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利
- 作品数:11 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8)、中度组(n=30)、重度组(n=12);另选40名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参数[(支气管壁面积百分比(WA%)、管壁厚度与体表面积的比值(T/BSA)、管腔面积(Ai)、管壁厚度与直径比(TDR)]及肺功能指标[肺容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分析多层螺旋CT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Ai、FVC、FEV1低于对照组(P<0.05);WA%、TDR、T/BSA、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FVC、FEV1、Ai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FEV1/FVC、T/BSA、WA%、T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相关性分析显示,WA%、TDR、T/BSA水平与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Ai水平与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FEV1/FVC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与WA%、Ai、T/BSA、TDR单项诊断相比,四项联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有一定相关性;多层螺旋CT四项参数联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 郑国利刘艳卜春红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层螺旋CT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 MSCT和MRI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及可切除性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门部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患者会发生梗阻性黄疸,早期、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郑国利王天成张小红
- 关键词:胆管癌磁共振检查
- 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小肠肿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的方式,对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表明本组研究对象中小肠腺瘤13例,间质瘤11例,平滑肌瘤7例,淋巴瘤4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准确率为94.29%。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郑国利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小肠肿瘤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分段纹理特征及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CT分段纹理特征及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同时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CT分段纹理特征及肺功能测试,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全肺区域及肺外带区域纹理特征,分析CT纹理特征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EV1%、FVC、FEV1/FVC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全肺GLCM对比度、全肺GLCM熵、全肺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肺外带GLCM对比度、肺外带GLCM熵、肺外带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肺外带LBP特征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全肺GLCM对比度、全肺GLCM熵、全肺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肺外带GLCM对比度、肺外带GLCM熵、肺外带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肺外带LBP特征值与FEV1%、FVC、FEV1/FVC均呈负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肺GLCM对比度、全肺GLCM熵、全肺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肺外带GLCM对比度、肺外带GLCM熵、肺外带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肺外带LBP特征值对COPD患者FEV1%、FVC和FEV1/FVC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R2值分别为0.682、0.657、0.715,提示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结论:CT分段纹理特征与COPD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密切相关,其中全肺和肺外带区域的GLCM对比度、GLCM熵、GLSZM区域大小非均匀性及LBP特征值可作为COPD影像学评估和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 王彩彩王媛李江涛郭玉曼孟静李艳君郑国利
- 关键词:高分辨率C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 多排螺旋CT定量测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0
- 2021年
-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定量测量肺气肿容积比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确诊为COPD的患者102例,以及同期怀疑COPD而确诊为非COPD的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和320排螺旋CT肺容积扫描检测,分析CT测量E/L与肺功能实验室指标均的关系。结果COPD患者FEV1(实际/预计)和FEV1/VCmax显著低于非COPD患者(P<0.05),RV(实际/预计)、TLC(实际/预计)、RV/TLC、全肺E/L、右肺E/L以及左肺E/L均显著高于非COPD患者(P<0.05);COPD患者全肺E/L、右肺E/L以及左肺E/L均随肺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与FEV1(实际/预计)和FEV1/VCmax成负相关关系(P<0.05),与RV(实际/预计)、TLC(实际/预计)、RV/TL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T测量的COPD肺气肿容积比例与肺功能有关,可以作为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的指标。
- 郑国利刘艳卜春红魏俊强朱孝芹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观察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RR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需进行CRRT治疗的危重症患者183例,分为对照组(n=90)及试验组(n=93)。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试验组给予局部枸橼酸抗凝。比较2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WBC)分别为(12.14±1.25)×10^9/L,(11.97±1.46)×10^9/L,血尿素氮(BUN)含量分别为(13.47±2.35),(10.02±2.12)mmol·L^-1,血肌酸酐(Scr)含量分别为(298.79±30.15),(212.37±29.14)μmol·L^-1,肌酸酐清除率(Ccr)分别为(31.46±7.23),(39.25±7.11)mL·min^-1,出血率分别为17.78%,1.08%,滤器凝血发生率分别为31.11%,1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iCa^2+、K^+、HCO3^-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对CRRT抗凝效果显著,可有效延长滤器使用寿命,改善患者肾功能,且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
