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宇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颞叶与非颞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颞叶和非颞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不同临床特点并探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33例确诊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将患者分为颞叶组和非颞叶组,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5例(15. 15%)患者术后仍有癫痫发作,且均为颞叶组患者。统计学分析提示术后癫痫症状控制不佳的患者起病年龄更大、患病时间更长(P <0. 05)。非颞叶组患者的预后更好(P=0. 018)。结论病灶部位、起病年龄以及患病时间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蔡宇翔杨转移刘定阳陈晓宇刘涧杨治权
- 关键词: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癫痫预后
- HTRA丝氨酸肽酶1基因相关显性遗传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1(HTRA1)基因杂合突变所致脑小血管病(CSVD)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确诊的9例HTRA1基因相关显性遗传CSV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进行验证,总结其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9例HTRA1基因相关显性遗传CSVD患者的起病年龄为(51.1±9.5)岁,认知障碍、卒中发作和步态障碍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检查常见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脑微出血以及脑萎缩,符合CSVD影像学改变特点。大部分患者脑脊液出现Aβ42水平以及Aβ42/Aβ40比值下降,2/4的患者有磷酸化tau蛋白水平上升。9例患者中发现了7种HTRA1基因的杂合突变,其中有2个为新突变,分别为c.1160T>C(p.M387T)和c.569G>T(p.A190L)杂合错义突变。结论HTRA1基因相关显性遗传CSV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认知障碍、卒中发作和步态障碍为主,影像学特征符合CVSD改变。HTRA1基因c.1160T>C(p.M387T)和c.569G>T(p.A190L)杂合错义突变是新报道的突变,扩展了本病的基因突变谱。
- 陈晓宇田芸王鸿谷文萍易芳
- 凝血酶体外诱导模拟脑室出血后大鼠蛛网膜细胞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观察凝血酶(thrombin)刺激体外培养大鼠蛛网膜细胞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探讨其与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后大鼠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SD大鼠蛛网膜细胞,经不同浓度凝血酶刺激,在体外模拟脑室出血(IVH)后慢性脑积水大鼠的蛛网膜细胞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免疫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鉴定传代培养的SD大鼠蛛网膜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CK 8/18)和桥粒蛋白(Desmoplakin)的表达.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纤维化因子(Col-Ⅰ、Col-Ⅲ、TGF-β1、α-SMA)的表达,观察其纤维化程度,同时检测比较各组细胞的表达差异.结果(1)培养的蛛网膜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和Desmoplakin表达阳性.(2)凝血酶可诱导蛛网膜细胞纤维化,在50u/ml浓度下,蛛网膜细胞纤维化程度最明显.(3)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纤维化程度明显.结论体外可以稳定培养大鼠蛛网膜细胞.凝血酶诱导的蛛网膜细胞各种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构建成功的纤维化蛛网膜细胞有利于下一步深入研究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机制.
- 陈晓宇肖格磊詹潮鸿张向阳张治平刘景平
- 关键词:脑积水纤维化凝血酶
- 241例颞叶癫痫手术治疗并发症分析
- 陈晓宇
- 不同分支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疗效分析(附200例报告)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观察不同分支三叉神经痛(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MVD的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0例。其中疼痛累及范围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V1)分布区者7例,第2支(V2)分布区者23例,第3支(V3)分布区者27例,V1~V2分布区者29例,V2~V3分布区者64例,V1~V3分布区者50例。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分标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分析影响疼痛缓解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1.5%(183例)、83.0%(166例)及67.0%(134例);其中166例累及分支包含V2支组的上述3个时间点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9.8%(149例)、81.3%(135例)及64.5%(107例),34例累及分支未包含V2支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0%(34例)、91.2%(31例)、79.4%(27例)。两组比较,术后1年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分支包含V2支是TN患者MVD后疼痛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88,95%CI:0.474~0.996,P=0.048)。结论累及分支包含V2支的TN患者,MVD后疼痛缓解率相对低于未累及者。
