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俊

作品数:19 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血管
  • 7篇动脉
  • 6篇心肌
  • 6篇藜芦
  • 6篇介入
  • 6篇白藜芦醇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心血管
  • 5篇内皮
  • 5篇梗死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5篇反应蛋白
  • 4篇蛋白
  • 4篇心血管不良事...
  • 4篇预后
  • 4篇祖细胞
  • 4篇细胞
  • 4篇内皮祖细胞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市血液中...
  • 2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9篇顾俊
  • 16篇张大东
  • 11篇胡伟
  • 11篇陈跃光
  • 9篇肖红兵
  • 7篇余强
  • 7篇金贤
  • 6篇尹桂芝
  • 6篇冯小弟
  • 5篇陈诚军
  • 4篇宋芝萍
  • 4篇范华骅
  • 4篇黄定九
  • 4篇王彬尧
  • 4篇王长谦
  • 3篇聂晓绚
  • 3篇关平
  • 3篇刘旭
  • 2篇何奔
  • 1篇杨晖

传媒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藜芦醇对损伤动脉再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的影响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主动脉内膜剥脱后内皮修复、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对照组(n=15)、小剂量[10 mg/(kg.d)]白藜芦醇组(n=15)和大剂量[50mg/(kg.d)]白藜芦醇组(n=15),术前2周至动物处死期间经灌胃器给药;术后1周、2周分别应用Ⅷ因子检测和伊文思蓝染色评价各组损伤血管内皮修复情况;术后2周、4周采用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价术后1周4、周损伤血管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定;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计数双阳性细胞以评价各组术后1周的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10 mg/(kg.d)白藜芦醇明显促进术后1周及2周的内皮修复,而50mg/(kg.d)不能;10 mg/(kg.d)白藜芦醇显著抑制术后2周、4周的内膜增生,而50 mg/(kg.d)只能抑制术后4周的内膜增生,且效果不如前者;10 mg/(kg.d)白藜芦醇明显促进损伤血管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50 mg/(kg.d)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d)白藜芦醇显著升高术后1周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32.46±6.52比21.58±3.69,P<0.05),而50 mg/(kg.d)白藜芦醇无明显差异(22.48±6.89比21.58±3.69,P>0.05)。结论小剂量白藜芦醇可上调损伤血管内膜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促进内皮祖细胞动员、加快内皮修复及抑制内膜增生;而大剂量白藜芦醇只能抑制术后4周的内膜增生。
顾俊王长谦张大东范华骅何奔王彬尧黄定九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法白藜芦醇内皮祖细胞
通心络对冠心病支架术后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冠脉支架术后C反应蛋白(CRP)变化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通心络组(62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通心络组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复查冠脉造影病例中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通心络可降低冠脉支架术后CRP水平,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
肖红兵张大东顾俊
关键词:通心络冠心病C反应蛋白冠脉再狭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分化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并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各种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于培养第7天选择免疫荧光(DiI-acLDL/FITC-UEA-Ⅰ)鉴定EPCs,并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观察上述细胞在第0、4、10和21天的CD34、CD31、KDR和eNOS的表达变化。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第7天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约70%的细胞呈双荧光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31和KDR表达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升高,至第21天分别达到(72.1±11.2)%和(81.0±12.5)%,而CD34在第10天达到高峰(38.0±13.4)%后,第21天下降为(28.3%±12.2)%;RT-PCR结果表明,第4、10和21天eNOS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本试验成功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CD31、KDR和eNOS等内皮细胞标志表达逐渐增强,而CD34的表达在内皮祖细胞的成熟分化过程中略有下降。
顾俊王长谦范华骅聂晓绚何奔王彬尧黄定九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外周血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炎症水平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35例,分为阿托伐他汀组(72例)和对照组(63例);随访18个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6、18个月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随访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转化为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和心脑血管事件(心衰恶化、心源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后CRP水平明显降低,随访期内阵发性房颤再发率、转化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的概率明显减少,且治疗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CRP水平,减少阵发性房颤复发、进展,同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宋芝萍顾俊陈跃光张大东刘旭
关键词:心房颤动慢性心功能不全阿托伐他汀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成功救治酷似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一例报道被引量:2
2010年
报道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胸闷气急6 h"就诊,发病前3 d曾发热,入院时出现心脏泵功能衰竭。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表现为胸前导联ST-T异常,异常Q波,酷似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NI)明显升高,磷酸肌酸激酶(CK)正常,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标志物动态变化不相符,故予以急诊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无异常,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减弱,确诊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予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恢复血流动力学稳态。酷似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有致命危险,且易误诊,应仔细询问病史,尽早血管造影及必要的IABP支持对于患者的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尹桂芝张大东胡伟余强陈跃光许剑锋金贤顾俊董建归冬梅