- 卜春红陈琳光郑国利
- 关键词: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枸橼酸低分子肝素凝血功能
- 定量CT测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定量CT(QCT)测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OPD患者,均行肺功能检查(PFT)及CT检查,测量并对比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QCT指标气管气道壁厚度(WT)、气道壁厚度与截面半径比值(TDR)、管壁面积百分比值(WA%)及低衰减区面积百分比(LAA%)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上述QCT指标与患者肺功能指标及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一参数、双参数、三参数及四参数联合对上述患者COPD不同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老年患者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从轻度、中度、重度到极重度),患者上肺区、中肺区及下肺区的QCT参数WT、TDR及WA%随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WT)=17.231,F=14.829,F=13.810;F_(TDR)=12.881,F=13.902,F=14.832;F_(WA%)=23.842,F=24.906,F=27.693;P<0.05);轻度、中度、重度到极重度患者两肺、左肺及右肺LAA%值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42,F=14.731,F=11.803;P<0.05)。COPD患者QCT参数WT、TDR、WA%及LAA%与中度、重度COPD患者CAT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394,r=0.473,r=0.501,r=0.462;r=0.532,r=0.552,r=0.492,r=0.602;P<0.05),WT及LAA%与患者整体CAT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438,r=0.302,r=0.267,r=0.543;P<0.05);进一步探索QCT指标与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WT、TDR、WA%及LAA%与FEV1/FVC、FEV1%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733,r=-0.742,r=-0.708,r=-0.693;r=-0.678,r=-0.595,r=-0.584,r=-0.604;P<0.05);WT、TDR、WA%及LAA%四项参数联合对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结论:QCT参数与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WT、TDR、WA%及LAA%联合对患者的肺功能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苏玉光卢精华郑国利刘启学吴春艳
- CT定量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CT定量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门诊就诊的疑似COPD患者157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定量检查、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肺功能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检出COPD,并分析CT定量检测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结果157例疑似COPD患者,最终检出COPD112例(71.34%)支气管哮喘20例(12.74%);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值、呼吸相平均肺密度(MLD)、管腔面积(LA)低于非COPD组,呼吸双相体素指数<-950HU肺容积占总肺容积的百分比[VI-950(%)]及管壁面积百分比(WA%)高于非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S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肺功能指标FEV_(1)/FVC与VI-950、WA%呈负相关(r<0,P<0.05),与MLD、LA呈正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T定量检测VI-950、MLD、LA、WA%预测COPD的AUC均>0.7,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CT定量检测应用于COPD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早期检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 刘艳郑国利卜春红魏俊强朱孝芹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研究被引量:33
- 2022年
-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ICU的15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将患者分为耐药菌组(93例)和非耐药菌组(57例),统计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40株,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比为84.17%,其中占比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5.42%、20.42%、12.50%)。15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93例,感染率为6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耐药菌组合并糖尿病、发生意识障碍、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类型为晚发型、近90d接受3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时间≥7d、入住ICU时间≥7d患者占比高于非耐药菌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意识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类型为晚发型、近90d接受3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时间≥7d、入住ICU时间≥7d均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44、3.152、4.289、2.421、17.167,P<0.05)。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发生意识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类型为晚发型、近90d接受3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时间≥7d、入住ICU�
- 卜春红滑立伟付强陈琳光郑国利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
- 肝良恶性肿瘤的超声与增强CT对比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和增强CT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差异,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对于54例肝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不同时期造影变化。再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扫描,记录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成像情况,根据上述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为87.8%和94.6%,其敏感性为78.2%和100%,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为83.1%和97.6%,约登指数分别为0.68和0.9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效果好于超声,C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等均高于超声,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郑国利
- 关键词:超声多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