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宇思

作品数:1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梧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西江流域
  • 4篇流域
  • 2篇社会
  • 2篇清代
  • 1篇衣冠
  • 1篇移民
  • 1篇移民潮
  • 1篇越南留学生
  • 1篇越南语
  • 1篇越语
  • 1篇山区经济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社会教化
  • 1篇尼克松
  • 1篇偏误
  • 1篇偏误现象
  • 1篇契约
  • 1篇契约文书
  • 1篇迁徙
  • 1篇清代中晚期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 4篇梧州学院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陈宇思
  • 1篇陈建
  • 1篇余天佑

传媒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肇庆学院学报
  • 1篇经济与社会发...
  • 1篇梧州学院学报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地方文化研究
  • 1篇人文论丛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清民国时期南岭走廊山区经济开发研究——基于湘粤桂边界民间文献的考察
2019年
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经济处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状态。在此思路下,针对华南山区经济的研究多围绕传统经济的停滞或转型主题进行。事实上,传统土地租佃体制在南岭走廊中属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制度。基于湘粤桂边界民间文献的考察可知,清代以降当地农村形成以耕种业为主,林木业为辅的经济结构。虽然20世纪20年代开始该地迎来了木材外输的发展机遇,然而处于三省边缘的特点使当地难以摆脱长期落后的状况。其落后现实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
陈宇思
关键词:南岭走廊山区经济
明清时期西江流域社会教化的物化体现探究——以汉族服饰变迁为例
2018年
明代衣冠体系具有"别华夷""严秩序"的作用。在明代的社会教化中,衣冠改易具有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明中期的西江流域正处于地方社会秩序剧烈动荡并重组的时期,西江流域社会参与到明代社会教化的进程之中。由于当地长期处于"民獠杂处"的状态,其人民的特有形象"椎髻跣足"被地方士人认为是"非正统"的体现。地方士人制礼,对衣冠的规制有相当篇幅的设计,用以规范民间的风俗。经过当地士人与地方官僚的努力,明代的衣冠体系在明中后期逐渐从珠三角向西江流域播迁,使当地纳入了王朝秩序中。明清鼎革,明代衣冠体系被清朝统治者废除,西江流域的汉文化认同产生了变化,明代衣冠只能存在于传统戏剧之中。
陈宇思陈丹枫
关键词:西江流域汉族衣冠明清时期
清代中晚期粤西地区契约文书中几个特别问题探讨——以浙江宁波地区为参照对象被引量:1
2015年
该文从民间征集的清代广东德庆州、罗定州等粤西地区契约文书作为研究对象,以王万盈辑校的《清代宁波契约文书辑校》作为长江下游流域地区的参照对象,借助该参照对象从文书体例、中介制度、妇女地位等三个角度着手,从特别现象中形成问题,讨论清代西江流域农村地区契约文书的特点及农村社会状况。
陈宇思余天佑
关键词:西江流域契约文书
冷战时期美国对华常规军力评估及其战略政策调整——以尼克松、福特时代为例
朝鲜战争后,中美关系进入长时间对峙状态,不仅两国中断了正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两军在台湾海峡还展开了军事对峙。出于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利益,了解自己潜在对手实力的需要,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大陆军事力量的侦查与评估。1969...
陈宇思
关键词:冷战时期
明中期粤桂边界山区汉瑶族群冲突对当地社会变迁的影响及启示被引量:1
2017年
以往针对岭南地区汉瑶关系影响的研究侧重于中央—地方的视角或批判"古代国家民族政策"。以明朝万历时期的罗旁起义为例,论述了从明初到明中期,两广边界的族群关系经历了从稳定到对立的过程,这既与汉瑶双方突破了各自设置的"边界"紧密关联,也是明中期全国性的流民危机对岭南地区带来的影响。
陈宇思
关键词:族群冲突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晚明时期华南边疆治理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地区为例
2018年
我国边疆地区一直是多族群杂居的状态,边疆治理史又被视为"汉人话语权"下的开发史。以往对国家边疆治理的研究,多从政治史角度考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为了更好地阐述古代国家边疆治理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区域经济学中"区域"与"开发"的定义与理解,对粤桂边界的罗定地区各项治理措施进行研究,考察晚明华南边疆治理的新特点。结合方志、家谱与考古报告等文献解读,探讨明后期中央在边疆实施建设城镇、招徕移民等诸项措施所带来社会经济变迁与区域整合的结果。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措施已带有深化区域发展的色彩,清代甚至建国初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奠基与萌芽可上溯至晚明时期。
陈宇思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明代晚期
略论1866年舍门将军号事件与中美朝关系
2010年
1866年,美国纵帆船舍门将军号侵入朝鲜大同江,被朝鲜军民焚毁。此事件中美国如何看待中朝朝贡关系的,美国在幕后是如何与中国交涉等问题在现今学术界尚无足够讨论。本文试图从中美朝三国关系出发,以舍门将军号事件为中心,引用相关中英文史料,主要以舍门将军号事件为中心,辅以探讨法国攻打朝鲜的"丙寅洋扰",分析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美国在朝鲜半岛危机中的反应与利益。
陈宇思
关键词:交涉
近代华洋交流中的西江流域口岸研究——以1897年至抗战爆发前夕的梧州港为例
2012年
西江即为珠江中下游,因位于广东西部而得名。梧州是西江沿岸重要口岸。因处于两省交界和大河交汇的有利环境,梧州不仅于汉代开始发展成为岭南都会,而且在明成化年间成为两广总督府的驻跸地。梧州港长期以来承担调动岭南地区商品贸易中转和转运的角色。梧州的对外交通在近代开埠后更盛极一时,而从1897年开关后直至抗战前夕是梧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文章试图立足于整个岭南地区,结合当时国内外局势重新讨论梧州港的兴衰,探讨中国近代化大环境下的梧州港。
陈宇思
清代移民潮下西江流域客家人的迁徙与变迁——以广西藤县金鸡镇魏氏宗族为例
2020年
西江流域是多民系聚居的华南内河流域,客家民系是西江流域世居的一个重要民系。作为清代大移民潮下的外来移民,客家民系在广府民系占主体的情况下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形态。广西藤县金鸡镇魏氏宗族的谱牒叙述及民俗活动显示了迁桂的客家人,除了在个别县继续保留自己的族群认同外,更多的客家人则选择融入广府文化占优势的桂东地区,但保留了一些迁出地的习俗。
陈宇思
关键词:西江流域客家人迁徙
非华裔越南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偏误现象分析及纠正对策——兼论汉越语言类型比较
2011年
中国与越南同属中华文化圈,汉语与越南语具有共性与差异性。从梧州学院越南留学生日常作业及越南留学生口语中提取的样本中分析发现,非华裔越南留学生在常见句法、常见用词、常见用字等的使用方面出现了偏误。从语言类型理论出发,"目的语"语法规则的"负迁移"造成越南留学生常见句法的偏误。越南母语的影响导致越南留学生书写出来的词语出现常见用词的偏误。汉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造成越南留学生常见字偏误。为了解决越南留学汉语写作中出现的偏误,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加强临摹汉字的练习等。
陈建陈宇思
关键词:越南语汉语汉语写作偏误现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