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松

作品数:15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矫治
  • 6篇正畸
  • 6篇口腔
  • 5篇畸形
  • 4篇口腔正畸
  • 3篇牙弓
  • 3篇头影
  • 3篇头影测量
  • 3篇前牙
  • 3篇教学
  • 3篇骨性
  • 3篇拔牙
  • 2篇多曲方丝弓
  • 2篇正畸学
  • 2篇正畸治疗
  • 2篇上颌
  • 2篇双颌前突
  • 2篇前突
  • 2篇磨牙
  • 2篇教学探索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口腔...
  • 7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5篇魏松
  • 4篇傅民魁
  • 2篇施捷
  • 2篇谷岩
  • 1篇周彦恒
  • 1篇许天民
  • 1篇刘怡
  • 1篇晋长伟
  • 1篇王雪东
  • 1篇胡炜
  • 1篇刘伟涛

传媒

  • 5篇口腔正畸学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2016年全...
  • 1篇2018年中...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畸矫治成功15个关键因素被引量:6
2010年
正畸矫治的目标是达到口颌系统功能的平衡,矫治效果的稳定以及牙、颌、面的美观。围绕这3个目标,亚历山大矫正技术的创造者——亚历山大医生提出了"正畸成功的15个关键因素",正畸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关键因素,明确具体的矫治目标,制定相应的矫治方案,选择有效的矫治方法。
魏松
关键词:正畸矫治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八年制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实施
<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八年制口腔正畸学的部分教学课程上,旨在以往形成的成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学形式、手段等的变化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学效率,从而丰富八年制口腔正...
魏松
文献传递
八年制口腔正畸学“错合畸形的检查与诊断”课程情景式讲授法的教学探索
【目的】本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情景式讲授法在八年制口腔正畸学的'错合畸形的检查与诊断'课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关注度、参与性和教学效率,并客观评价情景式讲授法的教学效果。【方法】教师课前对2012级八年制班学生进行口...
魏松施捷
文献传递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3
2000年
目的 通过MEAW技术矫治骨性前牙反 ,研究颌面部硬组织变化 ,以丰富骨性前牙反非手术矫治的方法。方法 骨性前牙反患者七名 ,其中男三人 ,女四人 ,年龄最大为 18岁 ,最小为 12岁 ,平均年龄为 14.5岁。用多曲方丝弓进行矫正 ,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并进行两组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发现 :上下前牙出现代偿性移动 ,下后牙段得到远中竖直 ,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后牙高度得到较好的控制 ,下前牙升高与上前牙建立正常的覆覆盖关系 ,上前牙在较粗的方丝控制下 ,体现出良好的整体向前移动趋势。ANB角减小 ,但减小幅度很小 ,矫治并未改善骨性前牙反的矢状生长型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尚需进行外科矫正。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尚未得到充分控制 ,但平面变平。结论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改善牙齿三维方向的位置 ,可以有效、快速地矫治骨性前牙反。
魏松傅民魁
关键词:矫治骨性前牙反HE多曲方丝弓技术覆HE
矫正成功的13个目标被引量:4
2003年
2003年亚历山大矫正技术国际研讨会于2003年5月1日和2日在美国夏威夷美丽的Kauai岛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完美的矫正效果将创造矫正效率".
魏松
关键词:X线头影测量颌间牵引肌功能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mm,RPE(2.16±1.27)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关键词:上颌后缩
亚历山大矫正技术减数矫治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正技术在拔牙矫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的稳定性.方法选择15例恒牙NFDC5患者(男8例,女7例),开始矫治时间10.3~16.2岁.设计减数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亚历山大矫正技术,对矫治前(T1)、矫治后(T2)及保持结束后平均27.8个月的观察期(T3)内的模型进行测量.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 检验.结果上下尖牙之间的宽度在保持后的回访期内分别减小0.37 mm和0.72 mm,但P>0.05;虽然上、下颌牙弓排列在回访期内分别有0.53 mm和0.98 mm的拥挤,但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内收前牙,矫治后的上、下颌牙弓长度明显减小(P<0.01),在回访期内分别增加0.28 mm和0.05 mm,但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亚历山大矫正技术中矫治器设计及其矫正理念有利于拔牙矫正后的稳定.但长期稳定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魏松傅民魁
关键词:减数矫治第一前磨牙恒牙HE牙弓长度矫治前观察期
浅井保彦博士访问北医
1999年
魏松
关键词:口腔医学摩擦力牙齿移动牙弓形态
佐藤贞雄教授谈骨性Ⅲ类错和开被引量:3
1999年
晋长伟魏松
关键词:口腔医学病因学多曲方丝弓骨性口腔正畸第三磨牙
八年制口腔正畸学“常见错合畸形的矫治”PBL课程的教学探索和客观评估
【研究目的】通过八年制口腔正畸学"常见错合畸形的矫治"PBL课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参与性和教学效率,并客观评价教学效果。【方法】本研究以本班学生为典型病例,由教师提问题,学生课前学习,针对相应问题,课上以PPT...
魏松施捷谷岩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