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红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疟治疗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获得性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疟疾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三大感染性疾病之一。世界疟疾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5亿人患疟疾,100万人以上因其死亡,30多亿人口受其威胁。重复感染是疟疾的突出特征之一,而疟原虫免疫逃避相关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严重阻...
- 马世红
- 关键词:疟疾约氏疟原虫感染获得性免疫应答疟疾疫苗
- 文献传递
- 宿主抵抗疟原虫再感染的免疫相关机制被引量:1
- 2005年
- 宿主免疫应答是抵御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主要因素。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相似,疟原虫再感染现象的存在是其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宿主对疟原虫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足以完全清除疟原虫。宿主难以完全抵抗疟原虫再感染是研制有效抗疟疫苗的障碍。该文主要就宿主抵抗疟原虫再感染的免疫机制作一综述,宿主记忆性CD8+T细胞是控制红前期疟原虫再感染的关键,其产生与维持依赖于CD4+T细胞与IL4的存在;CD4+T细胞直接通过相关细胞因子、间接调节抗体或记忆细胞的产生发挥作用;IgG2a是小鼠抗再感染的保护性抗体,针对间日疟PvMSP119、恶性疟LSAJ和RAP11294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宿主抵抗再感染机制的阐明将为疫苗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 马世红曹雅明
- 关键词:疟疾再感染免疫疟原虫
- 青蒿琥酯治疗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影响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阐明青蒿琥酯治疗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影响。方法DBA/2和BALB/c小鼠经腹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均分为三组:感染后未治疗组、感染第3天和第6天青蒿琥酯治疗组。初次感染痊愈后30天用同种疟原虫再次感染,再感染疟原虫清除后30天进行第三次感染,观察每次感染后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对重复感染的特异性抵抗能力。结果未治疗的自然自愈组和不同时间治疗组的DBA/2小鼠,其再次感染的感染率、原虫血症水平基本相同,第三次感染均未见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除非治疗组BALB/c小鼠于初次感染早期死亡外,不同时间治疗组的BALB/c小鼠再次感染的感染率与虫体血症水平、第三次感染情况与各组DBA/2小鼠也无差异。结论对于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免疫应答能力不同的DBA/2和BALB/c小鼠,青蒿琥酯根治性治疗不影响其特异性免疫的建立和免疫记忆性的维持。
- 阎建忠刘军马世红刘英杰曹雅明
- 关键词:青蒿琥酯约氏疟原虫特异性免疫
- 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巨噬细胞表面吞噬相关分子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为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的脾巨噬细胞发挥吞噬功能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利用Giemsa薄血膜染色,光学显微镜计数红细胞感染率,观察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动态检测脾巨噬细胞表面膜分子CD36、CD64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BA/2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于感染后第7天高达31.87%,约第15天自愈;感染小鼠脾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增强,至第10天吞噬率高达95%,随后维持于高水平;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36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升高,至第10天达到峰值;CD64表达水平于感染后第5天开始升高,随后持续维持于高水平;小鼠血清中抗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开始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果显示,在P.y.17XL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通过表面分子CD36和CD64分别介导的非调理性和调理性吞噬方式杀伤疟原虫,提示巨噬细胞是DBA/2小鼠发挥抗疟保护性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 崔洋刘军吴忆马世红曹雅明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小鼠免疫分子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应答早期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在感染后第0d、3d、4d、5d和6d提取脾细胞应为,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小鼠感染不同时间脾细胞悬液中CD4+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百分含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0和TGFβ1水平。结果DBA/2小鼠的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迅速升高后缓慢下降(P<0.01),CD4+CD25+T细胞数仅在感染后第5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P<0.05),而IL10水平和CD4+T细胞数量都无明显改变。BALB/c小鼠的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后迅速下降(P<0.01),CD4+CD25+T细胞数在感染后第3d开始明显升高,于感染后第5d出现下降(P<0.05),而IL10水平自感染后第3~6d持续维持高水平(P<0.05),CD4+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第6天明显下降(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可能通过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 吴忆刘军冯辉马世红曹雅明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CD4^+CD25^+调节T细胞细胞因子
- 疟疾疗法抗肿瘤效应的实验观察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疟疾疗法对肿瘤生长的拮抗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S180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第2天,实验组小鼠经腹腔感染约氏疟原虫。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确定小鼠的虫体血症水平,以ELISA试剂盒检测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并于瘤细胞接种后第5天开始测量瘤肿块直径。结果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于疟原虫接种后的第3天出现在感染小鼠的外周血中,其脾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于感染后第4天出现显著升高;瘤细胞接种第7天后,疟疗实验组小鼠的瘤肿块直径明显小于单纯瘤细胞接种组。结论约氏疟原虫感染所致的疟疗效应对S180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 刘英杰朱晓彤马世红李季
- 关键词:肿瘤约氏疟原虫
- 抗疟治疗对宿主保护性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宿主保护性免疫建立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氯喹或青蒿琥酯治疗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感染的BALB/c小鼠。待自愈组清除疟原虫后30d,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和致死型)以及伯氏疟原虫再次感染。以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虫体血症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自愈组和各治疗组小鼠于初次感染早期均产生高水平IFN-γ,随之抗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且无明显差异。对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和致死型)再次攻击小鼠均呈完全抵抗,少数出现低水平一过性虫体血症。而异种疟原虫攻击时小鼠全部感染并死亡。结论氯喹或青蒿琥酯不同剂量治疗不影响小鼠保护性免疫的建立和免疫记忆的维持,特异性IgG抗体是宿主抵御再感染主要的免疫效应分子。
- 马世红刘军刘英杰冯辉吴忆曹雅明
- 关键词:药物治疗保护性免疫约氏疟原虫
- CD_4^+T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抵抗型小鼠模型中的作用与地位
- 2006年
- 目的探讨抵抗型小鼠CD4+T细胞在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以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于自愈后30 d、60 d和90 d,分别用同种疟原虫进行再次感染。以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虫体血症水平,采用ELISA法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初次及再感染后第3 d和第10 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NO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初次感染后第3 d,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出现于小鼠的外周血中,且其脾细胞可产生高水平的IFN-γ和NO;感染后10 d,IFN-γ和NO回落至感染前水平,CD4+T细胞百分率有所下降,但特异性IgG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过程中仅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 d和第10d的CD4+T细胞百分率和IFN-γ及NO水平均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而高水平IgG一直持续存在。结论与再次感染相比,约氏疟原虫感染的抵抗型小鼠在初次感染早期可建立更为显著的CD4+Th1型细胞反应。
- 刘军刘英杰马世红吴忆冯辉曹雅明
- 关键词:疟原虫CD4^+T细胞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