关键词:重症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白藜芦醇对阿霉素致淋巴瘤裸鼠颈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在阿霉素(DOX)所致淋巴瘤裸鼠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拮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给30只雄性Balb/c裸鼠经皮下接种Raji细胞建立淋巴瘤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DOX组和DOX+RES组,每组10只(n=1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颈动脉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的活性。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颈动脉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Bcl-2和Bax的表达。应用TUNEL方法检测颈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分别予以Western blot和硝酸还原酶方法检测淋巴瘤裸鼠颈动脉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和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与DOX组相比较,DOX+RES组颈动脉组织中iNOS的表达下调(P<0.05),血清NO的含量减少(P<0.01),Bcl-2的表达升高(P<0.01),Bax的表达降低(P<0.01),Caspase 3的活性明显降低(P<0.01),颈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DOX+RES组和DOX组的移植肿瘤的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RES对于DOX所致淋巴瘤裸鼠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拮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抑制iNOS/NO途径。
顾俊胡伟宋芝萍陈跃光刘旭张大东
关键词:白藜芦醇阿霉素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瘤裸鼠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PCI后替罗非班应用时间对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后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h)29例和长时间组(L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h)21例。记录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LTG患者随访期间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STG患者的24.1%(P〈0.05),但两组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诊直接PCI后较长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改善中期临床预后。
顾俊胡伟肖红兵冯小弟金贤余强尹桂芝关平陈诚军陈跃光张大东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预后替罗非班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患者(未植入支架)42例,随机分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组(20、40 mg)(阿托伐他汀组,n=19)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5、10 mg)+依折麦布(10 mg)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3),检测并分析12周内的血脂指标、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及血清MMP-2、MMP-9和MMP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①12周时阿托伐他汀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1.94±0.49)mmol/L,较治疗前下降37.82%;联合治疗组的LDL-C为(1.92±0.54)mmol/L,较治疗前下降38.26%;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阿托伐他汀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在12周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IMP-1则明显升高。结论单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以及联合使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的降脂效果相似,但联合治疗未能降低血清MMP-2、MMP-9和TIMP-1的水平。
杨晖梁伟胡伟顾俊张大东陆国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降脂基质金属蛋白酶
白藜芦醇对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分化过程中内皮系基因的表达及粘附、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向内皮祖细胞诱导分化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1、5、15、60μM)干预7天,随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CD34、CD31、KDR基因的表达;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干预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同时测定干预后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功能。结果:低浓度白藜芦醇(5μM)不同程度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中CD34、CD31、KDR的表达,上调e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并促进内皮祖细胞粘附和迁移功能;而高浓度白藜芦醇(60μM)则不同程度下调CD34、CD31、KDR、eNOS的表达和抑制粘附、迁移功能。结论:低浓度白藜芦醇可促进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内皮系基因的表达,并且促进其粘附和迁移,而高浓度则产生相反的作用。
顾俊王长谦范华骅聂晓绚王彬尧黄定九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白藜芦醇外周血新生血管生成心血管保护作用体外
通心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近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再狭窄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通心络。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Z)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个月的MACE发生率通心络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和预后。
肖红兵张大东顾俊
关键词:通心络冠心病再狭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