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雪冰

作品数:8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3篇根管
  • 3篇X线
  • 2篇牙源性
  • 2篇影像
  • 2篇源性
  • 2篇锥形束CT
  • 2篇临床疗效
  • 2篇磨牙
  • 2篇根尖
  • 2篇根尖片
  • 2篇X线根尖片
  • 1篇第二磨牙
  • 1篇牙根
  • 1篇牙根纵裂
  • 1篇牙源性钙化囊...
  • 1篇牙源性钙化上...
  • 1篇牙源性腺样瘤
  • 1篇影像特点
  • 1篇影像诊断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口腔...
  • 4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闫雪冰
  • 4篇孙凤
  • 4篇彭红
  • 3篇宋爱平
  • 3篇刘利
  • 2篇高岩
  • 2篇柳登高
  • 1篇翁金龙
  • 1篇肖瑶
  • 1篇吕培军
  • 1篇罗树生
  • 1篇张静

传媒

  • 3篇实用口腔医学...
  • 2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牙源性钙化囊肿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三维影像特点
2024年
目的:利用螺旋CT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分析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CEOT)的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9例COC和16例CEOT的螺旋CT或CBCT影像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位置、大小、膨隆程度、内部结构及牙齿受累情况等,并对病变内钙化特点进行分类。结果:19例COC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7岁,89.5%(17/19)的病变位于前牙区和前磨牙区,100.0%存在颌骨膨隆,78.9%出现骨皮质不连续。16例CEOT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81.3%(13/16)的病变位于前磨牙区和磨牙区,56.3%存在颌骨膨隆,93.8%出现骨皮质不连续。根据病变内钙化物的分布特点分为无钙化型(未见钙化影像)、边缘型(钙化影位于病变边缘,且仅在一侧散在分布)、弥散型(多发钙化影广泛分布于病变范围内)、团块型(存在直径大于5 mm的钙化团块)及冠周型(钙化影像聚集于阻生牙周围)。73.7%的COC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边缘型9例、弥散型3例及团块型2例;42.8%的CEOT病变区存在钙化,包括弥散型2例及冠周型5例。另外,6例COC病变中存在牙瘤样影像,9例无钙化的CEOT中8例为朗格汉斯(Langerhans)型,病变较小(近远中径平均为17.8 mm),不含阻生牙,且无牙根吸收。结论:COC好发于颌骨前部,膨隆明显,而CEOT好发于颌骨后部,多存在骨皮质不连续。两者的钙化特点差异较大,COC病变区钙化影像发生率高,多沿病变边缘散在分布,位于病变一侧,远离阻生牙,部分病变与牙瘤共同发生;CEOT逾半数无钙化且病变较小,其余病变中钙化物影像多围绕在阻生牙周围。
凌晓彤屈留洋郑丹妮杨静闫雪冰柳登高高岩
关键词:牙源性钙化囊肿牙源性钙化上皮瘤三维成像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Hyflex CM机用镍钛锉预备磨牙弯曲根管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随机选择临床上弯曲度15°~40°(Schneider法)的磨牙根管各30个分别使用Hyflex CM和ProTaper Universal进行预备,拍摄预备前后定位平行投照数字X线根尖片,比较Hy Flex CM和ProTaper预备前后根管弯曲度的改变,评价其对弯曲根管的预备效果。发现Hyflex CM与ProTaper预备后弯曲度分别减少4.54°±3.25°(P<0.001)及5.63°±3.84°(P<0.001);Hyflex CM变直量比ProTaper小1.09°,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yflex CM可满足临床对弯曲根管的预备要求。
闫雪冰肖瑶罗树生翁金龙彭红刘利宋爱平
关键词:弯曲根管根管弯曲度
偏移投照技术与显微治疗诊治遗漏根管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分析根管治疗术后偏移投照技术与显微根管治疗的应用对遗漏根管的发现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行初次牙髓治疗的下颌前牙、下颌前磨牙、下颌第一、二磨牙及上颌第一、二磨牙共360颗(分别为49、68、62、50、85、46颗)。常规拍摄术前正位根尖片,并于根治后拍摄正位及20°~30°偏位根尖片,通过对比分析,对可疑遗漏根管的患牙,在显微镜下寻找及治疗遗漏根管。结果经显微治疗,360颗患牙中25颗(6.9%)确诊为遗漏根管,各牙位依次为3、5、5、4、6、2颗,其中23颗患牙发现并成功充填遗漏根管,2颗根管可找到但不完全通畅;正位发现8颗(2.2%),偏位发现23颗(6.4%),术后偏移投照发现率明显高于正位(P<0.05)。结论根治术后偏移投照技术与显微根管治疗对遗漏根管的发现与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闫雪冰彭红孙凤
关键词:X线根尖片
