄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本土民族国家道路之间的想象机制。苏俄形象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主体不同的知识分子在进行异邦的深刻体验和"观看及想象"之下所展开的对现代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
鲍良兵孙良好
关键词:瞿秋白形象学
“杨生”晓梦迷“甲骨”——论陈河的《甲骨时光》
2017年
旅加华裔作家陈河着眼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安阳考古和古老的殷墟文明,在时间的回溯和空间的流转中,通过非凡的想象演绎了精彩又意味深长的"甲骨时光"。小说通过充满隐喻的互文结构、古今呼应的"有情历史"和天人感应的现代映射,以杨鸣条和贞人大犬这两个文化守夜人为中心,生动呈现了乱世时空中那段曲折的考古经历和古老神秘的殷商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中国考古学者和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殷商文化的深厚敬意。
孙良好鲍良兵
关键词:天人感应
“暗淡岁月”中的文人传统——以《暮年上娱——叶圣陶、俞平伯通信集》为中心
2015年
《暮年上娱》是俞平伯和叶圣陶在1974年到1985年之间的通信集。这些信件中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国运家事、典籍字画、旧撰新作、庭草砌花,以至宇宙观、人生观,无所不臻,为研究二老晚年生活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活资料。本文试图将其纳入"文学"中国的视野中,考察知识分子在"暗淡岁月"中接续尺牍书写方式对"诗与真"言说空间的开拓,考察作为融传统文人生活、文学知识和精神情趣有机一体的"古典文学"如何重新进入当代生活以及时空转型中的知识分子的城市暮年生活方式的转变。探究在"文革"政治暗影的余绪和新时期"政治生活"中,文人传统的复现如何重构知识分子的城市生活及其意义。
鲍良兵
关键词:俞平伯叶圣陶尺牍古典文学
中国新诗视域中的现代歌诗
新诗发展中,“歌与诗”的分离是个大事,诗人们很少想这个问题,自顾自地写,但诗学应该研究。而当那种“诗与歌的分离”沉淀为文学史式的基本判断,中国新诗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一套自足的方法、问题和框架。这种研究范式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
鲍良兵
关键词:中国新诗摇滚乐
文献传递
抗战时期的“晚明”言说与想象(1931-1945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尤其是面对日益崛起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时刻处于亡国的阴影之下。及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也揭开了中国全民抗战的序幕。面对亡国的现实处境,读书人纷纷将目光投诸于“晚明”,...
鲍良兵
关键词:抗战时期晚明政治文化
由“地方”而“世界”--文学的“温州现象”刍议
2022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以经济改革的探索成为先锋,形成了蜚声中外的“温州模式”。温州人更以商行天下,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而在引人注目的“商名”的掩盖下,温州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中青年作家,包括王手、哲贵、东君、马叙以及从温州走出去的张翎、陈河、吴玄、钟求是等等。新世纪以来,他们的作品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作家》等国内著名刊物上频频发表,并屡屡获奖.
鲍良兵
作为隐微修辞的“晚明”历史记忆——以《古今》杂志的“晚明”书写为中心
2021年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鲍良兵
华人观念、隐逸认同和兄弟异路的幽微表达——周作人1933年致孙福熙手札之释读
2016年
近三十多年来,经过学界几代人的努力,有关周作人的研究不断推进和深化。特别是在史料方面,随着《周作人集外文》《周作人散文全集》《周作人年谱》《周作人研究资料》《闲话周作人》等为代表的资料专集的出版,夯实了周作人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周作人一生笔耕不止、文体驳杂、作品繁多等原因,周氏文章散佚的状况依然存在。
鲍良兵
关键词:释读手札兄弟隐逸周作人研究
讲史偏多言外意:历史的忧惧与现实讽喻——论台静农的历史小说《亡明讲史》被引量:1
2022年
抗战时期,台静农避居江津写作了长篇历史小说《亡明讲史》,以明清王朝鼎革的时空环境为背景,以戏谑的笔调讲述甲申(1644)、乙酉(1645)两年之间的史事:从崇祯帝吊死北京煤山到南京弘光政权崩溃。台静农笔下的“晚明”是一个混杂着浮躁、狡诈、戾气、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的图景。小说深入描写鼎革之际柄国政者的昏聩、外寇的多谋、武将的内斗,尤其是对士大夫自甘堕落沦为帮闲文人时的心态进行了细腻的刻画,高度表彰了史可法的儒家真精神,“借古讽今”的用意亦属明显。
鲍良兵金梦
关键词:戏谑儒家精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