- 张恺刘定阳杨转移王延金陈晓宇蔡宇翔刘涧杨治权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神经调控方法,适用于不能切除癫痫病灶或者病灶切除手术失败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本研究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47(平均26个月),MuHugh分级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8例,Ⅳ~Ⅴ级7例。病程短的患者手术效果好于病程长者(分别为77.8%和50.0%,P=0.013),而不同年龄(P=0.382)、性别(P=0.824)、发作类型(P=0.829)和MRI表现(P=0.791)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永久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方法,病程短的患者疗效好。
- 杨转移刘定阳杨治权陈晓宇蔡宇祥刘涧张俊美李苏珊
-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术难治性癫痫
- 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切除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在侧脑室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术后远期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近3年来经手术治疗的2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12例运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11例运用传统人工测量解剖标记定位结合传统脑牵开器.对比两组病例在肿瘤切除程度、总体生存率、肿瘤复发率、手术暴露、手术创伤、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 两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无围术期死亡,随访期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随访病人总体生存率100%.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P=0.414),不阻碍术野暴露(P =0.667),不延长手术时间(P =0.695),能够减少术后失语和偏盲的发生(导航组均为0例,传统组分别为2例和3例),可显著缩短切口长度(P =0.034),减小骨瓣大小(P =0.021),减少皮层切开长度(P=0.001),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P =0.037),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KPS评分,P=0.029).结论 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运用于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能够在不降低肿瘤全切除率、不阻碍手术暴露的同时,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推广。
- 熊涛王苟思义陈晓宇彭泽峰刘庆袁贤瑞李学军
- 关键词:神经导航侧脑室脑膜瘤
- 血管压迫程度在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术前MRI评估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三叉神经颅内段血管压迫程度对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MVD术治疗的270例TN患者临床及MRI资料。参照Sindou等方法及Jannetta等标准,根据患者术前MRI资料将患者分为轻度血管压迫组患者(71例)及重度血管压迫组患者(199例),根据患者症状特点将其分为典型TN组患者(219例)及非典型TN组患者(51例),比较不同分组患者随访1年后的预后差异。结果术中所见血管压迫程度与术前影像学评估结果基本一致,256例患者术中所见符合术前影像评估分级,符合率为94.8%(256/270)。轻度血管压迫组患者与血管重度压迫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20,P=0.001),平均秩次提示重度血管压迫患者预后优于轻度血管压迫患者(142.01 vs.117.25)。典型TN组患者与非典型TN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0,P=0.000),平均秩次提示典型TN患者预后优于非典型TN患者(144.45 vs.97.08)。结论术前MRI评估TN患者三叉神经颅内段血管压迫程度方法可靠,重度血管压迫患者及典型TN患者MVD术后疗效较好。
- 刘定阳张恺汪挺舰杨转移陈晓宇蔡宇翔刘涧王延金侯永宏杨治权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预后
- 显微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垂体功能保护技术探讨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中垂体柄和垂体组织的辨认与保护,以进一步改善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单鼻孔经鼻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确诊的51例垂体腺瘤,通过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显微解剖,仔细辨认正常腺垂体、垂体柄、神经垂体与病变组织的关系,尽可能切除垂体腺瘤组织,达到垂体功能的保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37例(72.5%,37/51)肿瘤全切除,12例(23.5%,12/51)肿瘤次全切除,2例(3.9%,2/51)肿瘤大部分切除。术中对正常垂体组织及垂体柄均予以完整保留。激素测定示手术对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影响小,而对于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术后及随访的结果则均有明显的改善。男性睾酮测定值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均在无激素替代治疗作用下测定)。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尿崩患者5例(9.8%,5/51),无永久性尿崩;电解质紊乱(主要指低钠血症)患者17例(33.3%,17/51);术后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患者各1例(2.0%,1/51)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显微经蝶窦手术可以实现垂体腺瘤(包括侵犯到海绵窦内肿瘤)的有效切除;显微经蝶窦手术中术者应对正常垂体、垂体柄及病变组织等准确辨识,这样才能达到保留和恢复垂体功能的治疗目标。
- 李昊昱袁贤瑞廖艺玮谢源阳张弛李鹃苏君王祥宇陈晓宇刘庆
- 关键词:垂体腺瘤垂体功能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