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竹
- 作品数:21 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优化CT扫描协议,使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材料与方法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SP)与QCT校准体模一起进行不同毫安秒的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350mA,层厚1×16mm,床高73cm,扫描范围10cm,视野(FOV)40c,重建矩阵:512×512,重建间距0.8mm。记录CT扫描机上的辐射剂量乘积(DLP)。用标准算法(FC03)和骨算法(FC30)分两组重建欧洲脊柱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FC03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正相关(r=0.401,P<0.05);FC30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无相关性(r=0.216,P>0.05)。两组平均毫安秒与DLP呈正相关(r=0.999,P<0.01)。FC03组与FC30组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9,P<0.01)。FC03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0,P<0.01);FC30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6)。结论 QCT扫描重建参数对BMD值有影响。骨算法重建影像除去了影响BMD测量的因素,使测量准确率更高。在制订扫描协议时应充分考虑重建算法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并使扫描参数保持恒定。
- 王予生过哲赵海竹王策张磊赵英威于爱红程晓光
- 关键词:骨密度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选取30名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志愿者。2名观察者用Q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志愿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密度。利...
- 李佳录程晓光赵海竹
- 关键词:可重复性
- 正常中国成人股骨颈α角的CT测量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分型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应用CT图像,测量中国成人股骨颈α角的正常值范围,并对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的分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652例因非股骨近端病变、无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症状而接受下腹或双髋CT扫描的成年患者的CT体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双侧股骨近端均进行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459例;因为一侧股骨近端病变而仅测量健侧股骨颈α角者193例,其中仅进行左侧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93例,仅进行右侧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100例.共重组出1111组沿股骨颈长轴的股骨近端斜矢状图像,选取经过股骨颈中间层面的图像,利用AutoCAD2006软件测量股骨颈α角,同时对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进行分型,并对测量的结果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1111个股骨颈α角的平均值为38.2°±5.3°,正常值范围为28°~49°;其中左侧股骨近端552个,股骨颈α角为38.0°±5.3°;右侧股骨近端559个,股骨颈α角为38.4°±5.3°;双侧股骨颈α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1,P>0.05).男性股骨近端654个,股骨颈α角为39.2°±5.8°,女性股骨近端457个,股骨颈α角为36.8°±4.1°,股骨颈α角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0,P<0.01).各年龄段之间股骨颈α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5,P>0.05).根据股骨头颈交界处前方形态将正常股骨头颈交界处分为3种类型,凹陷型(Ⅰ型)股骨头颈交界处明显凹陷,有168个,占15.1%,平均α角为31.2°±2.0°;光滑型(Ⅱ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呈光滑的弧线与股骨头皮质相延续,有726个,占65.4%,平均α角为37.4°±2.4°;平坦型(Ⅲ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平坦呈直线状,有217个,占19.5%,平均α角为46.4°±3.8°;3组股骨颈α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6.107,P<0.01),3组股骨颈α角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将正常股骨头颈交界处分为凹陷型、光滑型及平坦型可以�
- 程晓光过哲张晶王予生赵海竹王盟盟
-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人体测量术
- 定量CT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重复性研究被引量:29
- 2012年
- 目的研究采用定量CT骨密度(QCT)方法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重复性。方法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QCT骨密度检查的30例(女15例,男15例)患者为测量对象,采用QCT分析软件中的"tissue composition"功能定量测量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TAA)及腹内脂肪面积(VAA),两者相减得皮下脂肪面积(SAA)。由3名经过严格培训的放射医生独立进行测量,并记录每次TAA及VAA测量用时。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3名不同观察者测量间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两次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3名不同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前后两次测量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TAA及VAA的均值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3名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两次不同时间测量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TAA及VAA测量值之间高度一致(ICC>0.900)。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平均SAA/VAA比分别为1.14±0.58、1.46±0.81、2.00±1.08、2.23±1.04。使用该方法测量单层面TAA及VAA所需时间为3~6 min,平均约5 min。结论定量CT测量腹部脂肪具有准确、可重复及快速等特点。该方法在测量椎体骨密度的同时,可区域性、简单、直观的评价皮下及腹内脂肪分布。
- 王玲汪伟邓微姜繁徐杰赵海竹徐黎柏瑞欧陕兴嵇辉程晓光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腹部脂肪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对照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 孙晶李新民张灵艳赵海竹白砚霞程晓光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光密度测定法骨密度腰椎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目的 探讨定量CT (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 选取30名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志愿者.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志愿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
- 李佳录程晓光赵海竹
- 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Q角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依据Q角定义,结合现代影像学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R)和影像处理工作站的技术特点,完整再现股四头肌与髌骨解剖关系,并且在重建的三维影像上完成Q角的测量,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6年—2008年,拟行手术治疗的髌骨不稳定的病例62例(男21例,女41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2.1岁。术前行64排CT螺旋扫描,自编VR重建协议,在容积重建影像上进行Q角测量。所得数据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Q角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多排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的Q角,62例健侧x-±s为12.5°±4.8°。采用临床体表划线62例健侧x-±s为14.5°±5.5°。两种方法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Q角,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法比较,数据准确可靠。Q角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并有利于随访观察。
- 王予生娄路馨赵丽赵海竹屈辉程晓光洪雷张辉冯华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Q角容积重建
- 电压与QCT骨密度测量相关性的体模研究
- 目的:探讨管电压的变化对QCT骨密度测量的影响.确定统一管电压,指导制定标准QCT骨密度扫描协议,用于不同CT扫描机、多中心合作的骨密度测量,实现资源共享.方法:CT扫描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64排Aquilion64螺旋C...
- 王予生刘庆华赵海竹李端端王昕晖白荣杰程晓光
-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分析
- 目的:QCT采用CT扫描技术,因此需要在研究CT扫描技术参数与骨密度值,辐射剂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QCT不同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这一研究用于制定扫描协议依据,使QCT骨密度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
- 王予生过哲赵海竹王策张磊赵英威程晓光
- 关键词:骨密度测量BMD
-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足部疼痛的MRI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足损伤的MRI表现及MRI对足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间,根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并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在北京地区招募48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入组。根据入组者足部临床表现,按照足踝损伤程度量表(FASS分级表)进行分级,并行双足MRI检查。研究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足部疼痛的MRI表现特点,并将性别、年龄、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间、每周跑步量、完成全程马拉松运动次数与足痛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SS分级0级28侧,其中男8侧、女20侧,第1跖趾关节积液8侧、骨髓水肿6侧、软组织水肿4侧、腱鞘积液4侧、无异常发现6侧;FASS分级1级68侧,其中男42侧、女26侧,跟腱炎38侧、足底筋膜炎14侧、跟腱滑囊炎12侧、后踝撞击综合征4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中足部疼痛的发生率与性别相关(OR=1.060,P=0.043),与年龄(OR=0.248,P=0.078)、完成马拉松次数(OR=1.006,P=0.956)、参加马拉松运动时间(OR=1.008,P=0.944)及每周跑步量(OR=0.971,P=0.407)不相关。结论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中,足痛的主要原因是跟腱和足底筋膜损伤,而无足痛症状者也可有关节积液、腱鞘积液和骨髓水肿等表现。性别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足部疼痛发生率的唯一影响因素。MR检查是明确足损伤的有效方法,在足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钱占华白荣杰李亚雄赵海竹詹惠荔张恒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