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阎蓉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76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注射液
  • 6篇细胞
  • 6篇螺旋体
  • 6篇钩端螺旋体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内皮
  • 5篇血管内皮细胞
  • 5篇内皮
  • 5篇内皮细胞
  • 5篇克隆
  • 4篇脐静脉
  • 4篇脐静脉血
  • 4篇抗体
  • 3篇单克隆
  • 3篇单克隆抗体
  • 3篇脐静脉血管
  • 3篇脐静脉血管内...
  • 3篇免疫
  • 2篇增殖
  • 2篇增殖作用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3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华西医大
  • 2篇四川省卫生防...
  • 2篇成都生物制品...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生物技术...

作者

  • 15篇阎蓉华
  • 7篇吴琦
  • 7篇王伯瑶
  • 7篇李绚
  • 5篇李胜富
  • 4篇戴保民
  • 3篇刘家福
  • 2篇黄自英
  • 2篇孔祥丽
  • 2篇屠云人
  • 2篇梁莉
  • 2篇贺荣华
  • 2篇杨洪彬
  • 2篇胡利贞
  • 1篇吴俊梅
  • 1篇黄宁
  • 1篇张云
  • 1篇曹勇
  • 1篇杨文天
  • 1篇刘洪斌

传媒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华西药学杂志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四川中医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1
  • 2篇199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黄连注射液对LPS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NF-кB活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检测中药复方双黄连注射液对细菌酯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抑制效应。方法用双黄连注射液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共同培养后,采用MTT法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用Sandwich ELISA法及定量免疫细胞技术,检测双黄连注射液对细菌LPS刺激后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IкB)及核内NF-κB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较高浓度的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在LPS刺激下,胞浆内IκB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核内NF-κB p65含量显著增高;双黄连注射液预处理后能显著抑制IкB的降解及NF-κB的表达,在亚细胞生长抑制浓度条件下,其抑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负相调节细菌LPS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的活化。
孔祥丽阎蓉华李绚罗照田吴琦王伯瑶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
钩端螺旋体疏水外膜蛋白(OmpL39)对豚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999年
目的研究钩体蛋白抗原的免疫保护力及其机制。检定纯化的强毒017钩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9×103的疏水外膜蛋白(OmpL39)对豚鼠的免疫保护力。对免疫应答期豚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观察,以期对钩体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用TX-114抽提钩体的不同蛋白成分,分三批对36只豚鼠进行免疫保护力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RR、RBC-ICR、RFER、RFIR的变化;用χ2检验、t检验处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OmpL39在豚鼠体内能产生高效价的显凝抗体(MAT:13200)。RBC-C3bRR、RBC-ICR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免疫粘附因子促进率(RFER)上升,抑制率(RFIR)下降,两者比值显著增大(P<0.05)。结论OmpL39对豚鼠有有效的免疫保护力,在免疫应答期除增强体液免疫外。
张燕华刘家福曹勇曹勇阎蓉华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属免疫活性免疫学
黄芪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研究
2004年
李绚阎蓉华罗照田吴琦王伯瑶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静脉血管
香丹制剂对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NF-κΒ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香丹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及抑制因子IκB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及形态学方法观察香丹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用Sandwich ELISA定量分析法和定量免疫细胞技术,检测NF-κB活性及胞浆内IκB含量。结果:有效剂量范围的香丹注射液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拮抗NF-κB活性及抑制IκB降解(P<0.01)。结论:香丹注射液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拮抗NF-KBp65活化有关。
孔祥丽阎蓉华李绚罗照田吴琦王伯瑶
