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林
- 作品数:7 被引量:163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地表覆盖对渭北旱塬冬小麦水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干旱缺水是限制我国粮食产量增产的关键性因子,在黄土高原渭北旱塬区雨养农业区,水分供应不足和肥力低下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因而,如何找出有效地措施来有效提高有限的降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土壤进行培肥,已成为提高当地农...
- 陈辉林
- 关键词:冬小麦渭北旱塬区产量构成因子
- 文献传递
- 垄沟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土壤水热状况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为有效解决渭北旱塬区水资源匮乏、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于2008-2010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长武县进行冬小麦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0~2m土壤水分和耕层温度的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在塬面还是梯田,垄沟栽培模式比常规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期0~2m土壤含水量,且储水效果优于单一覆草模式。②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模式(PM+S)可以有效地调节冬小麦生育期耕层土温,显著降低日较差。与对照处理(CK)相比,其4次温度日较差的降幅分别达69.3%、62.1%、71.9%和64.2%。③与CK相比,垄沟栽培模式下塬面两季冬小麦平均增产40.9%,梯田增产60.3%,增产达显著水平。垄沟栽培虽减小冬小麦实际种植面积,造成其单位面积穗数的明显降低,但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④PM和PM+S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覆草及其他处理,尤其在梯田,其效果更加显著。综上,垄沟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渭北旱塬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长中的水分胁迫问题,调节耕层土壤温度,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是适合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模式。
- 刘廷田霄鸿陈辉林李锦游东海王朝辉
- 关键词:渭北旱塬冬小麦水分动态变化
- 土施和喷施锌肥对冬小麦子粒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54
- 2010年
- 为揭示潜在性缺锌土壤上不同施锌方式对小麦子粒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选用5个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土施和喷施锌肥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条件下,不同施锌方式对小麦产量均无明显影响,但是在一定施锌方式下小麦子粒锌含量大幅度提高。与对照相比,土施、喷施及土施+喷施锌肥提高小麦子粒锌含量幅度分别为-6.1%、64%和83%,提高小麦子粒锌携出量幅度分别为-3.6%、69%和83%。3个施锌处理降低子粒中植酸含量的幅度分别为-2.4%、7.2%和1.5%,降低植酸与锌摩尔比的幅度分别为-25%、41%和44%,且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植酸与锌的摩尔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此外,单独土施锌肥虽可大幅度提高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但对子粒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很小。总之,在小麦生长后期喷施锌肥是提高潜在性缺锌土壤上小麦子粒锌含量和生物有效性较为经济的方式,对改善小麦锌营养品质有较好作用。
- 曹玉贤田霄鸿杨习文陆欣春陈辉林南雄雄李秀丽
- 关键词:锌肥土施喷施锌含量生物有效性植酸
- 渭北旱塬区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渭北旱塬小麦生产中需要克服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分不足,寻求合理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对于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2 a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0~200 cm土层水分与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与推荐施肥+垄上覆膜(NP+PF)两种垄沟栽培模式,虽然单位面积穗数明显降低,但由于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高于其它栽培模式,因此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模式中为最高。(2)NP+PF+S和NP+PF模式在小麦生育期内明显增加了土壤储水量,尤其在冬小麦易遭水分胁迫的时期(3~5月),其土层中储水量要明显高于其他模式。(3)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主要集中在60 cm以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累积量逐渐减少。在第二季,塬面冬小麦NP+PF+S处理的硝态氮累积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梯田,NP+S处理出现明显累积。由此可见,推荐施肥+垄沟栽培模式虽然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累积,但是显著提高降水的有效贮蓄,是渭北旱塬区雨养农业条件下维持冬小麦高产的合理栽培模式。
- 陈辉林刘廷田霄鸿赵爱青王朝辉
- 关键词:渭北旱塬区土壤水分硝态氮
- 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6
- 2010年
- 通过2a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区冬小麦生育期内0-2 m土壤水分,耕层(10 cm处)地温,以及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推荐施肥+垄上覆膜(NP+PF)和推荐施肥+麦秸覆盖处理(NP+S)均能增加土壤储水量,但以NP+PF+S和NP+PF处理较好;(2)3种覆盖栽培模式均提高了冬小麦越冬期间耕层地温,但推荐施肥+麦秸覆盖处理(NP+S)在冬小麦返青期耕层地温要低于对照(CK),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NP+PF+S)和NP+S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后期到收获期耕层地温也均低于CK;(3)NP+PF+S处理较其它处理可增加冬小麦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次是NP+PF处理,而NP+S处理增产效果不明显。可见,覆膜覆草和覆膜是较为适宜渭北旱塬雨养区冬小麦发展的栽培模式。
- 陈辉林田霄鸿王晓峰曹玉贤吴玉红王朝辉
- 关键词:渭北旱塬区土壤水分地温覆盖栽培冬小麦农田
- 不同覆盖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53
- 2009年
- 于2007年9月—2008年7月在位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的王东沟试验区进行冬小麦不同覆盖施肥措施(包括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推荐施肥+有机肥、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推荐施肥+全区覆草7个处理)田间试验,并采用水分中子仪定期观测土壤含水量,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春季),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措施有利于贮存更多的土壤水分,其土壤储水量约比最低值(推荐施肥+有机肥)高48.2 mm,并可将土壤水分保持到冬小麦需水的关键期,而且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措施仅次于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表明这两种措施能够在田间蓄积较多天然降水,有利于黄土高原旱区雨养农业的发展.
- 王晓峰田霄鸿陈自惠陈辉林王朝辉
- 关键词:黄土旱塬土壤水分冬小麦农田覆盖栽培
-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移的差异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品种氮磷钾累积和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花前氮累积量随养分投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中、低产品种,具较高的花前氮累积量,但其花前磷累积量无明显优势;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后能累积较多的氮磷,但其氮磷转移量、转移率、转移氮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低于中、低产品种;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前钾累积量和钾转移量无明显优势,但其籽粒对钾的保存能力较高,花后钾损失较少。因此,较高的花后氮磷累积量、较低的花后钾损失量是旱地冬小麦品种高产的重要原因。
- 周玲赵护兵王朝辉孟晓瑜王建伟陈辉林李小涵
- 关键词:冬小麦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