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光
- 作品数:274 被引量:1,253H指数:1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无效事件原因分析与处理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患者14次放电无效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置入患者中3例放电无效的临床资料.结果:①38例患者完成规律随访,其中3例出现14次放电无效,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8~67岁,长Q-T综合征1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单腔ICD 1台,双腔ICD 1台,CRT-D 1台,均为二级预防,平均随访8 ~38个月;②ICD正确识别室性心律失常并行放电治疗共55次,低能量转复(CV)治疗38次,成功26次,转复成功率68.4%,高能量除颤(DF)治疗17次,成功15次,除颤成功率88.2%,其中放电无效事件14次,发生率25.5%.③1例CRT-D患者6个月内发生17次放电事件,其中2次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事件予10J转复无效,增加能量后成功转复,经积极综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虽明显减少且三磷酸腺苷(ATP)有效,但首次放电9个月后因顽固心力衰竭死亡;1例经左上腔置入单腔ICD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3阵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但频率进入心室颤动(VF)诊断区直接放电6次均无效,经提高VF诊断频率、延长VT识别间期、改变除颤极性及加量应用美托洛尔等处理,随访1年余3次VT/FVT事件经ATP治疗成功;1例双腔ICD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3阵VT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放电6次均无效,经加强ATP及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VT事件减少,且ATP治疗有效,未再放电.结论:ICD存在其局限性,原发病的治疗及药物治疗仍然是防治心律失常的基石,放电无效现象是严重并发症,除颤阈值测定对特殊个体可能是必要的,优化程控予以矫正至关重要,必要时仍需手术调整.
- 何冉邱春光郭赫立韩战营卢文杰时东曼田丰刘怀霖
-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律失常放电
-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与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比较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和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超声心动图的参数,分析比较二者整体及局部心功能的差别。方法:分析2015-01-2017-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LVNC的患者30例(LVNC组)、HCM患者30例(HCM组)。通过常规超声心动图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小梁数目、最大室壁厚度(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比较2组患者左心整体纵向应变性(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的节段纵向应变性(section longitudinal strains,SLs)。结果:(1)与HCM组相比,LVNC组肌小梁数目显著增加[(8.47±3.54)个∶(1.20±1.67)个,P<0.01]、MWT显著减小[(9.97±1.88)mm∶(18.04±2.15)mm,P<0.01]、LVEF显著减低[(41.77±8.07)%∶(55.87±4.11)%,P<0.01],但2组患者左心GLs无统计学差异[(-14.04±2.59)%∶(-15.30±2.67)%,P=0.069]。(2)HCM组基底部至心尖部SLs显著增加[(-13.29±2.68)%∶(-19.17±2.72)%,P<0.001)],但LVNC组基底部和心尖部SLs无统计学差异[(-13.07±2.56)%∶(-14.26±2.55)%,P=0.075]。结论:LVNC一般伴随着肌小梁数目的增加、MWT变薄、LVEF降低,并且基底部-心尖部心功能梯度消失,但HCM基底部心功能减低更为明显,且基底部至心尖部心功能存在一定梯度。上述特征有助于LVNC和HCM的鉴别。
- 李赐恩宋卫锋冯勤勤李莉锦贾晓艳孙琳琳韩战营邱春光
- 关键词: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
- 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分析
-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发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81例)和氯吡格雷组(8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 mg,随后每日...