活髓后牙(高)嵌体修复2年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病例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活髓后牙较大缺损(两面或多面洞)嵌体修复2年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病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56位患者60颗患牙制作金钯嵌体33例、金钯高嵌体13例及铸瓷嵌体(Empress2)14例,随诊2年,统计生存率,并用改良USPHS系统对2年的随访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修复体2年生存率为90.0%,前磨牙与磨牙修复体及3种修复体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按USPHS评估系统逐条分析发现铸瓷嵌体与金钯(高)嵌体在解剖形态、边缘密合度、继发龋坏、牙髓活力各项标准均一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修复体脱落、牙髓炎、瓷崩裂和继发龋坏。结论金钯(高)嵌体适合咬合力较大的患者,金钯高嵌体能保存活髓并最大程度恢复患牙的功能;在恰当选择适应证和遵守严格的生物力学原则下,使用牙色修复材料铸瓷嵌体能取得良好临床功能及美学效果。
闫雪冰张静孙凤
关键词:嵌体高嵌体临床疗效
22例牙源性腺样瘤的X线三维影像学特点分析
2024年
目的利用螺旋CT和锥形束CT分析22例牙源性腺样瘤(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AOT)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螺旋CT或锥形束CT影像的AOT患者22例,结合临床与病理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包括位置、大小、膨隆情况及钙化情况等。根据病变内钙化特点,将病变分为:无钙化型(无明显钙化)、偏侧型(钙化位于病变一侧的边缘)、星环型(钙化环绕病变中心呈圆形或环形);散发型(钙化在病变内零星分布)。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10~34岁。22例AOT均为骨内型单房病变,其中21例(95.5%)为类圆形,11例(50.0%)位于下颌骨前部。19例(86.4%)病变内可见形态及数目不等的钙化物,包括偏侧型3例,星环型12及散发型4例;余3例(13.6%)无钙化。另外,18例(81.8%)病变唇/颊侧骨皮质膨隆,12例(54.5%)舌/腭侧膨隆;6例(27.3%)存在骨皮质不连续;12例(54.5%)含阻生牙,其中8例(66.7%,8/12)阻生牙为尖牙;仅4例(18.2%)有牙根吸收。结论本组病例中AOT以年轻女性多见,好发于颌骨前部,病变膨隆明显,近90%的病变内可见钙化物。根据瘤内钙化特点可分为无钙化型、偏侧型、星环型及散发型。
屈留洋凌晓彤郑丹妮杨静闫雪冰柳登高高岩
关键词:牙源性腺样瘤影像诊断螺旋CT锥形束CT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CT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变异较大,人们寻求多种方法对其解剖形态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克服所有的不足。近几年来随着牙科CT的发展和使用,各种CT被应用于根管形态的定位和辨别,结果验证使用CT可获得根管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可被用来预测C形根管系统的存在和形态。本文就用CT研究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形态的结果进行综述。
闫雪冰吕培军
关键词:C形根管系统下颌第二磨牙根管形态高分辨率
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评估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楔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 mm内较难充填的楔缺,分3组: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排龈线排龈;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2 mm的楔缺2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V组: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楔缺40个,直接充填,作为对照。各组均使用可乐丽菲露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 Z250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以改良的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I-III组病例修复体均无脱落,对照组有2个脱落。楔缺修复1年后4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充填体脱落、边缘适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新发缺损、牙龈反应及牙髓反应7个方面,4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于任何一组,基线与1年后复查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颈部边缘于龈下的深度并不影响治疗效果;推龈器的使用对于龈下楔状缺损的治疗有较大帮助。
闫雪冰彭红刘利宋爱平孙凤
关键词:楔状缺损排龈临床疗效自酸蚀粘接剂
锥形束CT在早期诊断牙根纵裂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对牙根纵裂(简称根裂)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颗临床检查可疑为根裂且通过X线根尖片不能确诊的患牙,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是否存在根裂影像,分别记录为明确根裂、可疑或非根裂。根裂的CT诊断标准为:至少连续2个牙根断面上可见明显的低密度裂隙影或折断片明显移位。结果:CBCT显示23颗患牙中明确根裂17颗,可疑4颗,非根裂2颗。17颗明确根裂患牙均经拔除证实;4颗可疑患牙经4~6月观察后亦拔除并确诊为根裂;CT图像未见根裂表现的2颗患牙经临床证实无根裂。经拔除后确诊根裂的21颗患牙中,活髓牙10颗,已牙髓治疗的无髓牙11颗。CBCT的诊断敏感度为81%。结论:锥形束CT有助于牙根纵裂的早期诊断。
闫雪冰彭红刘利宋爱平孙凤
关键词:牙根纵裂X线根尖片锥形束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