关键词:香丹注射液LPSIΚB
应用人—鼠杂交瘤技术制备抗绿脓杆菌人单克隆抗体的初步研究
1991年
作者用绿脓杆菌多价菌苗免疫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癌细胞融合,一次成功。细胞融合率为74%,抗体阳性率为19.7%。经3次克隆化后共获得2株能稳定地分泌抗绿脓杆菌人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A_3和F_3。核型分析可见人与小鼠的染色体共存。亚类检定均属人IgG,免疫印迹实验证明它们可识别绿脓杆菌抗原分子量为43kd和36kd的特异组分。
叶丹霓阎蓉华李胜富彭海荣徐欣
关键词:杂交瘤技术绿脓杆菌单克隆抗体
人抗菌肽HBD-2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被引量:1
2005年
制备人β-防御素2(HBD-2)多克隆抗体,以用于HBD-2蛋白水平表达的检测。提取人肠腺上皮细胞株Caco-2总RNA,设计引物,应用RT-PCR从其总RNA中扩增HBD-2成熟肽cDNA片段,以pGEX-1λT为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1λT-HBD-2。大肠杆菌裂解物经亲合层析纯化后获得分子量约30kDa的融合蛋白,将此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并用正辛酸-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初步纯化抗血清,ELISA法显示抗血清对HBD-2的效价为1∶12800,Western印迹显示抗血清可识别HBD-2。本实验结果证明应用重组融合小肽代替白蛋白或甲状腺-肽偶联免疫可获得其高效价的识别HBD-2的多克隆抗体,为今后从蛋白质水平研究HBD-2基因的诱导表达,包括组织分布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打下了基础。
王国兴冯云吴琦阎蓉华李洵王伯瑶黄宁
关键词:HBD-2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Β-防御素2天然免疫
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端螺旋体外膜单克隆抗体免疫保护作用的探讨被引量:4
1990年
作者采用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端螺旋体(钩体)外膜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等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E4B7D5。亚类鉴定为IgG_1,凝集效价为1:25 600。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证明:将单克隆抗体E4B7D5腹水稀释100倍,给实验组豚鼠每只每天腹腔注射1ml,连续6天,能使豚鼠在接受同型017株钩体2ml(每毫升1×10~3条)的攻击后,存活率达80%,且存活20天的豚鼠处死解剖,未见任何病变;3个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10%,20%和10%,该三组仅有4只存活20天,经处死解剖,其中 3只发现较多的陈旧性肺出血。作者认为,单克隆抗体E4B7D5对同型017株钩体有免疫保护作用。
赵慧业李胜富阎蓉华戴保民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单克隆抗体外膜黄疸
黄芪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被引量:42
2005年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 黄芪注射液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line ,ECV30 4 )共同培养后 ,采用MTT法及形态学方法观察黄芪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黄芪注射液浓度为 3 .12 5mg时产生增殖效应 ,增殖率为 3 .10 % ;浓度为 12 5mg时 ,增殖率为12 . 10 % (P <0 .0 5 ) ;浓度为 5 0mg时 ,增殖率为 4 8 .31% (P <0 . 0 1)。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无细胞毒性 ,有显著的增殖效应 ,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成正相关。
李绚阎蓉华罗照田吴琦贺荣华王伯瑶
关键词: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黄芪注射液增殖效应增殖作用增殖率
以λgt11作载体构建赖型钩体基因文库及其重组质粒pDL121的克隆和在E.coli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为探讨赖型钩体抗原基因特点及其表达产物作为疫苗的可行性,采用问号赖型017株钩体经HhaⅠ和Alu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部分消化,行EcoRⅠ限制酶切位点甲基化,加上EcoRⅠ接头与去磷酸化的λgt11DNA-EcoRⅠ臂连接,体外包装后转染E.coliY1090,建成含2.1×106重组子的问号赖型017株钩体基因文库。用抗赖型钩体兔血清从上述基因文库中筛选出一个强阳性克隆,λDL12,亚克隆入pUC18质粒,获重组质粒,pDL121。EcoRⅠ酶切证实该重组质粒含有1kb的外源插入片段。pDL121经IPTG诱导后,在SDS-PAGE上出现23kd特异条带。免疫印迹表明该蛋白带可被抗赖型钩体兔血清识别。
刘洪斌戴保民敬保迁伍卫华敬保迁方之茂李胜富叶丹霓阎蓉华刘家福杨耀阎蓉华刘富先刘家福屠云人张云黄自英梁莉胡利贞赵慕禺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基因文库重组质粒分子克隆
PCR配合Dig-AMPPD探针检测和分析钩端螺旋体基因被引量:2
1994年
作者以14份早期钩体病人血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并以地高辛-硷性磷酸酶发光体(Dig-AMPPD)同源探针行分子杂交,全部血清样品均获得阳性结果。此法敏感、特异、易行,可明显提高钩体病诊断水平。以扩增的基因片段与16株Yasuda基因组钩体DNA限制性谱行Southern印迹分析,与其中6株存在同源单拷贝序列,它们皆为我国主要流行和致病的优势菌型。用电脑核苷酸测定仪分析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限制性位点和ORF等并取得了重要资料。
鲍朗张明阎蓉华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基因聚合酶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