- 韩素慧邱春光韩战营张军李晨
- 文献传递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 1型受体 (AT1 R)基因 A116 6 / C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 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 P)技术检测冠心病 (CHD)组 (130例 )和正常对照组 (90例 ) ACE和 AT1 R基因多态性。对 CHD患者进行冠脉造影 ,判定冠脉病变支数 (狭窄程度≥ 75 % )和 Jeopardy危险记分。结果 CHD组 ACE- DD基因型频率(38.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4 % ) ,P <0 .0 1。 AT1 R- AC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3.1%和 10 % ;P >0 .0 5 )。冠脉病变支数和危险记分在 ACE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在 AT1 R- AC基因型患者显著高于 AT1 R- AA基因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AC- EDD基因型是 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相关。 AT1 R-
- 邱春光樊晓寒李凌黄振文刘瑞云樊红霞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检测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升高是否反映动脉炎症的存在;MMP-9能否预测该病的严重程度。方法:选择ACS患者67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46例,UA患者TIMI危险积分≥3分者24例,≤2分者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稳定性心绞痛(SA)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MMP-9。比较各组间MMP-9含量差异,并将UA患者的MMP-9与TIMI危险积分进行比较。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轻、中、重度血管病变者MMP-9含量差别。结果:UA和AMI组血清MMP-9含量较SA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在UA中,MMP-9含量在TIMI危险积分≥3分者较≤2分者显著增高,MMP-9含量与TIMI危险积分呈正相关(r=0.722,P<0.001);在ACS患者中,冠脉造影中、重度血管病变者血中MMP-9含量较轻度病变者显著增高,MMP-9含量与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51,P<0.001)。结论:①在ACS发生、发展和病情恶化中,炎症起重要作用,MMP-9可作为新的炎症标志物。②MMP-9高低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斑块不稳定性指标。
- 李胜利党瑜华邱春光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基质金属蛋白酶-9TIMI危险积分冠状动脉造影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72例CTO患者,按Rentrop标准对患者CCC形成情况进行分级,分为CCC良好组(92例)和CCC不良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O患者CCC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CCC不良组吸烟史比例、空腹血糖、血尿酸、FIB、FAR均高于CCC良好组,CCC不良组白蛋白水平、LVEF、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均低于CCC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FAR升高、右冠状动脉闭塞是影响C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FAR升高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可通过FAR值快速筛选出CCC形成不良的高危患者。
- 李小峰王玺卢文杰邱春光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纤维蛋白原白蛋白
- 冠心病患者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水平变化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
- 2012年
-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水平变化及缬沙坦(代文)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分为正常对照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8例;ACS组再进行分组,28例服用缬沙坦6个月以上者为缬沙坦亚组,近6个月内未应用任何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者20例为非缬沙坦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YKL-40浓度,比较各组间YKL-40水平差异。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测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与血清YKL-40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及ACS组血清YKL-4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CS组血清YKL-40水平高于SAP组(P〈0.01)。缬沙坦组血清YKL-40水平低于非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YKL-40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705,P〈0.01);SAP组血清YKL-40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312。P〉0.05)。结论YKL-40作为一种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能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缬沙坦可能存在抗炎作用。
- 郭艳歌张菲斐邱春光韩战营黄振文
- 关键词:冠心病
- 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模式治疗7天,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N末端脑钠肽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结果: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术后第7天较术前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由术前的(279±46)m提高至(312±37)m;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7)下降至(22±5);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67±22)ms缩短至(132±8)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9±0.07)提高至(0.33±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75±8)mm减小至(69±7)mm;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由术前的(105±29)ms下降至(62±8)ms;N末端脑钠肽由术前的(3 086±1 265)pg/ml下降至(1 976±760)pg/ml;患者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患者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短期疗效确切。
- 邱春光王徐乐韩战营卢文杰陈晓杰
- 关键词: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
- 年龄对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1283例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820例,持续心房颤动463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55岁组449例;55~岁组428例;65~岁组340例;≥75岁组66例。术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结束比较4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手术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5年随访结束时〈55岁组、55~岁组、65~岁组、≥75岁组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2.8%(237/499)、50.5%(216/428)、42.9%(146/340)及34.8%(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发的患者中,进行二次消融患者分别为24.9%(112/499)、23.6%(101/428)、24。1%(82/340)及25.8%(17/66)(P=0.876);最后1次消融后维持窦律分别为322例(71.7%)、301例(70.3%)、217(63.8%)及37(56.1%)的患者(P=0.26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房颤动类型及左心房直径是单次手术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矫正了上述心房颤动复发关系较为密切的已知因素后,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仍旧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1.011,95%CI:1.001~1.019,P=0.013)。4组间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各种并发症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再次消融术后,各年龄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
- 陈英伟李华陈晓杰王徐乐桑才华龙德勇喻荣辉韩占营邱春光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随访
-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人工心脏起搏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最有效和最成熟的方式,其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1]。右室心尖部是既往最常用的起搏部位,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右室心尖部起搏会改变心脏正常激动顺序,使心室收缩失同步导致心功能不全、瓣膜反流及心房颤动(房颤)等[2-3]。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相较于心尖部起搏是否更具有优势,目前尚无定论[4]。希氏束起搏(HBP)通过激动希浦传导系统,理论上是目前最为符合生理性的起搏方式[5]。
- 贾祥贺郑晓琳卢文杰韩战营邱春光孙国举
- 关键词: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生理性起搏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