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竹
- 作品数:21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优化CT扫描协议,使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材料与方法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SP)与QCT校准体模一起进行不同毫安秒的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350mA,层厚1×16mm,床高73cm,扫描范围10cm,视野(FOV)40c,重建矩阵:512×512,重建间距0.8mm。记录CT扫描机上的辐射剂量乘积(DLP)。用标准算法(FC03)和骨算法(FC30)分两组重建欧洲脊柱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FC03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正相关(r=0.401,P<0.05);FC30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无相关性(r=0.216,P>0.05)。两组平均毫安秒与DLP呈正相关(r=0.999,P<0.01)。FC03组与FC30组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9,P<0.01)。FC03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0,P<0.01);FC30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6)。结论 QCT扫描重建参数对BMD值有影响。骨算法重建影像除去了影响BMD测量的因素,使测量准确率更高。在制订扫描协议时应充分考虑重建算法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并使扫描参数保持恒定。
- 王予生过哲赵海竹王策张磊赵英威于爱红程晓光
- 关键词:骨密度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探讨定量CT(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选取30名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志愿者。2名观察者用Q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志愿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密度。利...
- 李佳录程晓光赵海竹
- 关键词:可重复性
- 正常中国成人股骨颈α角的CT测量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分型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应用CT图像,测量中国成人股骨颈α角的正常值范围,并对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的分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652例因非股骨近端病变、无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症状而接受下腹或双髋CT扫描的成年患者的CT体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双侧股骨近端均进行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459例;因为一侧股骨近端病变而仅测量健侧股骨颈α角者193例,其中仅进行左侧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93例,仅进行右侧股骨颈α角的被测量者100例.共重组出1111组沿股骨颈长轴的股骨近端斜矢状图像,选取经过股骨颈中间层面的图像,利用AutoCAD2006软件测量股骨颈α角,同时对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进行分型,并对测量的结果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1111个股骨颈α角的平均值为38.2°±5.3°,正常值范围为28°~49°;其中左侧股骨近端552个,股骨颈α角为38.0°±5.3°;右侧股骨近端559个,股骨颈α角为38.4°±5.3°;双侧股骨颈α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1,P>0.05).男性股骨近端654个,股骨颈α角为39.2°±5.8°,女性股骨近端457个,股骨颈α角为36.8°±4.1°,股骨颈α角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0,P<0.01).各年龄段之间股骨颈α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5,P>0.05).根据股骨头颈交界处前方形态将正常股骨头颈交界处分为3种类型,凹陷型(Ⅰ型)股骨头颈交界处明显凹陷,有168个,占15.1%,平均α角为31.2°±2.0°;光滑型(Ⅱ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呈光滑的弧线与股骨头皮质相延续,有726个,占65.4%,平均α角为37.4°±2.4°;平坦型(Ⅲ型)股骨头颈交界处皮质平坦呈直线状,有217个,占19.5%,平均α角为46.4°±3.8°;3组股骨颈α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6.107,P<0.01),3组股骨颈α角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股骨头颈交界处形态将正常股骨头颈交界处分为凹陷型、光滑型及平坦型可以�
- 程晓光过哲张晶王予生赵海竹王盟盟
-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人体测量术
- 定量CT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重复性研究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研究采用定量CT骨密度(QCT)方法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重复性。方法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QCT骨密度检查的30例(女15例,男15例)患者为测量对象,采用QCT分析软件中的"tissue composition"功能定量测量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TAA)及腹内脂肪面积(VAA),两者相减得皮下脂肪面积(SAA)。由3名经过严格培训的放射医生独立进行测量,并记录每次TAA及VAA测量用时。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3名不同观察者测量间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两次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3名不同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前后两次测量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TAA及VAA的均值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3名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两次不同时间测量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TAA及VAA测量值之间高度一致(ICC>0.900)。L2、L3、L4、L5椎体中心层面平均SAA/VAA比分别为1.14±0.58、1.46±0.81、2.00±1.08、2.23±1.04。使用该方法测量单层面TAA及VAA所需时间为3~6 min,平均约5 min。结论定量CT测量腹部脂肪具有准确、可重复及快速等特点。该方法在测量椎体骨密度的同时,可区域性、简单、直观的评价皮下及腹内脂肪分布。
- 王玲汪伟邓微姜繁徐杰赵海竹徐黎柏瑞欧陕兴嵇辉程晓光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腹部脂肪
- DR在肢体全长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前,直接数字化摄影(DR)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临床检查技术。由于DR是直接数字化成像,因此其影像质量、成像速度、操作流程等都比CR有很大进步,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放射科的主要X线影像设备。本文探讨运用DR设备结合相关的影像处理软件制作肢体全长x线片的方法。
- 李亚雄王予生赵海竹白荣杰程晓光
- 关键词:四肢放射摄影术
- 不同管电压对定量CT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管电压对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CT机,对欧洲标准脊柱体模和QCT校准体模行CT扫描,根据不同管电压分为80kV组、100kV组、120kV组、135kV组。每组除电压不同外,其余扫描参数相同,重建标准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4组标准体模平均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4.32,P<0.05);80kV组、100kV组、135 kV组平均BMD值与标准体模BMD真值(116.67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kV组、100kV组、120kV组、135kV组BMD测量值减真值的绝对值分别为(57.22±1.80)mg/cm3、(22.82±0.65)mg/cm3、(0.08±0.27)mg/cm3、(15.94±2.52)mg/cm3。管电压与平均BMD呈负相关(r=-0.993,P<0.05)。结论不同管电压对QCT BMD的测量结果有影响。采用QCT测量BMD时,建议将扫描协议中管电压固定为120kV。
- 王予生过哲赵海竹刘庆华白荣杰程晓光
- 关键词:管电压骨密度
- 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Q角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目的:依据Q角定义,结合现代影像学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VR)和影像处理工作站的技术特点,完整再现股四头肌与髌骨解剖关系,并且在重建的三维影像上完成Q角的测量,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
- 王予生赵海竹王盟盟洪雷程晓光
- 文献传递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对照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 孙晶李新民张灵艳赵海竹白砚霞程晓光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光密度测定法骨密度腰椎
- 定量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目的 探讨定量CT (QCT)测量膝关节骨密度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 选取30名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另一侧膝关节健康的志愿者.2名观察者用定量CT的测量技术前后两次独立测量志愿者双膝关节股骨远端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
- 李佳录程晓光赵海竹
- 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在Q角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依据Q角定义,结合现代影像学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R)和影像处理工作站的技术特点,完整再现股四头肌与髌骨解剖关系,并且在重建的三维影像上完成Q角的测量,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6年—2008年,拟行手术治疗的髌骨不稳定的病例62例(男21例,女41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2.1岁。术前行64排CT螺旋扫描,自编VR重建协议,在容积重建影像上进行Q角测量。所得数据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Q角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多排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的Q角,62例健侧x-±s为12.5°±4.8°。采用临床体表划线62例健侧x-±s为14.5°±5.5°。两种方法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Q角,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法比较,数据准确可靠。Q角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并有利于随访观察。
- 王予生娄路馨赵丽赵海竹屈辉程晓光洪雷张辉冯华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Q角容积重建